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亞父"范增的心靈歸屬和悲劇根源

在秦末及楚漢相爭的歷史上,項氏集團的謀士及智囊范增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其人謀深慮遠,胸懷大志,於七十高齡投身反秦鬥爭,在項氏集團的崛起過程中的很多重要節點上都有他的影子。身為項氏集團地位尊崇的軍師謀臣,卻在秦漢相爭的後期倒在了陳平的離間計下,黯然離開了楚軍並在還鄉途中亡故。在失去了集團中惟一具有戰略思想和長遠謀劃的智囊人物後,不可一世的戰神項羽也很快走到了英雄末路。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西楚政權的智囊---范增

可以說,項氏集團及西楚政權的興盛和敗亡都與范增有著直接的關係,不妨順著史書的脈絡細細地梳理下范增的人生軌跡,從中探討其人其志。

范增出山

范增,生於公元前277年,戰國時期楚國居鄛(音cháo,今安徽省桐城市雙港鎮附近)人。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擊敗楚國名將項燕統領的楚軍並攻入楚都,楚國正式滅亡,時年范增54歲,從此成為了亡國遺民。范增的前半生史書上沒有事蹟記載,只說其知詩書,多奇謀,但其大半生為楚民,年過半百時親見國破家亡,王死軍敗,作為胸懷天下的智者,心中的家國情懷,故國之思可以想見。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西楚政權的智囊---范增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以秦故太子扶蘇及項燕的名義起兵反秦,國號“張楚”(張大楚國之意)。同年9月,項燕之子項梁起兵於江東會稽(今江蘇蘇州),當時項羽23歲,與其叔父項梁一同起兵反秦。

公元前207年6月,秦將章邯統秦軍大舉出函谷關平亂,各國義軍迅速敗亡之際,項梁項羽等人正在薛地(今山東滕州東南)整軍,在吞併和吸納了部分敗軍之後實力大增,成為反秦的中堅力量。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項梁項羽叔侄起江東

這時,已70高齡的范增第一次出現在項梁叔侄的面前。身為謀士,范增出的第一策就是召集楚國各地義軍(包括劉邦,英布等在內)在薛地會議,重建故楚政權並擁立楚懷王后裔熊心為楚王(為號召楚國人心,仍稱楚懷王),打出復興楚國的大旗,成為了後續反秦義軍的主心骨。范增此策一舉結束了陳勝敗亡後群龍無首的局面,奠定了楚懷王的主公地位,而項氏叔侄則憑擁立之功及實力戰力坐大,項梁被封為武信君,統領對秦戰事。范增也就此融入了項氏集團,成為其首席謀臣及戰略顧問。

范增出山第一策即為具有長遠戰略眼光的固本之謀,有一石三鳥之效:一。在陳勝敗亡後以故楚王室之名接過反秦復楚之旗幟,利於積聚各方力量形成新的反秦核心;二。以擁立之功推項氏集團上位,實際掌控了軍權;三。范增以此定策之功躋身項氏集團決策層。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 史記 項羽本紀

同年7月,項梁率楚軍主力與章邯大軍戰於齊地,二敗秦軍。同時項羽與劉邦合兵救齊,敗秦將王離。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定陶之戰,項梁敗亡

9月,章邯得王離軍之助,大敗項梁於定陶,項梁戰死。楚懷王藉機重整權力結構,試圖改變被項氏集團架空的處境。而項羽開始獨立領軍,范增成為他的頭號謀士及軍師,項羽以”亞父“稱之,言聽計從,視為股肱。

鉅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章邯王離大軍圍趙軍於鉅鹿,趙求救於楚。楚懷王決議以大將宋義為首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統軍北上救趙。為牽制秦軍,同時派劉邦率部為偏師攻擊秦國根基之地關中,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秦王,史稱”懷王之約“。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鉅鹿之戰

不久,項羽矯懷王之令于軍中誅殺宋義,奪取兵權,以”破釜沉舟”之計激勵士氣,渡過漳河直撲鉅鹿,連續苦戰多日擊殺王離,迫使章邯率20萬秦軍降楚,一戰奠定天下大局。此戰為項羽的成名之戰,其凌厲無匹,旋風突進的戰法戰力不僅震懾秦軍,同時也折服了其餘各國盟軍,項羽召見時各國諸侯都以膝行方式晉見,不敢抬頭,項羽的威風殺氣由此可見一斑。自此項羽成為各路反秦義軍的統領---諸侯上將軍,各路義軍皆聽其號令,實力名望已凌駕楚懷王之上。

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 史記 項羽本紀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鉅鹿之戰,項羽威震諸侯

此戰中,史書上雖沒有記載奪軍殺將,破釜沉舟之計是否為范增的謀劃,但身為懷王指定的統軍末將和項羽信賴的首席謀主,我們有足夠理由相信,范增是此戰略的背後推手,在其襄助下項羽方能一戰而成滅秦大業。

鴻門宴

在流傳千古的鴻門宴上,項羽和范增之間開始出現了隔閡,項羽不聽范增之計,不肯在鴻門宴上當場斬殺劉邦以絕後患,令范增大失所望,當面表示了嚴重不滿,但項羽仍不為所動。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 史記 項羽本紀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暗伏殺機的鴻門宴

但客觀上,如果脫離預知結局的上帝視角,鴻門宴上項羽並沒有殺害劉邦的充分理由,在此之前劉邦已經用行動表明了他對項羽地位的尊重,接受了項羽提出的各項條件:將關中及咸陽移交給項羽,秦國君主臣民和宮室財產任由項羽處置,接受項羽的諸侯上將軍地位,劉邦部聽從節制等等。在劉邦已經做了其最大限度讓步的情況下,如項羽強行殺害,將會失去道義上的支持並引起諸侯各部的不滿,也並非明智之舉。而范增純粹處於政治家和戰略家的直覺考量,認定劉邦才是項羽最後最大的敵手,應該有事後認定的性質。

項羽入咸陽後,為報秦滅楚之仇,以殘酷暴力的行為對待秦地秦人,事實上斷絕了其定鼎關中的可能。殺秦王嬰,誅滅秦國王族,焚燒秦國宮室,盡掠財富婦女,失盡秦地民心,以上種種暴行,跟之前的坑盡20萬已降秦軍一樣,帶有明顯的楚人復仇性質,從楚人的角度並不失為激勵士氣,鼓舞人心的正義之舉。范增對此也抱著同樣的想法,並沒有進行阻止和勸諫。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鴻門宴

事後論定,項羽滅秦為其功名事業的巔峰,威名聲望已達極致,從此之後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而與之相伴的則是自鴻門宴開始,其與范增在策略和思路上的分歧,這應該不是巧合。

分封諸侯

暴秦已滅,大功已成,項羽身為統兵滅秦的上將軍,已經立下不賞之功,已不是功高震主而是功高蓋主了。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項羽決計拋開懷王之約,自己主持諸侯分封,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重新分割天下。

時勢造英雄,時運將項羽推到了主宰天下命運的位置。在以自身利益為主的前提下,項羽秉持軍功封賞的基本原則同時兼顧各諸侯現有的地盤和實力,將天下分割為19個諸侯王國。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項羽分封諸侯圖

以上分封結果明顯地將原來的7大戰國全部加以分割削弱,而項羽的西楚一家獨大,埋下了項羽後續掃平天下,一統山河的暗筆,但其中也有明顯的失誤,如:

1.將楚懷王尊為“義帝”並遷徙至湖南郴縣,遠離中原核心地域,事實上已經剝奪了其天下共主的地位並以項羽的西楚霸王取而代之。這是最為明顯的失誤,從後續發展來看,項羽此時還不具備與天下諸侯同時為敵,一舉掃平各路諸侯的實力和手腕,上策莫過於繼續尊懷王為共主,以彭城為都,置其於項羽控制之下,以懷王名義挾天子而令諸侯,按步就班地掃平各諸侯。

2.將劉邦封為漢王,領有巴蜀漢中,同時以三位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割秦地,以秦人王秦地,以求堵住劉邦北上之路。此策略本身沒有大問題,只是項羽聽從項伯(又是他,真心懷疑他是劉邦臥底,專門來坑項羽的)的建議,在原定封給劉邦的巴蜀之地基礎上又增加了漢中,給了劉邦北定三秦的前進基地和跳板。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漢王劉邦

史書沒有記載范增在分封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但從常理和後續的反應來看,我相信至少在架空並遷徙懷王一事上,范增和項羽君臣之間再次出現了分歧,從政治角度講,天下未定,懷王這塊招牌還是有用的,只是項羽過於相信自己的戰力軍力,也就此埋下了其最終敗亡的種子。

諸侯分封后各自就國,在此過程中發生了項羽派人殺害義帝楚懷王的事件。以政治思維考量,這是極其幼稚的行為,殺害已經失去控制力和影響力的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與已無益,卻使諸侯進一步離心離德,心懷恐懼,同時又使心懷異志者如劉邦有了出兵的藉口。但從項羽的角度,義帝已經成為項氏取代原楚國王室而君臨天下的主要障礙,是必須要處理掉的。綜合來看,此事顯然並非出自范增謀劃,反而使兩人之間的隔閡進一步加深。

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 史記 項羽本紀

范增之死

再以後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知了,公元前205年,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以為義帝復仇的名義出漢中,還定三秦,率諸侯聯軍56萬,趁項羽在齊地平亂之機攻下彭城。項羽率3萬精騎星夜自齊地返回,避開正面,從西邊出擊,大破劉邦56萬大軍,殺得劉邦只餘十餘騎倉皇逃回滎陽。這就是項羽軍事上的最後輝煌,創下戰爭史奇蹟的彭城之戰。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楚漢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後,楚漢進入相持階段,先後在滎陽,成皋等地對峙。在此過程中,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情,決定了楚漢之爭的最終結局:

1.劉邦接受張良之策,派韓信獨領一軍開闢北方戰場,對楚形成戰略合圍之勢;

2.項羽納范增之策圍困滎陽。劉邦用陳平反間計,導致范增失去項羽信任,黯然離開滎陽返鄉並病死於途中。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范增之死

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 史記 項羽本紀

讀史到間項王這一段,總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以項羽和范增之間多年相處,親如父子的關係,這麼拙劣低級的離間計就能讓兩者徹底決裂?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在此之前兩人之間已經出現了很深的裂痕和分歧,陳平的離間計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兩人的分歧始於鴻門宴,加深於諸侯分封,而終結於義帝之死,而癥結正在於對義帝的處理方式,這才是讓兩人最終分道揚鑣的最主要原因。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霸王的英雄末路

此後,項羽失去了其在戰略謀劃上最後的信賴和依靠,只能憑藉其天賦直覺和無雙戰力與劉邦集團抗衡,最終兵敗垓下,魂斷烏江。

淺析范增的心靈歸屬和悲劇根源

梳理完范增的謀臣之路,可以看到,范增大半生為楚人,經歷了亡國之痛,70高齡而投身軍旅,其人生志向就在於誅滅暴秦,復興楚國。因此他的效忠對象必然是楚國,跟隨項氏集團只因為項氏最有實力和能力來完成他的志向。誅滅暴秦,他們做到了,而且其殘暴不仁的程度比之秦滅楚有過之而無不及,也算是酣暢淋漓的復仇,而復興楚國這一目標,因為項羽和范增在人生目標和思維方式上的巨大差異,最終沒有實現,各自抱憾而終。至於在范增心目中,復興楚國後是希望楚懷王還是項羽君臨天下,很難定論,我個人傾向於前者,也就是說范增是楚國王室的堅定支持者,心懷故國,至死不渝。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三國曹魏謀臣---荀彧

這樣的人,歷史上還有不少,最為類似的是三國時期曹操的謀士荀彧。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謀臣和得力助手,一直受曹操信任和重用,倚為心腹股肱。其最終失去曹操信任,被猜忌而死的根本原因與范增如出一轍,都是在效忠於舊王室還是新興勢力的抉擇上,他倒向了前者。

歷史總是螺旋形波浪式前進,類似的情節和故事總是不斷重演。范增等人執著於對過氣王朝的忠誠和眷戀,漠視現任主公的人生志向和實際需求,其如伯夷,叔齊般的孤忠固然可嘉,卻在功利社會中顯得那麼不合時宜,也因此而註定了自己人生的悲劇結局。


心懷故楚還是忠於項氏?----淺析

亞父吟

我是天涯,歡迎關注,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