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作者:小彬老師

我是一位臺灣中學老師,這麼些年帶過的學生很多,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學生做筆記的方法。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個學生的案例——他做筆記的功底真的太強了!先隨便上幾張圖,一起感受一下:

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慈溪塗著大紅唇吐槽光緒)

說“躍然紙上”不過分吧?這個孩子,一次我給他上課,無意間瞄到他桌子上筆記本的一個角落,問他:“可以借老師欣賞一下嗎?”他微笑點點頭。原先以為只有一角,拿起一看,原來是一整頁;以為只有一頁,繼而一翻,驚豔發現,是一整本!

我強作鎮定,不忘問他:“方便讓老師拍照、分享嗎?”取得他同意後,我在我的Facebook上分享了幾張課堂中隨手翻拍筆記的照片,很快引起廣大回響與轉貼分享。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好奇”——“哪來的時間?”、“只有一科嗎?好奇其他科的筆記內容”、“他的成績如何?”,甚至還有網友提出疑惑:“寫這些筆記應該要耗很多時間吧?把這些時間拿來讀其他書,不是可以讀更多?”

但我更感興趣的,卻是這種能力背後的故事,比如這種功底是怎麼訓練出來的?他的爸媽如何看待孩子特殊的學習路徑等?

從“一顆心臟”開始的筆記人生

後來和這孩子聊天,我便把這堆疑惑全部丟給了他。原來,他最早嘗試用手繪筆記,是在初一的生物課上,課本上的心臟圖太複雜,他看不懂,一時興起,就自己畫了張簡式心臟圖。從小就愛畫畫的他,總覺得自己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圖表的知識,慢慢的就開始這麼做了。

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就是從這一顆心臟,開始了這孩子的“筆記人生”)

一開始,這種嘗試僅限於自然科(如生物、物理、地科等):

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生物科筆記)

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物理科筆記)

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物理科筆記)

後來,興趣蔓延到了歷史和社會科。

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做的完全不比所謂“狀元筆記寶典”差呀)

上課瘋狂做筆記是一種浪費

不過,這些筆記應該花了不少時間吧?特別是圖!是在課上邊聽邊整理嗎?還是下了課才整理?

原來,這孩子上課從來不記筆記,“我很專心聽老師上課,並且對照課本,邊聽邊在腦海裡形成筆記的架構圖,隨手把關鍵詞、詞寫下來,這樣回家可以省事很多,”他對我說,“我看過很多同學們口中筆記做得好的人,常常上課拼命抄、深怕漏抄了什麼,可是因為花了全副心力在抄筆記、沒聽課,所以筆記雖抄得好,卻沒有反應在成績上。”

記筆記和理解筆記,是兩個概念。

而對於這個從小畫著畫長大的孩子,畫幾個圖形花不了多少時間,特別是後來越畫越熟練。仔細看他的筆記,確實也不求精美,只求用顏色搭配素描線條深淺,突顯自己認為的重點。

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地理科筆記)

真正花時間的,反倒是文字!因為

要從課本龐雜、有時結構又不夠清楚的內容摘要重點出來。這也要求他更要專心上課,邊上課邊梳理哪裡可能是重點。

上課易分心的孩子應該嘗試

我也把一位網友的疑惑轉達給了他:做筆記所花的時間,如果拿去讀其他書,應該可以讀更多,你怎麼取捨?

對這個觀點,他很不認同,“如果一直求快,不求理解,又能夠記多久?考完試就換給老師了。像我這樣做筆記,做筆記的時候基本已經消化好了,考試前也就是拿出來快速翻一翻。”

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臺灣中小學生的筆記,令人大開眼界

(看他的筆記後,發現確實如此,甚至會結合時事、小說,以強化自己的記憶)

他想把這個方法推薦給一些容易分心的同齡人。畢竟純粹的文字閱讀,很考驗學生的耐心,但是這樣子畫筆記,需要思考和高度專注力,能夠有效減少分心的時間,才有辦法做到不熬夜、有效率

不過他也提醒,這種方法不太適合難以圖像化的科目(如數學、英文)。但從老師的角度,我還是支持他繼續堅持下去,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儘早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太重要了。事實上,很多孩子都更適應“圖像化思考”,因此,各位家長,不妨讓孩子新學期就這樣,試起來!

|來源:少年商學院

|聲明:如本文內容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感謝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