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代表蘭州的文化符號是哪些嗎,為什麼?

用戶2176683142285032


我是“蒹葭堂主人”,我很榮幸也很樂意回答您的問題。我在蘭州上學加上工作已經27年了。蘭州是我的第二故鄉。我熱愛這一片熱土。她滋養了我。今天,我要以蘭州人的身份誇誇我的這個第二故鄉。

說起蘭州的文化名片,人們的口頭禪是“一條河(黃河),一碗麵(牛肉拉麵),一本書(《讀者》)”,這樣的概括未免太簡單了。蘭州的文化博大精深,可說的太多了,下面為各位看官一一道來。

一.山泉塔橋

蘭州古稱金城,據考: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十三部、一百零三郡,在今甘肅境內設有十個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今西固區黃河南岸構築金城。

這是蘭州最早被稱為“金城”的記載。

至於為什麼取名為“金城”的原因,估計是蘭州(金城)地理位置險要,是軍事要塞,古有金城關,取“金城湯池”、“固若金湯”之義。

蘭州地形“三山夾一河”。這三大名山是皋蘭山(簡稱蘭山)、五泉山、白塔山。

皋蘭山。

至於“蘭州”這個名稱的來歷,據《元和郡縣誌》記載,是由皋蘭山得名。

巍峨挺拔的皋蘭山,海拔2129.6米,是蘭州市區的制高點。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蘭州上大學時和同學去過幾次,土蒼蒼的,現在的蘭山今非昔比,有了纜車,建了長廊,綠化很好,山頂的三臺閣是蘭州的最高處,閱盡了蘭州的風雲變幻,見證了蘭州發展的歷史變遷。

五泉山

說起五泉山,繞不過必先說五泉的傳說。相傳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奉命西征匈奴,當大軍日夜兼程由長安來到皋蘭山下時,已是人困馬乏,飢不可耐,於是,霍去病命令三軍在山下安營紮寨,準備埋鍋造飯。叵耐當時黃河河道離此尚遠,而就近又沒有水源,將軍性急之下,當即飛馬執鞭,在山坡上連戳五下,只見鞭到之處,頓時湧出五股泉水,這就是五泉山的來歷。

五泉分別是:惠泉、甘露泉、掏月泉、摸子泉、蒙泉。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五泉山就有寺,現存最早的是浚源寺,古名崇慶寺,香火極旺。明洪武五年(1372年)興建,永樂間重修。經戰亂破壞及陸陸續續重修。

從1919至1924年,蘭州邑紳劉爾炘,用捐資和勸募的辦法,相繼籌集白銀四萬兩,對五泉山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擴建,添建了牌樓,親自書寫匾額,標出“五泉山”山名。改建了萬源閣,興建了太昊宮,修建了“小蓬萊”、八卦臺等。並儂山就勢,建長廊,設坊表,題名額,書楹聯,給富有畫意的五泉山增添了無窮詩意。

今天的五泉山開闢了五泉山公園,除了以前的名勝古蹟,還有動物園,遊樂場,古玩店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吃水不忘挖井人”,蘭州人應該記住並感恩歷史先賢,尤其不能忘記象劉爾炘這樣的前輩。

白塔山

白塔山以上有白塔而聞名。白塔是一座密簷式實心磚塔,不是木塔,不能登臨。全塔身堊如雪,故名白塔。白塔最早建於元朝。但玩存之白塔是明朝在原址上重修的。重建以來的五百多年間,歷經多次大地震,依然直插雲霄,可見當時建築技術的高超。

白塔山與五泉山一北一南,兩兩相望,舊時曾列為蘭州八景之一。白塔山景點很多,綠化極好,非常漂亮。

白塔山頂有蘭州碑林,是書法愛好者的福地。

黃河鐵橋——中山橋

蘭州早有鎮遠浮橋。光緒末年,甘肅巡撫升允等與德國泰來洋行簽訂合同,由泰來洋行承建,美國橋樑公司工程師滿寶本負責施工。建橋歷時三年多,耗資三十多萬兩白銀。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42年,將橋名改為中山橋,沿用至今。

中山橋頭有甘肅省著名書法家、已故前省書協主席黎泉(趙正》的題碑“天下第一橋”。

中山橋及其“天下第一橋”碑成了蘭州的一張名片。

二.典籍文化

肅府本《淳化閣帖》

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子朱英(朱元璋創造了好多生僻漢字,從他兒子開始,以木、火、土、金、水為偏旁部首,如太子朱標,燕王朱棣,十四子為朱英(英前有木字旁,可惜我手機打不出來,特此說明)為肅莊王后,踢給朱英一部宋本《淳化閣帖》,作為傳世之寶。後肅憲王紳堯下令在蘭州摹刻上石,帖石刻成後,藏在肅王府東書園遵訓閣,視為珍寶。這就是著名的“肅本《淳化閣帖》”,通稱“肅府本”或“蘭州本"。

《淳化閣帖》蘭州本從摹刻迄今,已逾三百餘載。經多次戰亂但仍得以保全,實乃文化之幸事。

甘肅省著名書法家秦明智、徐祖蕃從中精選了漢至唐44家書法作品,編成《淳化閣帖選》(見圖片),我有幸收藏了一本。

省圖書館與《四庫全書》

蘭州建立圖書館,始於1916年。1942年改名為甘肅省立蘭州圖書館。藏書多且有特點。全館之寶則首推《四庫全書》。1966年,國家考慮到甘肅省氣候乾燥,冷熱適中,將文溯閣《四庫全書》交甘肅省代管,蘭州從此與《四庫全書》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無疑是蘭州的一大名片。

甘肅省博物館

座落於蘭州市七里河區的甘肅省博物館是蘭州靚麗的一張名片。

省博物館裡彩給陶器、漢簡、佛教藝術是其三大特點。

特別是銅奔馬和黃河劍齒象骨骼化石,更是國之瑰寶。是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

三.蘭州風物

蘭州水車

在中山橋往東的黃河邊,有蘭州水車園公園。

蘭州水車,又名天車、翻車,也叫老虎車。是由明代蘭州段家灘人段續所創。現在的水車園裡就有段續的銅像。蘭州水車是用來灌溉農田的,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現在成了歷史的見證。每到春丶夏、秋,蘭州水車園遊客如潮,摩肩接踵,好不熱鬧,也成了蘭州的名片。

羊皮筏子

五十年代以前,在蘭州附近的黃河上,羊皮筏子到處都是。因為當時蘭州黃河建橋很少,催生了許多皮筏客。

皮筏子主要是羊皮扎的,也有牛皮扎的。曾經的皮筏子是擺渡的交通工具,今天它基本走進了歷史。蘭州這幾年發展很快,蘭州段黃河上架起了十幾座大橋,河邊上還有水上公交,2019年,蘭州地鐵開通運營,所以交通非常便利。

太平鼓

蘭州的太平鼓按傳說有600多年了。每年正月鬧社火,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人們把對來年的風調雨順,吉利太平融入到這一煞為壯觀的民俗活動中了。

蘭州皋蘭的太平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亞運會上驚豔亮相,成為了蘭州人的自豪。

刻葫蘆

蘭州的刻葫蘆是蘭州特有的工藝品。用切刀在雞蛋葫蘆上刻繪山水和歷史故事。葫蘆諧音“福祿”,蘭州人f、h不分,把“”水讀成“肥”,很有意思。

刻葫蘆成了人們的藏品和相互饋贈的藝術珍品。遊客們到蘭州來在城隍廟裡可買到刻葫蘆作為紀念。

四.紅色勝蹟

蘭州戰役紀念館

蘭州是1949年8月26日解放的。

作為蘭州的每一個人應該銘記這一天。

蘭州戰役是整個西北戰場決戰的勝利。解放軍們付出了血的代價。

為了紀念革命英烈,蘭州市在華林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塔和蘭州戰役紀念館。

每年的清明節前夕,老師們帶領學生,各單位組織員工來此憑悼,緬懷先烈,年記歷史,不忘初心。

八路軍駐蘭辦事處

八路軍駐甘辦事處,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甘肅國統區的辦事機構。因設在蘭州,故稱作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駐蘭州的代表是謝覺哉。1963年被甘肅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每年黨的生日,省內外的黨員同志來此瞻仰紀念,已成了紅色勝蹟,也和蘭州戰役紀念館一起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五.瓜果小吃

西北笑星張保和在快板《誇蘭州》裡說:“安寧堡的桃子,青白石的瓜,黃河流水嘩啦啦”。蘭州的水果非常甜,這決非虛言。

白鳳桃

蘭州市安寧區安寧堡出產白鳳桃,肉厚汁多,非常香甜。近幾年,安寧堡人在自家桃園裡建起了“農家樂”,遊客們在農家樂裡既品桃又玩樂,外面的人幾乎吃不到純正的白鳳桃了。

白蘭瓜

白蘭瓜又名蘭州蜜瓜,賊甜。以城關區青白石鄉為最有名。一度名為“蘭州瓜”。1956年,甘肅省省長鄧寶珊根據瓜的顏色和產地,改名為“白蘭瓜”(白皮綠瓤,蘭州產)。

蘭州的梨也很有特點,主要有冬果梨和軟兒梨等。

特色小吃

蘭州的特色小吃太多了。揀重要的介紹一下。

麵筋和釀皮子

油果子

灰豆子

蘭州這麼美,好吃的這麼多,等疫情過了,歡迎到我們蘭州來做客。[握手][握手][握手][祈禱][祈禱][祈禱]

(參考了《金城漫話》、《蘭州人物選編》《淳化閣帖選》、《劉爾炘書法集》《甘肅歷史名人畫傳》,一併致謝)








待問樓主


沒來蘭州之前,在我心中,蘭州拉麵(實際為蘭州牛肉拉麵)和《讀者》雜誌是最能代表蘭州的兩張文化名片。來了蘭州後,黃河鐵橋、白塔山、五泉山最吸引我。

蘭州牛肉麵,是蘭州歷史悠久、經濟實惠、獨具特色的地方風味小吃。

蘭州牛肉麵最早始於清光緒年間,系回族老人馬保子首創牛肉麵不僅具有牛肉爛軟,蘿蔔白淨,辣油紅豔,香菜翠綠,麵條柔韌、滑利爽口、湯汁、諸味和諧,香味撲鼻,誘人食慾等特點,而且麵條的種類較多,有寬達二指的"大寬"、寬二指的"二寬"、形如草葉的"韭葉"、細如絲線的"一窩絲"、呈三稜條狀的"蕎麥稜"等,顧客可隨愛好自行選擇。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美譽“中華第一面”。

《讀者》雜誌原名為《讀者文摘》,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第一品牌”。

《讀者》雜誌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創刊於1981年1月,是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的一份綜合類文摘雜誌,原名為《讀者文摘》。《讀者》雜誌發掘人性中的真、善、美,體現人文關懷,在刊物內容及形式方面與時俱進,追求高品位、高質量,力求精品,並以其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及多樣性,贏得了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讀者的喜愛與擁護。其發行量穩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第一品牌”。

黃河鐵橋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是蘭州市內標誌性建築之一。

據史料記載,黃河鐵橋建成之前,這裡設有浮橋橫渡黃河。黃河鐵橋於清朝宣統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建成通行,成為蘭州歷史上第一座跨越黃河的永久性橋樑。浮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鎮遠橋,今尚存建橋所用鐵柱一根高達三米,重約數噸,上有"洪武九年"字樣。

黃河鐵橋的建設,是20世紀初葉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僻居西北、地瘠民窮的甘肅與西方人在自主、自願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它的建設材料,包括一個鉚釘一根鐵條乃至建成後刷鐵橋用的油漆,都是在當時國內極其落後的運輸條件下從德國輾轉萬里運至蘭州的;它的建設是德、美兩國工程師、華洋工匠與甘肅各界通力合作的結晶;它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上游千百年來沒有永久性橋樑通行的歷史。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42年,將橋名改為中山橋,沿用至今。中山橋頭有甘肅省著名書法家、已故前省書協主席黎泉(趙正》的題碑“天下第一橋”。中山橋及其“天下第一橋”碑成了蘭州的一張名片。

白塔山與五泉山一北一南,兩兩相望,舊時曾列為蘭州八景之一。

白塔山以上有白塔而聞名。白塔是一座密簷式實心磚塔,不是木塔,不能登臨。全塔身堊如雪,故名白塔。白塔最早建於元朝。但玩存之白塔是明朝在原址上重修的。重建以來的五百多年間,歷經多次大地震,依然直插雲霄,可見當時建築技術的高超。白塔山景點很多,綠化極好,非常漂亮。白塔山頂有蘭州碑林,是書法愛好者的福地。

五泉山,繞不過必先說五泉的傳說。相傳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奉命西征匈奴,當大軍日夜兼程由長安來到皋蘭山下時,已是人困馬乏,飢不可耐,於是,霍去病命令三軍在山下安營紮寨,準備埋鍋造飯。叵耐當時黃河河道離此尚遠,而就近又沒有水源,將軍性急之下,當即飛馬執鞭,在山坡上連戳五下,只見鞭到之處,頓時湧出五股泉水,這就是五泉山的來歷。五泉分別是:惠泉、甘露泉、掏月泉、摸子泉、蒙泉。

從1919至1924年,蘭州邑紳劉爾炘,用捐資和勸募的辦法,相繼籌集白銀四萬兩,對五泉山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擴建,添建了牌樓,親自書寫匾額,標出“五泉山”山名。改建了萬源閣,興建了太昊宮,修建了“小蓬萊”、八卦臺等。並儂山就勢,建長廊,設坊表,題名額,書楹聯,給富有畫意的五泉山增添了無窮詩意。

今天的五泉山開闢了五泉山公園,除了以前的名勝古蹟,還有動物園,遊樂場,古玩店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吃水不忘挖井人”,蘭州人應該記住並感恩歷史先賢,尤其不能忘記象劉爾炘這樣的前輩。

蘭州的文化名片,人們的口頭禪是“一條河(黃河),一碗麵(牛肉拉麵),一本書(《讀者》)”,這樣的概括未免太簡單了。蘭州的文化博大精深,可說的太多了,筆者不在此一一列舉,有意者可以多方面總結歸納。


風雨無懼


蘭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母親河從這裡流淌了千年,也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這裡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團結一心,相互包容,和諧共處。蘭州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如今也是連接中西部的橋樑和紐帶,是大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蘭州有很多值得推薦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最具特色當屬聞名世界的“一本書”,“一座橋”,“一碗麵”。

讀者→我們這代人都是看著讀者長大的,1981年創刊到現在,影響的不只是一代人,雜誌以其形式和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多樣性,贏得了各個年齡段讀者的喜愛和擁護。

中山橋→位於蘭州市城關區市中心的一座百年鐵橋,建於清光緒年間,由德國人設計建造,初名“蘭州黃河鐵橋”,後為今年孫中山先生改名“中山橋”。中山橋素有天下黃河第一橋的之稱,也見證了蘭州歷史的變遷。

牛肉麵→是一道蘭州百姓的日常麵食,也是蘭州的傳統名吃,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特徵,色香味美,譽滿全球。如今全國的大街小巷都有蘭州拉麵的身影,但正宗的叫法是“蘭州牛肉麵”,所謂打著“正宗”“拉麵”的旗號都不是蘭州牛肉麵。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發現馬家窯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000年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