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的“千里眼”——人民空軍雷達兵70年建設發展巡禮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玉清、張汨汨、高玉嬌

1950年4月22日,我軍第一個雷達營在南京成立。70年來,一代代雷達兵發揮“千里眼”作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由國土防空預警向空天戰略預警轉型,成長為我軍戰略預警體系的重要力量,用忠誠與奉獻守望祖國空天。

(小標題)為戰而生,浴血榮光戍空天

在西南邊境的友誼關雷達站,所有新兵的入營第一課,都設在山頂陣地上那座鏽跡斑斑、彈痕累累的雷達方艙旁。他們正是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將“人在陣地在,人在天線轉,人在情報通”的不朽“兵魂”,在一代代雷達兵中賡續傳承。

“縱觀人民空軍歷史上每一次空戰的勝利,都離不開雷達情報的及時預警和精確引導。”空軍預警學院院長馬曉巖說,“70年來,無論戰場在哪裡,敵人來自何方,英雄的雷達兵總是衝在戰鬥最前沿。”

1950年,雷達兵奔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場,一部部雷達如同為航空兵和高射炮兵安上了一雙雙明亮的眼睛,在粉碎敵人“絞殺戰”和打擊其空中力量的防空作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朝鮮戰場凱旋後,尚未抖去身上的征塵,雷達兵又投入到國土防空作戰中,經歷了入閩輪戰等戰火考驗,在血與火的淬鍊中編織起一張張堅不可摧的電磁天網。

空軍戰鬥英雄韓德彩曾高度評價雷達兵在空中對抗中的作用,認為它“神奇地為空軍指揮員提供無限的空中能見度,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空軍指揮員的眼睛”。

70年來,雷達兵在一次次歷練與考驗中不斷成長壯大、越打越勇,打出了敢於戰鬥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交出了一份讓祖國和人民滿意的答卷。

(小標題)忠誠守望,熱血奉獻鑄豐碑

海拔4900米,海拔5134米,海拔5374米……雪域高原上的雷達站,一座比一座高。

“為讓雷達看得更遠,我們願意站得更高!”甘巴拉雷達站一級軍士長王勝全,已在這座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達站堅守了27年。

為有效避開地形的遮蔽,雷達大多架設在高高的山頂。一代代雷達兵駐守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一雙雙忠誠堅毅的眼睛晝夜不停地盯守著祖國領空,織就一張無形的天網,築起共和國牢不可破的空天防線。

從深海小島到荒漠邊陲,從白山黑水到西域雪峰,靠著刀劈斧鑿、爬冰臥雪、人背馬馱,雷達兵硬是在一個個“生命禁區”架起一部部雷達“天眼”,用忠誠、英勇、奉獻鑄就了戰天鬥地、堅韌不拔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甘願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的“甘巴拉精神”,“三到一長期”的“雪蓮精神”……

“遠離繁華,隱身幕後,但雷達兵始終牢記‘空中第一道防線’的使命責任,從未有一刻鬆懈。”空軍參謀部某局局長顏勇說,對於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的雷達兵來說,“養兵千日,用兵千日”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平時就是戰時,開機就是戰鬥”是每一個雷達兵跨進軍營學會的第一句“行話”。

近年來,雷達兵部隊持續優化部署,提升打仗能力,圓滿完成日常防空戰備任務,有力保障重大戰備行動,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做出了貢獻。

(小標題)登高眺遠,砥礪奮進新徵程

2019年10月1日,空警-2000、空警-500、空警-200預警機與最新一代防空反導預警裝備,組成空中預警梯隊和地面預警方隊,以驕人雄姿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

“自2009年首次亮相以來,這已是雷達部隊第4次登上閱兵場。”方隊領隊、空軍參謀長助理李國平說。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背後,昭示著雷達兵從幕後走向臺前,從傳統保障型兵種躍升為戰略作戰力量。

從引進到自行研製到創新研發,雷達換裝步伐不斷加快,一代雷達逐步淘汰、二代雷達批量列裝……如今,已形成三代為主體、四代為骨幹、空地結合的較為完備的預警裝備體系。

走進新時代,為戰而練、以戰領訓成為練兵備戰的時代主旋律。常態化上高原、入海島、進戈壁、赴沿海、到邊境駐訓,全員大練兵、整建制拉動、實戰化考核蔚然成風。空地協同探測、陣地偽裝防護、雷達抗擾抗毀等一個個實戰化課目成為常態。雷達兵實戰實訓、聯戰聯訓不斷深化,練兵用兵、戰法訓法不斷革新,遂行使命任務能力不斷提高……雷達兵已經實現由國土防空預警向廣袤空天拓展延伸,成為聯合作戰、體系支撐、信息制勝的關鍵力量。

(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