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等於B也同義於C?數一數《劍13》中的那些同義替換……

對雅思聽力有一定了解的同學,對這四個字一定不陌生——

同義替換,就是我們在聽力中常說的改述。生活中,不同的人想表達同一句話的意思,說出來的版本都不一樣,因為大家遣詞造句的習慣都是有差異的。


但是,作為聽者,我們其實差不多都能理解,這就是【用另一種表達去替換原本的表達】,雅思聽力著重考察的也是大家理解文本的能力


所以,能識別同義替換,才表示你真的聽懂了。我們把聽力中的同義替換主要分成了3種方式:詞詞互換,詞句互換,句句互換

1.詞詞互換

這是最常見、最好識別的一種同義替換,顧名思義,它是用一個差不多的意思的詞去取代原文中某個詞所表達的意思,包括我們常說的近義詞、反義詞、同根詞、上下義詞

等等之間的互換。


a. 近義詞、反義詞

近義詞裡,在《劍13》中出現的就有:


◇ as well as = and

◇ concentrate on = focus on

◇ obey = follow

◇ main gate =entrance等等;


反義詞出現的比較少,在《劍13》T4S2中,題幹中的maybe closed 被原文的make sure it is open給替換掉了。雖然一個講【可能會關門】,一個講【要確定開門了沒】,但是一件事的正反兩面可以讓我們迅速把它們聯繫起來。

b. 上下義詞

這個概念可能就比較抽象了,舉個例子,instrument是上義詞,guitar、piano都是它的下義詞,即【上義詞包含下義詞】。


《劍13》裡,出現了bad weather = snowy day, use tail = wave tail,weather = storm等等改述,這就提示大家在記憶生詞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為它們歸類方便記憶,也可以幫助在做聽力的時候來識別同義改述。


2. 詞句互換

通俗點講,這種替換就是用一個句子去解釋說明一個詞。比如:


◇ rest= you can sit and take a break and enjoy the afternoon sunshine (劍13T4S2)


◇ useful = keep the brain active (劍13T2S2)


這種替換方法的難度比“用單個的詞去代替單個的詞”要高一些,因為我們需要對右邊的句子進行語義處理,才能找到它們和左邊的詞的聯繫。


3. 句句互換

最後一種也是最難的一種替換方式:兩個完全不同的句子表達完全一樣的意思。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在《劍13》裡是如何出現的:


◇ summaries the main point =write a single short sentence that ties together the whole presentation (劍13T2S3)


◇ lack a conclusion =end rather abruptly(突兀地), without rounding it off(劍13T2S3)


如果說句替換詞的難度是三顆星,那句替換句就算得上五星級難題了。因為我們得在聽到對應句子的那一瞬間把它和我們從試卷上看到的句子做比對,把兩個形式不同(語法結構不同、用詞不同)的句子從內在含義上聯繫起來。


這往往伴隨著句子成分移位、答案前置或者指代(this,it,we,here)現象。我們的腦容量需要足夠大才能及時處理這樣的替換信息。


4.《劍13》同義替換比例分析

筆者做了一個統計表格,歸納了三種替換方式出現的頻率及分佈情況,詳見下表。


A等於B也同義於C?數一數《劍13》中的那些同義替換……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

1)【詞詞互換】在整本書中出現的次數最多,【句句互換】(最難)的次數最少;


2) 不管在哪個section,同義替換都出現了6處以上,其中,section 3 和 section 4 的同義替換數量遠遠大於前兩個section的同義替換數量


3) Section4 的同義替換數量最多(有些甚至多達16或者18處),種類也最豐富;


4) section 3、section4中出現得最頻繁的是【詞詞互換】和【句句互換】;由前述分析可知,這些替換大大地拉高了《劍13》S3/S4的難度;


5) 聽力section 1、section2裡面,出現得最頻繁的是【詞詞互換】

,同時伴隨著其他種類的替換類型。比如T1S1裡,7處替換有6處都是以詞換詞;其中,T4S1的難度最大,總共出現了10處替換,並且有5處解釋說明,和1處句義改述;

這些同義替換都會讓大家有種措手不及的感覺,聽力題目現在也已經不單單是單詞層面的替換了,句義的改述和解釋說明的比重還在增加,能聽懂原文含義而不是聽出幾個單詞對於做對題和得分也是越來越重要。


也就是說,以前我們常說的做題“套路”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基於理解原文的做題變成了我們應該共同追求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