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經國濟世之典籍

經典,經國濟世之典籍


“經”本義是“織布的直線”,引為“貫通”;經者,恆也,常也,上下前後貫通也;典乃重要文獻、典籍。所謂天經地義,經典即是記錄經國濟世常道、天禮秩序規律、人類文化的本元文化。

溯本求源,生天、生地、生人。人本上通下達,與天地相合,與日月同輝。後慾念萌生,漸入紅塵。有聖人出,為世作則,以身力行,演示人倫,警醒世人,隨約以成文,以教化人倫,解民於倒懸,經典始成。


經典,經國濟世之典籍


經典,歷經千百年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大浪淘沙的篩選、沉澱、凝集,古老,但不陳舊,因其皆是常道,與時俱進,經久彌新。能屹立於多世歷經劫難而不滅者,以其文中真精神,合於天道,合於地道,合於人道,引一言而撼醒內心,得一句而明辨事理。教育以此為本,文化千年留傳。

經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雖因時因地而宜形成不同民族的經典,卻同為一本所生,最終萬殊同歸,皆為人類文化瑰寶。文以載道,千古傳承。


經典,經國濟世之典籍


經典記錄的是這個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猶如一個哺育民族文化的母親,將生命再創力貫注於民族生命的每一個細胞中,喚醒祖先腦蘊藏的先天智慧,啟發開動無限潛能。經過對先輩成果的“記憶”,而內化、啟發、傳承、創造。對民族經典的“失憶”,便失去創造性人生的高起點。清人皮錫瑞說:“為國者循之則治,違之則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因為經典為萬世公言,非一人私論。”

經典是聖人躬行實踐、行有餘力、道之自然生髮,至平至常,至神至妙,一時可行,萬世可行,一人可行,萬人可行。


經典,經國濟世之典籍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中國傳統教育從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到修齊治平,經典一直是萬法歸一的恆定教材。

中國自古學子讀書雖有很多流弊,但對所讀書籍的選擇卻十分嚴格,讀雜書視為邪僻。《弟子規》曰:“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讀經典便是與聖人居,與聖人謀,源頭活水,高屋建瓴。南懷瑾先生年屆九十,他回憶說,小時候一次偷偷讀《紅樓夢》,他父親看見了,一巴掌就打過來了。他在很多重要演講中坦言:“我提倡孩子們讀經,是為了未來中國多出一些大思想家、大科學家、偉大的政治家。只有從小進行經典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夫唯大雅,卓爾不群,不跟著社會風氣走,建立偉岸的人格。”


經典,經國濟世之典籍


中華經典秦漢以“五經”為主,宋以後便以“四書”為先導和基礎。中國幾千年經典,皆載道之文,僅從經典的內容來講,便是最經濟的教育學。從飲食男女、日用倫常到治平天下,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理不分,文武不分,文、理、藝、史、哲一以貫之,混沌一元,包羅萬象。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是以一當十、以一當萬的學問。現代人講功利,讀經典是教育最大的功利。

俗話說:秀才學醫籠中抓雞,不做良相便做良醫。各家經典皆以道貫之,殊途同歸,一經契入,萬經皆通,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與經典同行,便是與聖賢為友,人生的高度自然不同。


經典,經國濟世之典籍


學習經典貴在得意忘言,領會精神,開啟智慧,修正行為,陶冶性情,而不在於尋章摘句、咬文嚼字、炫耀學識;經典雖然都是好文章,但如果當成文章學,以博取功名,或者當成裝點門面的口頭禪,便把經典降格了,謬以千里。

自孔孟以後,真師難尋,而常遇盲師惑世。好在經典長存,聖賢教導,盡在其中。以恭敬心誦讀經典,就是親聆聖賢的教誨。與經典同行,便是與聖賢為伍。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當師道不存的時候,經典是最好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