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明清時期,特殊的"三姑六婆"群體

在中國古代,一個男權至上的時代,婦女在此屬於從屬地位。但及時是在這樣的古代社會中,婦女內部也會存在差異,類別包括了"種族、階級、年齡、婚姻狀況"等等,同時在社會階層中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身份職業,比如"三姑六婆"、"奴婢"……雖然這類的婦女群體常會被史學研究忽視,但是她們的存在意義證明了這類婦女,雖然筆墨不多,但她們也是以某種狀態獨立存在過的。

儘管大部分的文獻記載中對這些女性群體存在不少的負面評價,但是,這群特殊的婦女群體,在當時那個以男性為重的年代,她們的存在,是十分具有獨立代表性的。

一、三姑六婆概念以及其職能職業

三姑六婆,泛指不同職業的婦女。它的來歷,最早的記載來源於元末明初的文人陶宗儀的筆記《輟耕錄·卷十》。從宋朝開始,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繁榮,為平民婦女創造了許多的創業、工作機會。這個詞,原本是指古代中國女性的幾種職業。

古代中國明清時期,特殊的

三姑六婆中,三姑可劃分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則是指媒婆、師婆、藥婆、穩婆、牙婆、虔婆。三姑,都屬於修行中人,由於古代群眾對神靈都有一顆敬畏之心,因此她們對民間信仰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六婆中的"媒婆"、"牙婆"、"虔婆"都是從事中介介紹人以及買賣服務業的,而"師婆"、"藥婆"、"媒婆",等同現代來講,其實就是女性醫療工作者。

不難看出,三姑六婆,可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七大姑八大姨,或是現在那些跳廣場舞的市井大媽。放在古代,這是一種職業名稱的彙總叫法,放在現代社會角度來看,除開包含某些違背法律的工作來講,她們都屬於自力更生的獨立女性,她們有著自己的事業、人脈,在合乎法律的範圍,她們所表現的行為,當代人的角度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然而在古代,三姑六婆的名聲並沒有那麼好,在傳統封建思想下耳濡目染的古人,他們認為女性是不可拋頭露面外出的,抱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縱使家庭收入再拮据,女性不應當在市井場所中拋頭露面。那些古派固守的讀書人因"三姑六婆"這類女性職業人員的產生,使得他們傳統的認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古代中國明清時期,特殊的

縱使"三姑六婆"她們這一類人會和各個階層打交道,且見多識廣,卻仍然被當時的社會主流不屑一顧。明代過後,更甚出現若是同三姑六婆交談都會被認為有辱婦德。清代李汝珍小說《鏡花緣》中寫道:

"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

然而,"三姑六婆"這類職業人員,仍能繼續經營謀生。不少婦女遇到自己的問題無法解決時,只好求助於三姑六婆,這些"三姑六婆"因為善於察言觀色,也十分得家中婦女的信任。

其實,歸根結底,三姑六婆的產生不乏於源於民間的需求;古代人對於神靈的極度敬畏,因為需求宗教與心靈慰藉,便產生了宗教女性以及民間巫術的職業;又因必不可少的醫療與生育,便產生了日常醫療服務、生育服務、節育、墮胎等,古代人抱有"男女授受不親"如此古板的傳統思想,便當然會產生女性從事此類職業;自古婚姻嫁娶本就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買賣與中介也便是如此產生。

古代中國明清時期,特殊的

二、簡單分析"三姑六婆"人物形象型特徵

1、積極性特徵

交際面較廣泛。有文中這麼寫到古代媒婆形象特徵"那做媒的有幾句口號:東家走,西家走,兩腳奔波氣常吼。牽三帶四有商量,走進人家不怕狗。前街某,后街某,家家戶戶皆朋友。相逢先把笑顏開,慣報新聞不帶扣。"三姑六婆,因為她們普遍年齡都是中年婦女,因職業需求,為了謀生,可東家走、西家走、夫人小姐的包廂內隨處走動進行她們的職業。因此可謂是百靈通,無人不知,誰人不曉。

處事極其老練、圓潤。"眼看四方,耳聽八方"是對他們最貼切的形容,她們可以敏銳的抓住所需之人的內心想法,一步步設局,初步試探對方心裡所想,而後再慢慢的拋出誘餌,從而利用計謀,達到自身目的,最後得到財務報酬。且保密性較高,也為了下次客戶來源,博取信任度,在察言觀色後,還需得做到守口如瓶。

能說會道。為了謀生利益、生意來源,造就了一顆八面玲瓏心之後,還養了一張利嘴兒。交際功底非常深厚厚,因為她們需要通過不同的人廣泛收集信息來源;在他人對她所說的事猶豫、不滿時,她為了自身利益,且讓對方心服口服、認真踏實地去做,她就只能用欺騙或吹捧或其他手段,前提當然是不損害自己利益。

古代中國明清時期,特殊的

2、極端性特徵

唯利是圖。在尼姑、虔婆等身份形象中,這類人是會為了錢財違背道德倫理,在他們的眼中,只有錢財,為了錢,可以卑躬屈膝;為了錢,可以撒下彌天大謊;不顧及封建禮教,更甚者會導致家破人亡。

破壞封建道德以及破壞傳統社會風氣。有些尼姑庵,因無人燒香拜佛或是其他,缺少了自身的經濟來源,也有些尼姑受不住世俗外界男女情愛的誘惑,因此她們的一心向佛、心無雜念等等想法全部被她們拋擲腦後。尼姑變成了他們的幌子,打著尼姑的稱號,做著見不得人的勾當。但其實從我們現代角度來看,其中一方面需求合理人慾,但是,打著尼姑的稱號,發生其他縱慾等其他更甚違背的事情是不對的。

軟弱怕事、畏懼強權。每當她們中的有些人壞事做盡,東窗事發時,一被恐嚇或是收買,便會全盤托出,毫無信任可言。與有些固守他人秘密的三姑六婆,或許是處事性質不同其結果解釋恰恰相反的。

三、儒家知識分子與三姑六婆

當時古代的有識之士是極度排斥"三姑六婆"這一類人的,覺得他們有傷風化。誠然,裡面的一部分人的確是違背了法律道德,也破壞了一部分名聲。但除此以外,"三姑六婆"遭到當時知識分子的嚴厲批評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她們當時的行為破壞了傳統的倫理綱常,原有的社會秩序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女人是需要依附於男子的,且女子無所才能便是德,但"三姑六婆"中某些部分的,已完全脫離了這個原本設定的軌道從而引起了儒家學子的不安以及惶恐。

古代中國明清時期,特殊的

在古代,女性地位一直是低下的,"閉不出戶"是當時一個女子的生活環境,她也只需專攻女紅、女工等。在明代,儒家學子將"幽閒貞一"作為衡量一個理想女子的標準,但是"三姑六婆"常常能說會道,巧言善辯,這些自然得到了封建古代人的極度排斥。

也由於社會需求量大,"三姑六婆"的事業發展順利,打破了傳統固首觀念,社會領導統治階級也因此對其自身地位產生的不安之感。官方對三姑六婆的活動場地以及範圍進行了限制管理,規勸民眾不與三姑六婆往來。

同時,"三姑六婆"的出現完完全全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內"的老舊男子主義,因為當時的社會需求較大,"三姑六婆"常常出門在外,家裡則靠自己的丈夫操持,在當時那個男性認為男權至上的時代,因為她們職業的出現,主導地位發生了改變。士大夫以及其他儒家知識學子覺得所界限的地位受到了威脅之意,產生強烈不安的他們,便會對其之所以產生的源頭擁有極大排斥。

古代中國明清時期,特殊的

不可置否,由於這一群體的某些內部的負面情況,的確對這一群體形象造成了不佳的形象以及演講,但是我們要透過表層現象看本質,這一群體的能動性與對於社會財富的創造力是不同凡響的,她們抗住了世俗的指指點點,脫離了往常的父系社會體制,憑藉自身的能力,滿足社會巨大需求的同時,也在另一高程度上像我們展示了女性自身經濟與獨立的人格。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於"三姑六婆"想要實行限制卻失效的很大原因,由於她們自身所掌握的技能,社會由此對她們產生的巨大需求量。

其實,用我們當代角度去看,"三姑六婆"這一人群的產生,可將其類比於女權產生的前期,當然前提不包括違背法律法規的,其中符合道德操守的,是值得我們去肯定的。在當時封建社會下,女性持有自主、獨立,如此品質,是罕有的,相當難能可貴;放在現代,若我們也堅守此品質,也可謂是佼佼者!

參考文獻:

明代《三言》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許璨梓《三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