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涵股價一路下跌,捧不出第二個“張大奕”是癥結

記者 | 陸柯言

張大奕背後的如涵控股股價遭遇連續下跌。

4月20日,如涵控股股價跌幅9.14%,收報3.48美元,創近60日新低。

4月15日,如涵股價開始連續下跌,而2020年年初至今,其股價已縮水逾50%。

張大奕是如涵控股的CMO及聯合創始人,持股比例為15%。她擁有上千萬粉絲,被稱為“中國電商第一網紅”。2018年雙十一期間,張大奕網店創造了28分鐘銷售額破億記錄;2019年,張大奕網店在雙十一當日成交額達3.4億元。

2019年4月,如涵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國內赴美上市的網紅電商第一股。招股書顯示,其股權結構中,CEO馮敏持股27.51%;張大奕持股15%;董事兼CEO孫雷持股14.59%,董事沈超持股6.67%;賽富和阿里巴巴(通過淘寶中國控股)均持股8.56%;君聯資本持股8.54%。

在招股書中,如涵表示,公司致力於培養網紅(KOL),這些網紅在第三方電商平臺上以私有品牌開設店鋪,店鋪的收入成為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除此之外,如涵還為其它品牌做推廣,可帶來部分廣告收入。

如涵稱,這一新模式使他們能夠以更輕資產的方式運營,並與更多種類的網紅(KOL)和品牌合作。

但現在看來,美股投資者並不認可如涵的商業模式。上市首日,如涵報收7.86美元/股,較12.5美元的發行價暴跌37.2%。目前,如涵市值約為3.2億美元,相比上市之初蒸發了近7億美元。

如涵的癥結是難以複製第二個張大奕。

財報顯示,包括張大奕在內的3位頭部KOL在2017財年至2019財年分別為如涵貢獻了60.7%、65.2%、54%的GMV。最新一季財報顯示的比例為 61.43%。同一期間,張大奕店鋪為如涵總營收貢獻收入佔比為50.8%、52.4%、53.5%。

換言之,張大奕撐起了如涵的半壁江山,而這種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扭轉。如涵在招股書的風險提示中也寫道:“網紅或產品的負面報道會顯著影響公司業績、股價”。

如涵在最新財報中稱,如今頭部網紅已經“可遇不可求”,公司已培養起了可規模化的肩部、腰部網紅,並已經取得一定進展,未來將進一步擴充網紅池。

最新財報顯示,如涵公司平臺模式下產生收入的網紅數量增加,服務於平臺業務模式下的網紅人數自2018年12月31日的101人上升到了2019年12月31日的145人。

2020財年第三季度,如涵肩部、腰部網紅實現GMV共6.58億元,在公司總GMV中的佔比提升至38.61%,年增速高達77%。頭部網紅共3名,該季度實現GMV10.46億元,同比增長63%。

如涵的新晉網紅正在成長,但擴充網紅池,也意味著更高的營銷成本。

如涵財報顯示,2020財年第二季度,如涵控股的營銷費用為8017萬元,營銷費用率為29.4%,同比增加11.01%。2020財年第三季度,其營銷費用同比增加1676萬元至8760萬元。

帶貨直播業務正在成為網紅變現的新舉措,但即便是張大奕這樣的頭部網紅,也在遭遇李佳琦、薇婭等新晉紅人的分流。很難預測,如涵單一的商業模式是否能支撐其走得更遠。

如涵的危機並不只在這一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