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都高效閱讀了,你是不是還在坑裡苦苦掙扎?

這一次,你終究沒能按時交稿,也完全沒有了當初 “免費”領書的興奮。經過幾次的煎熬,你終於又一次懂得:人們眼裡的免費,不過是有人在背後默默努力付出罷了。

某書評群,限時從出版社領書寫書評。成長類、經濟類、女性類、職場類……各種內容的書應有盡有,申請免費領取,條件是:限時寫一篇1500字以上的書評。

宣佈此“福利”時,群成員個個興高采烈:可以免費領書看,簡直是天下掉餡餅的好事。

事實卻是:第一次 48人領書,26人按時交稿;第二次33人領書,15人按時交稿;第三次領書交稿都悄無聲息了。

寫作水平有高有低,這無可非議。但不按時交稿,多是敗給了讀書慢。

別人都高效閱讀了,你是不是還和大多數人一樣,在讀書慢的坑裡苦苦掙扎?《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傾心獻給你了幾個高效讀書的實用技巧。

別人都高效閱讀了,你是不是還在坑裡苦苦掙扎?

《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共分五章,分別從如何高效讀書、如何讀書不忘和怎樣付諸行動三方面,給讀者提供了一些方法建議,是一本操作性很強的閱讀類書籍。

作者是日本的大巖俊之,他受“成功人士皆是讀書家”的啟發,開始努力讀書,從零閱讀成長為年讀書300本的讀書達人。在讀書過程中,摸索出了高效讀書、對抗遺忘、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方法,對廣大讀者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今天,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如何高效讀書。

坑一、無目的地讀書,結果不如不讀。

案例:2月,小丹打電話諮詢我:現在讀書都成了時尚,我也想讀些書。感覺再不讀書就傻了。你給我推薦一些書吧?

這下,可有點難為我了。我說: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我只有知道了你讀書的目的,才能給你推薦。

小丹說:消遣消遣,或趕趕時髦。

把讀書當消遣,看似有目的,其實不然。這種讀書除了消磨時間,不會有任何用處。費眼又費神,不如不讀。

無目的讀書的對策:

一個人在讀書前,非常有必要了解他的讀書目的。

1、有的人讀書純粹為消遣打發時間。這算是沒有目的的目的。

2、有的人是為了解決某些問題:比如夫妻總吵架,就想讀些溝通技巧的文章,比如有些人想寫作,就讀些指導如何寫作的書等

3、有的人讀書是因為對某些領域感興趣。有些人對心理學感興趣,有些人對哲學感興趣等。

案例:大張下崗那年,準備買輛出租車。每天傍晚,我和他一起在街心花園蹲著,數來來往往的出租車,作市場出租車飽和度調查。

幾天裡,聽大張說的最多的話便是:平時打車不容易的,怎麼突然有這麼多出租車呀。

哪裡是街上突然有這麼多出租車?平時有多少,現在就有多少。只不過,現在大張的注意力集中到出租車上,其它車好像都看不見了。

帶著目的讀書的好處是,注意力集中,很容易進入書中的內容或場景中,不用刻意與內容無聊或枯燥做對抗。這樣讀書就不累不痛苦。

不考慮讀書目的地讀書,喜歡小說的,你偏給他一本哲學書。這書多半讀不完,治失眠還行。退一步講,即使強迫自己把書讀完了,也記不住,和沒讀一樣。浪費時間浪費精力,連讀書的痛苦都是一種浪費。

別人都高效閱讀了,你是不是還在坑裡苦苦掙扎?

坑二、試圖把書中內容全部記住

現在,巿場上一般的書,少則200頁左右,多則700頁左右,先不說像《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這樣好幾部的書。幾百頁的書,不說讀,拿在手上舉幾小時都累。讀完一本書,心裡負擔是夠重的。

虛構類書,有場景有情節吸引,讀完難度不是特別大。非虛構類書就不一樣了,沒有一定的讀書方法,讀完難,讀完記住就更難了。

案例:見過這樣的人,一個人讀一本新書,讀了幾十頁,因有事擱置了。過些日子,讀過的都忘了,再從頭讀,又是讀了幾十頁,再擱置……就這樣,週而復始,無數次拿起書讀,讀得都一樣。最後,一本書永遠只讀了前幾十頁。

解決這個問題的對策

意大利經濟學家維費雷多.帕雷託,發現了著名的帕雷託定律,又稱二八定律:社會上20%的高收入者,佔有80%的社會財富。

書的內容也是這樣,一本書重要的內容只有20%,佔有80%的內容。所以讀書無需要從頭到尾全部讀完,先從書中找出20%的重要內容,反覆閱讀。

其中,在這20%重要內容裡,對每個人有用的知識,也只有80%。比如一本200頁的書,重要且有用的知識32頁。

若是讀一本32頁的書,對任何人都不會構成負擔。你這樣想,瞬間心理就會輕鬆很多了,是不是?

所以,不用顧慮,要敢於捨棄你不需要的知識,反覆閱讀32頁對你有用的知識,學以致用。這樣,就完全達到了讀書的目的。

那些還抱著陳舊讀書方法不撒手的人,無論一本書有多厚,都固執地堅持從頭讀到尾,試圖把書中知識全部理解吃透。

這樣的讀書方法,既耗費了時間,又記不住;即使暫時記住了,80%的知識又因對自己沒用,最終遺忘。

不要做“裝在套子裡的人”,抱著陳舊的習慣方法捨不得丟,想得到的更多,結果連極少的一部分也沒保住。

如何找20%的重要內容,變得至關重要。

坑三、不知道速讀的方法和作用

有一種人,拿到一本新書,就一字不落往後讀,讀著後面又忘了前面,再回頭讀,再往後接著讀,再忘再回頭讀……

難怪,別人書評都寫完了,你還在讀書慢的坑裡“遨遊”掙扎。

這種人,是不會應用速讀和精讀的方法和技巧。

這種現象的解決對策:

案例:有個讀書大咖A介紹,他拿到一本新書,只用6個小時,就讀完書寫完書評了。第一步:他先用20分鐘看封面、看序言、看目錄、看網上有價值的評倫3篇,第二步:他用5分鐘把書翻一遍,再用1小時把書讀完,第三步:用1小時把他有共鳴的知識點,圈起來。再用30分鐘,把其中有感悟的句子、金句和好段打在電子筆記上。(時間緊就把書頁折起來)第四步:用3個小時寫完書評並修改完。

別人都高效閱讀了,你是不是還在坑裡苦苦掙扎?

案例:讀書大咖B介紹的方法更簡單:先讀序言、目錄、後記,瞭解大概內容,確定要解決的問題;再拿一張A4紙,邊讀書邊記下他認為重要的頁碼,並在頁碼旁記下關鍵字。邊記這些時,本書要解決的問題在心中就明確了。

寫書評時,他只把A4紙的筆記拿出來,需要翻書時,就能快速準確找到內容。

用兩位大咖中讀書的第一步,通過速讀序言、目錄和後記,你基本就能知道本書的重要內容是哪些了,第二步,反覆讀你認為重要的內容,確定要解決的問題就行了。第三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用三四個小時寫完並修改完書評。

這樣,讀一本書,是不是沒花多少時間了?

坑四、隨心所欲,沒有主見。

有種人,讀書沒有計劃,拖拖拉拉。今天有時間讀二小時,明天有事就沒讀,後天只讀了半小時就被事情中斷。

這種人,一週讀不完一本書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這種問題的解決對策:

快速讀書,必須先給自己設定時間限制。比如既定三天或一週讀完,就必須把讀書這件事,當成緊急且重要的頭等大事,專注地在規定的時間完成。

絕不給自己找藉口,更有能讓自己養成找藉口的習慣。

“一千人心中,有一個哈姆雷特”。關於書中要解決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地,和選書讀書一樣,千萬不要被他人所左右。

如果你讀書的速度還慢,那就用輸出倒逼輸入。

比如書評群,寫書評是輸出,讀書是輸入。用限時寫書評,逼自己快速讀書。

或者參加讀書會,用要向大家講述書中內容,逼自己快速讀書。

人,天生就是懶惰的動物,天生就是依賴舒適圈的動物,你不想盡辦法逼自己,你永遠也無法嚐到讀書的樂趣,永遠也成不了讀書達人。

腹有詩人氣自華,也是逼自己逼出來的。

《權力有遊戲》作者喬治.馬丁說:讀書的人在死前,可以體驗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死,我們有很長時間體驗,活著,就多讀書,讓我們死之前比別人多體驗一千種不同的人生,就死而無撼了。

(此文屬原創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