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支付風起雲湧還是輕水微瀾,這裡告訴你?

由支付寶和微信挑起的刷臉支付補貼大戰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與此同時,今年10月60家銀行在中國銀聯的組織下宣佈推出全新智能支付產品“刷臉付”,也正式加入戰局。

首先,從這項技術的價值來講,它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支付場景給消費者提供極大的便利,比如忘帶手機、手機沒電或者手裡提有重物不便使用手機等情況。

刷臉支付風起雲湧還是輕水微瀾,這裡告訴你?

其次,微信和支付寶正積極嘗試在刷臉支付中整合數字化經營能力,為商家提供更多的附加值。用戶付款時只需要在屏幕上進行一個授權動作,商家就能從支付寶獲取其基本信息,自動將其列為會員。今後用戶的每一次購買數據都可以沉澱在商戶的CRM系統中,幫助商戶對其進行精準畫像,並在“蜻蜓”的屏幕上千人千面地推送廣告或者發券。

支付寶行業支付事業部總經理鍾繇介紹,支付寶在推進業務的過程中發現,商家對做會員和營銷發券、帶動客戶產生復購,有很強烈的訴求。“通過刷臉支付,不僅可以把商家的收銀效率提升20%-50%,還能將會員拉新和會員發券轉化率和領取率提升5-6倍”。從這個角度來講,刷臉支付確實對商傢俱有很強的吸引力。

再以近期的市場表現為例,回過頭先說整個刷臉支付的產業生態。

在如今日常的交易過程中,使用更多的還是二維碼支付,結合產業上中下游的表現,大致可以將當前的產業模型總結為“橄欖型”。

上游的廠商不多,僅阿里、騰訊與銀聯有能力在推行刷臉支付,第三方的設備製造雖然歸屬上游,但更多居於幕後,總的來說對於市場風波的影響並不算太大。

下游的商家落地,除了一些大型商超、自動販賣機、高校食堂等有限場景,刷臉實際上並沒有網絡熱議的那樣,顛覆二維碼支付,成為主流,至少目前該模式還有待市場驗證。

膨脹的地方在於中部,對應的正是刷臉支付的服務商與代理商。

不難理解,刷臉支付在阿里、騰訊與銀聯的推廣下,勢在必行。只要線下零售市場仍有刷臉設備的增長空間,對於投機主義者而言,這場風便不會停下。

可以預測,2019刷臉支付起風的一年,仍會持續到2020年,大規模的商用化普及仍需要一定時間來填充當前的零售市場,特別是在今天都在進行新零售改革的重要節點。

目前,部分媒體和代理商會有類似的看法,即刷臉支付在未來取代二維碼支付,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

客觀來說,刷臉支付尚需驗證,二維碼支付仍是移動支付市場的中流砥柱。站在用戶與商家兩個層面,多個支付方式對於用戶而言是多一個選擇,是好事;

而對於商家而言便是多一個經營成本,在刷臉支付方式尚未平衡成本與收益的權重之前,這都不足以成為商家更換或補充支付設備的動力。

所以,刷臉支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少在看到終點之前,好壞的論斷都是過於草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