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殺殉清?溥儀:被人逼死的。

王國維,中國近現代擁有國際聲譽的學者,被人稱為新史學的開山,在哲學、文學、教育、歷史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學術遺產。更被梁啟超稱讚為“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所有之學人”。但正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學者,卻在1927年6月2日投昆明湖自殺。

關於王國維投湖自殺,最主流的一種說法是“殉清”。認為王國維身為從封建時代走過來的傳統學者,目睹了辛亥革命後,滿清朝廷的悲哀命運,深感痛苦而自殺。

但實際上,對王國維“殉清”的說法,末代皇帝溥儀在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進行了明確否定,在他眼裡,王國維是被親家羅振玉逼死的。

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殺殉清?溥儀:被人逼死的。

羅振玉本人比王國維大十多歲,在滿清朝廷算是混得風生水起,在清末做到過學部參事,一個三品官。當然,這樣的職位在皇帝溥儀的眼中算不上什麼,但真正讓羅振玉走進溥儀眼中的,是他在復辟活動上的名氣以及學術上的聲望。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後,羅振玉先是到日本做了十年寓公,號稱“仇亭老民”,1919年會過後在天津一邊用假古董糊弄日本人,一邊和拉攏日本人籌劃復辟。可以說,羅振玉在當時混亂的社會中,地位、聲望還是挺高的。

正因這種財富與地位,王國維本人受過羅振玉很大的恩惠。早在1898年,王國維前往上海求學的過程裡,他就加入了羅振玉創辦的東文學社,兩人有了初步接觸,其後王國維往日本遊學,因家庭貧困,學費、生活費等都要依靠羅振玉的資助,回國之後,王國維的女兒更是嫁給了羅振玉的兒子,兩人由此結成親家,關係親密。

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殺殉清?溥儀:被人逼死的。

一開始地位上的不平等,在老實人王國維的心中出現了一種欠了羅振玉很大人情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對羅振玉言聽計從。就連羅振玉本人的學者名氣,很大程度上也與王國維這種欠了人情的心理,有很大瓜葛。求學時代,生計貧苦的王國維因受到羅振玉資助,旅日時期的幾部著作,全都以羅振玉的名字問世,可以說,心血全用來還羅振玉的恩情,但羅振玉本人卻是拿的理所當然,對王國維也是愈發的指揮頻繁。

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殺殉清?溥儀:被人逼死的。

兩人成為親家後,由老友變成姻親,按理說僅憑藉那幾部著作,王國維對羅振玉的恩情也還的差不多了,但羅振玉不這樣認為,欠的錢仍然要還,而且王國維是因為他的原因,成為了末代皇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親近天顏,這又欠了羅振玉的人情,王國維仍然還要聽羅振玉的吩咐。

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殺殉清?溥儀:被人逼死的。

王國維擔任清華大學教授之後,因事未滿足羅振玉,兩人關係交惡,王國維女婿、羅振玉兒子死後,羅更是將王的女兒扣押到了府中,要求給他兒子守靈,王國維則必須每月付給2000元生活費,如此大的一筆錢,對王國維這樣一個老實的大學教授,可以說是獅子大開口。最終逼得這位又窮又要面子的王國維跳進了昆明湖,自殺身死。

王國維死後,國學大師“殉清”的說法,其實也是羅振玉一手炮製,溥儀也更是合作者。

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殺殉清?溥儀:被人逼死的。

王國維死後,羅振玉給溥儀送了份密封的所謂王國維“遺折”,其中內容可說是深刻的表明了王國維對清朝的拳拳之心,被逼退位、受制軍閥和日本人的溥儀,看到這樣忠心的“遺折”,自是感動,因此,社會上也就有了“殉清”的說法。

但這種“殉清”觀,實際與王國維的為人是相差甚遠的,王國維雖然忠心於清朝,但並不是愚忠,他所尊崇的不是當時的末代皇帝溥儀的天津小朝廷,而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對待社會各種觀點和勢力上,王國維也有自己的思想,只憑陳寅恪在王國維的紀念碑上寫的“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就可以明確,王國維固然會對大清之沒落而心生悲哀,但絕不會因這種悲哀而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