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從跨國公司視角解讀服務貿易六大方面

陳文玲:從跨國公司視角解讀服務貿易六大方面

9月5日,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跨國公司視角下的服務貿易便利化》高峰論壇上,中宏觀察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發表了主題演講,她認為,中國貨物貿易、數字貿易、服務貿易"三足鼎立",服貿會、進博會、廣交會"三箭齊發",正將中國推上一個新的歷史大舞臺——世界貿易中心。從跨國公司的視角看服務貿易,應主要關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跨國公司通過互聯網、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提升了可貿易性;二是跨國公司通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在全球構建以服務貿易為主要形態的服務鏈;三是跨國公司國際貿易形態和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中間品貿易產生大量服務貿易;四是跨國公司在全球通過工業設計、品牌、知識產權輸出,獲得了巨大的服務貿易利潤;五是跨國公司以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為兩大方向,加快推動貿易發展水平;六是中國將成為跨國公司從事服務貿易最佳國家。


以下是陳文玲發言:

陳文玲:從跨國公司視角解讀服務貿易六大方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陳文玲

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參加今天的會議!今天的會議在北京召開,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會議。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與上海進口博覽會、廣州進出口交易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反映出中國作為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的強勁態勢。昨天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指出:"縱觀人類發展史,世界經濟開放則興,封閉則衰。服務業因其獨特的輕資產、軟要素等特點,更加需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行業發展生態,更加需要各國減少制約要素流動的"邊境上"和"邊境後"壁壘,推動跨境互聯互通。"從跨國公司視角下看服務貿易發展,當前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2007年9月,我在《中國經濟時報》上發表了"認識服務貿易的戰略意義",上下兩篇文章,大約1.5萬多字。那個時候,中國的服務貿易剛剛開始起步,1982年-2005年中國服務貿易佔全球比重從0.7%上升到3.1%。經過這麼多年發展,中國服務貿易到2019年已經達到7850億美元,在世界佔比提高到7%,這是一個歷史的飛躍。但是,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卻落後於貨物貿易發展,中國貨物貿易2013年就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體,服務貿易連續6年處於世界第二位,但佔比比貨物貿易低5個百分點。

一、從跨國公司的視角下看服務貿易的發展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跨國公司在新經濟發展中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網絡平臺的快速發展,提升了跨國提供服務的可貿易性。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服務貿易獲得了大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等數字化基礎設施,使跨國公司的服務貿易特別是服務外包更加便利。我們原來讀過美國托馬斯-費裡德曼寫的《世界是平的》一書,當時的服務外包就是通過互聯網來實現跨境的,印度班加羅爾走在了世界前列。近年來,中國數字化基礎設施特別是近10年來獲得極大發展,因此,跨國公司的服務外包,特別是通過互聯網的數據服務形態產生的服務貿易量,現在在中國的生產製造和發展要大大快於印度。

第二,跨國公司通過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在全球的重構,構建了以服務貿易為主要形態的服務鏈。原來我們都說三鏈,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其實粘接這幾鏈的非常重要是服務貿易所形成的服務鏈,這三鏈共同構成了價值鏈,價值鏈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服務鏈的便利和暢通。跨國公司生產性服務就是服務鏈,即就是跨國公司的服務貿易。我們現在的國際貿易,工業設計、知識產權、品牌價值、物流服務、金融服務這些服務鏈條,已經嵌入了生產性產業鏈和供應鏈。在製造業的形態中,製造業流程與管理的服務化,甚至製造業的生產本身的柔性化和物流化,使製造的產品加入了服務的價值。

第三,從跨國公司的視角來看,跨國公司的國際貿易形態,以及國際貿易構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的貿易品在幾十年以前主要是終端品,大部分是在一個國家完成的和另外國家進行交易的貨物貿易品,所以國際比較的是各個國家的綜合優勢。在跨國公司視角下,通過全球化產業重新佈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全球貿易形態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現在全球貿易中2/3是中間品,東亞的貿易品中4/5是中間品。去年我參加了中日"二輪"對話,日本東京大學的丸川教授在會上分析了中國和日本的貿易結構,他得出的結論是中國與日本的貿易中89%是中間品。中間品貿易伴隨著國際貿易中的商流、物流、資本流、信息流流通中的服務貿易。所以,中間品貿易實質上是以服務貿易為支撐,以服務貿易快速流動的鏈條支撐了產業鏈、供應鏈。從跨國公司視角下看服務貿易,是創造增值貿易的貿易,它比原來的最終產品貿易的價值要高,增值速度要快,規模擴大的程度要大得多。大家知道,在幾十年前,全球貿易總額僅有不到1萬億美元,現在超過了幾十萬億美元,貿易規模擴大最快的不是最終品,而是中間品。

第四,跨國公司通過工業設計、品牌、知識產權等服務品作為貿易品的輸出,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服務貿易利潤。從2015年來看,歐盟企業在中國盈利企業數量佔到在華企業總數的70%以上。美國在中國獲得盈利企業比重佔到60%以上,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美國企業2015年64%的在中國盈利,2016年69%的企業在中國盈利,2017年73%的企業在中國盈利,2018是69%的企業在中國盈利,2019年78%的企業在中國盈利。日本企業在中國盈利比重,這些年平均下來也在60%以上。跨國公司在中國盈利,除了製造能力和技術外,很大的盈利點就是嵌入中國數字化轉型的賦能,中國數字化基礎設施、中國投資環境、中國市場環境、中國產品配套能力,使跨國公司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跨國公司的服務貿易在中國,通過向世界輸出商品的同時,也輸出了它的服務。

二、如何加快提升服務貿易的能力和水平

要創造中國服務貿易新優勢,使全球更多的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投資的熱土,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第一,要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特別是要使具有創造服務品能力的自然流動人可以便利化流動,實現人的價值的市場化。使這些具有創造服務品自然人的服務能力轉化為服務貿易品,能夠嵌入跨國公司的服務鏈。這一條是非常重要的,自然流動人能不能實現便利化?能不能使其價值市場化?對我們的政策設計能力和高水平水平開放提出了很大挑戰。剛才聽到世界銀行的副行長視頻中談到,中國在22個服務項目下的開放水平,有19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數據,感到非常震驚!我認為,實際上差就差在自然人流動的便利化和價值市場化方面。比如說,作為自然人在中國提供服務的便利與價值,包括知識產權的服務,包括創新能力的服務,它的價值能不能市場化?在市場中能不能自由的流動?現在還受到一些政策的限制。

第二,要消除數字鴻溝。促進數據的自由流動,這是世界發展的大勢。這次會議習近平主席講話中也強調了這一點,特別是要順應服務品生產過程的數字化。我個人認為,我們現在很大的問題是數據流動的問題,不能因為政府管制的方式落後,影響到各種貿易包括服務貿易數字化和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如果數據資源不能自由流動,數字化轉型就不能實現,跨國公司在中國包括自然人在國內加入服務貿易的鏈條,就會遇到非常大的阻礙,這個問題是我們亟待破解的難題。

第三,要減少服務貿易的要素流動"邊境上"和"邊境後"的壁壘。特別是破除"邊境後"的壁壘,推進跨境的互聯互通。這樣才能吸引跨國公司在中國形成更加順暢的資本鏈。當然,今年中國資本市場,包括金融的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銀行,將實現全方位的開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管控風險和對外開放有機結合起來,使跨國公司資本鏈既能在中國暢通無阻,同時又能規避開放條件下的流動風險,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第四,要推動數字貿易的發展。把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作為兩大方向,加快提升我們的貿易水平。現在中國新的貿易形態發展很快,包括全國現在有105個跨境電商的試點,18個自貿區的59個片區,還有很多服務創新與發展試點、服務外包示範城市、軟件出口基地和28個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等服務貿易的載體和平臺。中國推動了數字化的轉型,現在數字基礎設施包括5G,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服務,走在世界前列,數字經濟規模去年31萬億元,位於世界第二位。但是,我認為制度性創新更為重要,即使我們有了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如果沒有制度變革,沒有數據的自由流動,我們的服務貿易也不會得到更快的高質量發展。現在中國服務貿易增長是比較快的,但是和貨物貿易比較起來,雖然增速快,絕對量卻比較小。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壁壘比貨物貿易多,特別是數據流動。所以,即使中國在數字化基礎設施上走在前列,發展了各種平臺和試點,具有很好的基礎,如果不進行制度性的變革,加大改革力度,就難以把存量優勢和先發優勢轉化為比較優勢。必須為我們國家發展服務貿易、數字貿易、數字化轉型創造優質制度供給,推動服務貿易發展。

最後談一個觀點,中國將成為世界的貿易中心。從中國來看,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小額邊境貿易、採購貿易、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等,已經形成了全方位的佈局。從上海、北京、廣州三足鼎立,到義烏這樣的5000多個小商品批發市場進行採購貿易,中國將形成進口、出口、轉口這樣的世界貿易中心和全球性大市場,會推動服務貿易大發展。因此,中國服務貿易在新時代要創造創新,要成為貿易強國,服務貿易就要加快發展,要把制度性改革放到非常重要位置。釋放人的價值,釋放服務的價值,使創造服務品的自然人和企業能夠發揮更大的創新動能。

謝謝各位!

說明:本文轉載自中宏網公眾號2020年9月11日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