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珍泉《靖康通寶篆書折二大字大樣》珍賞

靖康歷史堪沉重 泉品後世成名珍


北宋珍泉《靖康通寶篆書折二大字大樣》珍賞

康通寶,乃北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所鑄之幣。其為北宋貨幣最後一鑄。計有元寶、通寶和重寶三種寶文,歷譜所載形制小平到折三,書體篆、楷、隸,多種形制版式。主鑄材質為青銅和鐵,亦有銀錢存世。靖康錢因鑄於北宋末年這個戰亂政局嚴重不穩的特殊時期,加之年號存續時間短,故其鑄幣較之前朝便少了許多。隨後二帝被虜、北宋傾覆,又金兵掠寶,故靖康錢所載歷史異常沉重,總量遺存不豐,過去長期較為罕見,泉界一直視其為北宋珍泉。其中靖康通寶更被授予曾經的中國古泉五十名珍之爵。


北宋珍泉《靖康通寶篆書折二大字大樣》珍賞

閱譜可知,靖康通寶錢中有一式,乃為篆書折二大字大樣,早前有泉譜載曰“孤品”(見華光普編著《中國古錢大集》),並批註該泉為民國著名藏家羅伯昭舊藏,後捐贈中國歷史博物館入藏。

如此一來,這是不是說該泉就真的是孤品了呢?當然不是,事實上其仍然有存世並被發現收藏。這是因為錢幣的屬性所決定,其史鑄有量(或多或少),故遺存便很難形成孤僅,該泉也無法避開這個規律,無非看後世後人是否還有發現,何時發現並是否披露而已。

上天眷顧,在經年的獵泉過程中,愚早年有幸獵獲一品靖康通寶篆書大字大樣錢,一直秘藏而未曾披露。時至今日,特將其帳中點出,拍照亮相,公展鑑賞於本人博客,實物實證,毫不妄言矣。


北宋珍泉《靖康通寶篆書折二大字大樣》珍賞

首識書相。清晰可見,本品面文“靖康通寶”四字,篆書書體,直讀,光背。其身雖裹鏽,然文字筆劃清晰,橫直豎立,書篆古樸而自然。其中,可見其字形明顯較大,甚為獨特,閱譜比較,不難看出,其正與譜載所謂“孤品”之大字大樣一樣,實乃同母所生,無異無邪,十分正點。至此,無需細表,品文識書,本品書相,官爐貌相,其門直開。

次觀鑄相。展目本品,可見其鑄制規整,直徑約為29.03毫米,重約8.75克,厚薄適中,折二大樣形制確定無疑。其鑄相顯示,方正圓矩,平整地章,穿輪亦是乾乾淨淨。續觀字廓,輪廓清晰,乾淨利落,字口深竣挺拔,鼓凸自然有度,恰到好處。毫無疑問,觀鑄識體,本品實乃其時官爐應有之鑄相,其門再開。


北宋珍泉《靖康通寶篆書折二大字大樣》珍賞

再察鏽相。不難看出,本品鏽痂裹縛,皮殼疊嶂,生坑出土稍早,未做清理。其鏽痂深淺相間,分佈自然,鏽質更是堅硬而不糟,甚為老道。薄鏽處,可見黝黑包漿,踏實不虛,續可識其材質,青銅質地,銅色陳舊,整體鏽相耄耋真實,昭然一品自然天成之相,其門洞開矣。


北宋珍泉《靖康通寶篆書折二大字大樣》珍賞

至此,一番鑑賞,餘不多言。此枚“靖康通寶篆書折二大字大樣”銅錢,三相一材,過關斬將,到代原鑄,毋容置疑。如前所述,有譜載雖言“孤品”,然那不過是諸譜泉家的一家之言,其時任何人皆無法洞悉天下所藏,自然所言存世量便是臆估,不可奉為聖經,此乃泉律之使然矣。而就至今來看,公展可見一二(有存疑者),然其仍為極其罕見珍稀之品,也是屬實,至於其收藏價值,自無需多說了。


北宋珍泉《靖康通寶篆書折二大字大樣》珍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