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通俗直白,街邊的小販都能讀懂,為何還會被稱為詩王?

黑暗騎士駕到


白居易的詩通俗直白,街邊的小販都能讀懂,感覺不怎麼高大上,卻有詩魔(或詩王)的稱號,是因為他對唐代詩壇的貢獻。

一 白居易受儒、釋、道三家思想影響,但主導思想還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本人也說:“僕雖不肖,常師此語。”這種思想不僅支配了他的政治態度,同時也支配了他的詩歌創作方向。他是杜甫的有意識的繼承者,更是杜甫之後的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二 白居易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詩人。他曾將自己五十一歲以前寫的一千三百多首詩編為四類:一諷喻、二閒適、三感傷、四雜律。四類中價值最高,他本人也最重視的是第一類諷喻詩,這些諷喻詩,和他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是一致的,也是他現實主義詩論的實踐。

三 白居易作為一個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還有其獨特貢獻,那就是在總結我國自《詩經》以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現實主義的詩歌理論。

  1. 首先,他認為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必須負起“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政治使命,響亮地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口號,特別強調“為民”,認為詩歌應該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傷民病痛”。在他之前,還沒有哪個詩人如此明確地提出來。
  2. 其次,他還認識到文學植根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他主動地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源泉,他在《與元九書》中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就是這一理論的實踐。
  3. 第三,他闡發了詩歌的特性,強調了詩歌的教育作用和社會作用,體會到詩歌的巨大感染力。他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 華聲,實義。上自聖賢,下至愚騃,……未有聲入而不應 情交而不感者。”

秀雲涵天


白居易的詩通俗直白,街邊的小販都能讀懂,為何還稱為詩王?

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許你是明知故問吧!

白居易被稱為詩王是當之無愧的。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中年避亂越中,後來考取了進士,進入仕途,做了諫官,多次上書要求革除弊政,同時寫了不少的"諷諭詩",常常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因此遭權貴排擠,被貶為江州司馬。

他的詩前後變化頗大,前期的"諷諭詩"較多,主要是反映現實的社會,後來"閒時詩"、"傷感詩"佔的比例較大。歸納起來,他一身的詩可以分為諷諭詩、閒適詩、感傷詩和雜律詩四大類。因此,他以詩文著稱。特別以《長恨歌》、《琵琶行》等最為流行。有"古今長歌第一人"之譽。

他對作詩文的主張是"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並且提倡用詩歌補察時政,世導人情,要求有補於政治。他對先秦至唐朝以來的詩人,最推崇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類詩句,說是最有價值的詩。同時也主張"唯歌生民意,願得天子知"。因此,他的詩富有現實主義意義。

白居易在政治上相對積極,他的詩能深刻地反映階級矛盾。揭露統治階級的荒淫與殘暴,由於被貶後常常接觸社會上中下層人民,對人民的疾苦有所瞭解,因而,同情低下層人民的遭遇。這類詩在他的作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瑟琶行》,通過瑟琶女的遭遇寄託被貶後的悲憤心情。他的敘事詩善於刻畫人物,形象鮮明生動鮮明,佈局完整,語言優美。

白居易的詩最大的特點還在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他寫詩儘量做到讓那些沒有文化的老年婦女都能理解。據傳他寫完詩後,先讀給老年婦女聽,老年婦女要是聽不懂,他就修改,一直到聽得懂了才定稿。所以他的詩從王公貴族到下人僕伕都能吟詠;從官府到茶館、驛站到處都有人題寫,所以流傳十分廣泛,甚至說流傳到國外。

據統計現在流傳的《白香山集》共七十一卷。

作詩之目的,無論抒情也罷,敘事也罷,傷感也罷,閒時也罷,除了抒懷外,總是想給人看,給人誦,給人吟的。正如我們現在玩頭條,誰都想閱讀量大,難道不是一理嗎?

諸如以上理由,白居易詩作之豐富,流傳之廣泛,對詩歌貢獻之大,如果稱他為"詩王"是不足為奇的。


高樓避愁


筆者以為題主已經在題目中回答了自己的問題,正是因於白居易的詩通俗直白,街邊的小販都能讀懂,才能被稱為“詩王”。這就像是網絡上的寫手或是頭條裡的文友詩友被稱為“流量王”是同樣道理。😀

古時人們對詩人的尊稱一般是根據他們的作品特點來決定的,而詩人的作品則集中反應了詩人的思想性格及行為品質。比如說,人們稱李白為“詩仙”,是因為他的詩富餘想象、構思奇特、仙氣飄飄;稱杜甫為“詩聖”,是因為他的詩譏諷時弊、同情飢苦、憂國憂民;稱李賀為“詩鬼”,是因為他的詩沉痛哀怨、晦澀難懂、甚至有點兒陰森恐怖,這與他後期從事的工作有關(李賀後期由於生活所迫,乾的是朝廷禮部專門負責官員們喪葬禮儀事物的一個小官)。

白居易練詩成魔。

同樣道理,白居易的詩也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是,白居易還有一個更形象的稱謂是“詩魔”,也就是說,他在寫詩磨練推敲上並不比賈島、李賀等人差,甚至是更加努力,反覆推敲,吟詠書寫,竟然到了寫詩成魔的程度,因此被後世冠以“詩魔”的稱謂。

白居易的詩簡單通俗易懂。

當然,白居易不同於詩仙詩聖們的特點主要在於,他不是推敲字詞的優美或是意境的深遠,相反他追求的是字詞的簡單直白、意境的通俗明瞭,據說白居易寫完一首詩,每每都會拿給街頭老嫗、小販們反覆吟詠,如果他們聽不懂就拿回來修改,直到聽懂為止,這就形成了白居易後期“香山體”詩的特色、簡單通俗易懂。

白居易的詩風靡亞洲。

還有一種更加瘋狂的現象,由於受大唐文化的影響,當時的日本、韓國初通唐人文化,就是相當於唐人小學畢業的水平吧,於是他們非常喜歡大唐的詩歌呀,可限於文化水平關係又讀不懂詩仙詩聖們那些高大上的詩作,因此這些日本和韓國人就非常推崇白居易的詩,某種程度上說白居易的詩在韓國和日本還真就有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霸氣。毫不誇張的說,白居易在當時那就是整個亞洲的流量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