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釣到大魚,但老是脫鉤該怎麼辦?

GC魚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在作釣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中魚跑魚的情況,跑魚多是切線與脫鉤造成的,其中脫鉤現象無論魚的個體大小都容易產生,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著答題盡善盡美的原則,結合題主問題以及實際作釣經驗,我們來共同探討脫鉤的發生與解決。

脫鉤的現象多數與魚鉤不匹配、浮漂調釣、起竿手法、控魚技巧有關係。逐一列舉:

魚鉤的大小、鉤型與脫鉤的關係

在野釣中我們最常作釣的是小個體魚類,所以多使用小鉤細線。然而野外的魚情是複雜的,如果鯉魚、草魚猛然給了一口多數情況會發生切線或脫鉤,這是魚鉤大小不匹配造成的,但如果使用較大號的魚鉤,那麼小型魚就會出現擋口的現象,所以我們應遵循釣小魚用小鉤、釣大魚用大鉤根據目標魚來選擇魚鉤的大小,而小鉤細線博大魚只是相對的概念。

有的釣友認為無刺魚鉤容易脫鉤,實則不然,用錯魚鉤鉤型才是脫鉤的原因。我們在野釣時多會採用袖鉤,袖鉤的溝條細鉤門窄,自重輕很容易被小型魚吸入嘴中,但用來庫釣大個體魚類就不如使用鉤條粗抗衝擊強的伊勢尼或千右鉤,以上兩種鉤型的鉤門較寬,在刺魚時有更大的張力加大刺入的部位減少脫鉤的風險。

段落小結:對魚鉤鉤型、大小的瞭解是釣魚人應該掌握的知識,根據目標魚來選擇相應的魚鉤更便於減少脫鉤的幾率。(下圖為適合作釣大個體魚類的帶刺伊勢尼)

浮漂調釣的靈與頓與脫鉤的關係

拋開魚鉤的因素,浮漂調釣的靈與頓也會導致脫鉤的現象。浮漂調釣過於靈敏導致魚兒索餌時,餌團還未完全入口,這時反應到浮漂出現信號揚竿,此時魚鉤僅僅鉤住了魚的唇邊或嘴皮就很容易產生脫鉤。相反,浮漂調釣較頓魚兒吃口輕時,餌料被吸入魚嘴但又快速吐出時才反應出信號,那麼揚竿後也會出現類似掛到唇邊和嘴皮。

合理使用:釣大個體魚類時宜使用釣頓的方式,比如調一目釣二三目。大個體魚類多會存在涮餌的行為,釣的頓則可以規避虛假的信號抓穩口,搭配帶倒刺的伊勢尼魚鉤可以有效防止脫鉤。

段落小結:我們通常把調低目釣高目視為釣頓,調高目釣低目視為釣靈,靈與頓僅是概念,還需要結合實際魚情來進行調整。(下圖為調一目釣二目浮漂狀態)

起竿手法與脫鉤的關係

刺魚是個非常有技巧的活兒,在作釣是很多新手釣友會選擇大力揚竿,遇到大個體魚類會因吃痛而發力逃竄,此時最易切線和脫鉤。作釣小個體魚類時大力揚竿又會打豁魚嘴導致跑魚,但大個體魚類嘴唇較厚,刺魚過輕打不穿魚嘴也會出現脫鉤的現象。

正確方式:刺魚的力度需要適時把握,我在初學臺釣時師傅告訴我,平時的抽竿練習是鍛鍊刺魚力道的方式,即起空竿時應保證鉛墜不出水,實際就是鍛鍊手腕的肌肉記憶力來形成抖腕刺魚的方式,目標魚為大個體魚類時可以稍微藉助手臂的力量。那麼實際作釣中,在起竿中魚的瞬間應該有個稱魚預估的過程,再決定是否直接起魚或進入遛魚的節奏。

段落小結:新手在起竿時往往會採用大力揚竿的方式,及時是空竿換餌的情況下也多有飛天或上樹的表現,平時應多練習通過手腕來進行起竿,這樣才能找到合適的刺魚力道。

控魚技巧與脫鉤的關係

進入遛魚環節,才是真正考驗釣魚人釣技的時刻。作釣大個體魚類時,魚類的發力掙脫是脫鉤的直接原因。通常,遛魚時魚類遊向深水區的距離超過了釣竿釣線控制的區域,形成與釣魚人的對拉,我們稱之為“拔河”。還有一種方式是魚類向側邊遊動,而我們試圖用反方向繃緊釣線的方式領回也容易脫鉤。解決辦法可以參考以下三點:

遊向深水區:大個體魚類中鉤後多會向深水區逃竄,此時可以選擇左右擺杆的方式另其吃痛而回頭,或者採用下蹲放低身姿的方式利用釣竿的韌性將其領回。

側邊遊動:側邊遊動時是比較好控的,畢竟沒有超出釣竿的控制範圍,但強拉的方式也不行,此時可以選擇跟隨遛魚法。

控魚時的運用:中大魚後應儘量避免快速拉出水面,魚兒見光會後會感到恐懼導致發力逃竄,最好是在水下一點點的耗盡其體力。有的大魚還會作出打樁的行為,在之較力之時可以採用輕怕竿身的方法喚其遊動。最關鍵的一點,無論怎樣的控魚方式,立起釣竿繃緊魚線才是正確的遛魚姿勢,脫鉤往往是在魚線產生回勁時發生。


段落小結:脫鉤是控魚時最常見的跑魚現象,在釣獲大魚時應採用正確的控魚姿勢才能有效避免,同時還要從魚類的角度出發,根據其行為對控魚的距離進行預判。

最後的全文總結

本文從魚鉤、浮漂、起竿、控魚四個方面解讀了脫鉤現象的發生與應對,實際這是整個作釣系統的協作運用,每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後續的作釣產生改變,所以理論知識應該與實際作釣相結合去正確使用才是釣獲的保證。

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幫助釣友解惑。我是樂園之失,一個釣魚領域創作者,本文為原創首發,轉載需授權,如果文章對您有所幫助,可以關注今日頭條我的頻道,謝謝閱讀!


樂園之失


承解答問題,儘量細緻,明瞭的宗旨為釣友解惑。釣魚“留大放小”,“垃圾帶走,分類放置”。

釣魚釣到大魚,但老是脫鉤該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很有可能是以下幾方面出現了問題:

提竿時機沒有把握好

魚鉤的選擇出現了問題

線組調的過靈

遇到魚咬鉤,出現脫鉤跑魚的話,多少是讓人遺憾的。如果是偶爾的現象倒也不算啥,“老是”出現脫鉤的話,就需要注意了,很有可能是以上三點出現了問題。

提竿時機沒有把握好

俗話說:“浮漂是釣魚人的眼睛”,這句話一點都不假。水底的情況我們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夠通過浮漂的動作來判斷水底的情況。浮漂的動作有三種基本漂像:下頓,上頂,黑漂。這些漂相要麼是獨立出現,要麼是混合出現,所以如何正確的識別漂相是至關重要的。

魚種不同,漂相有所不同

因為各個魚種進食方式不同,產生的漂相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鯽魚一般是先下頓,再上頂。鯉魚的漂相一般先是出現不規則的點動,後面直接是有力的頓口,或者黑漂。草魚也是先不規則的點動,後面直接黑漂或者斜拉黑漂。肉食性魚類漂相黑漂居多等等。

線組調釣不同漂相出現的不同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子線雙鉤在水底的狀態了:魚鉤懸浮,漂相出現頓口較多,鉤餌躺底,漂相出現上頂較多。

魚兒活性不同,漂相不同

魚兒的活性不同,吃口產生的漂相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在魚口重的時候,易出現有力的下頓和黑漂。而在魚口輕的時候,很有可能只有半目或者更小的漂相,這也是在魚口輕的時候,建議釣靈的原因。

那什麼時候才是提竿較好的提竿時機呢?

通過這麼多年的作釣經歷,總結了以下幾點中魚率較高的漂相:1,有力的下頓。2,下頓或者上頂靜止幾秒後。3,浮漂均勻的上升停止的瞬間(大魚居多)4,當然還有黑漂。

小結:

浮漂出現漂像並不一定會中魚的,只能說明水底下的鉤餌出現了移動。比如:魚兒蹭線的漂相,一般是浮漂突然上升或者下降,又迅速的恢復到原位,這樣的情況提竿是無魚的。所以,漂相的及時把握是十分重要的。

魚鉤的選擇出現了問題

魚鉤對於魚兒來講過大或者過小

魚鉤是直接進入魚兒口中的,如果魚鉤對於魚口來講不合適,也會造成脫鉤的現象。

魚鉤大了,魚兒在進食鉤餌的時候,吃進去不深,但是浮漂照樣會出現動作。魚鉤過小,提竿時很有可能只是掛住一點魚體的內部組織沒有鉤穿魚骨,進而出現鉤不牢的現象。

魚鉤不夠鋒利了

魚鉤在遇到掛底,長時間使用會造成鉤尖不鋒利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魚鉤同樣是不至於鉤穿魚骨的,從而造成脫鉤跑魚的現象。

小結:

在魚鉤的選擇上,一般的原則是:釣大魚用大鉤,釣小魚用小鉤。

另外,魚鉤在多次使用的情況下是需要及時更換的,因為魚鉤不鋒利同樣是脫鉤的原因之一。實際上判斷魚鉤是否鋒利也是很簡單的:把鉤尖在手指肚上輕輕的感覺下就是可以判斷出的。

線組調的過靈

線組的調釣一直以來都是比較熱門的話題。出現跑魚的現象和線組的調釣也是有關係的。

一般調釣有二種方式:調高釣低和調低釣高(調幾釣幾也算這個裡面)。這兩種方式的主要區別是浮漂對於水底鉤餌的向上牽制力不同,調高目比調低目的向上牽制力要大(當然也要看釣目的)。另外,和鉤餌在水底的狀態也有著直接的關係。鉤餌懸浮屬於釣靈,鉤餌躺底屬於釣頓。

如果選擇的較靈,鉤餌在水底很小的動作呈現在浮漂上就是很大的信號,而這時很有可能魚鉤入口並不深。所以,這個時候提竿空竿率是高的。

小結:

綜上所述,線組的調釣同樣是脫鉤的原因之一。正確的判斷鉤餌在水底的狀態,才是避免因為釣的過靈造成脫鉤的有效辦法。

另外,影響脫鉤的還有溜魚手法,線組是否拋滿竿,餌料入口型好不好(過硬,過大)等等,這些也是會出現脫鉤現象的。

引申一點:

脫鉤還有一種現象:魚鉤脫落。我以前使用購買的成品子線,就經常出現在換餌料時,出現魚鉤脫落的現象。所以,我現在一般是選用自己綁鉤的。

綁鉤時,個人認為:一般繞7圈以上就可以了(魚鉤大,魚線粗的話可以在多繞幾圈)。但收緊的動作一定要用力的,因為魚線較為光滑,搞不好的話,就會出現綁鉤處鬆開的現象。

寫到最後:

實際上,脫鉤現象可以總結出來就兩點:吃的不深和鉤不牢。所以,出現脫鉤時,主要檢查兩點就可以了:魚鉤問題和鉤餌在水底的狀態。

對於“老是”出現脫鉤的現象,個人認為首先就是要冷靜,千萬不可心煩氣躁。因為只有沉下心來,才能及時正確的找到問題所在。

碼字不易,如果您感覺我說的不錯,就請點個贊,添加個關注唄!我會繼續分享自己的釣魚心得。謝謝您的閱讀。


石頭釣魚記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更多時候,大魚應該與切線聯繫在一起,起碼我聽到的、碰到的多數是這樣。無論是切線還是脫鉤,每一個釣魚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只能說盡量不讓其發生。

針對大魚切線,很好辦,把線徑加粗就行,1.0的子線不行換2.0,不行再加大。一般的,在中獲大魚後,切線的概率是要明顯高於脫鉤的,因為野釣中獲大魚往往都是意料之外,沒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如果反過來,脫鉤更常見,那肯定是某個環節或操作上出了問題。下面我就按我認為的可能性從大到小一一剖析。

魚鉤使用不當

可能有人第一反應,這肯定是鉤子沒倒刺,No,我不這麼認為。在刺魚成功後且不松線的情況下(實際上可能鬆了線也一定會脫鉤),有倒刺與無倒刺的魚鉤,基本沒有區別。早在八九年前就有一位遊釣老者做過試驗,無倒刺魚鉤中了大魚,撒手讓魚拖著竿子在池塘裡跑一圈,結果就是脫不了。我自己也證實過這個問題,不過我試驗的對象魚是鯽魚。

我認為在脫鉤的問題上,魚鉤上最可能的原因是鉤子用小了,其次是鉤條強度不夠(細了)。鉤型的大小多數時候與鉤條的粗細是匹配的,但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新關東與袖。0.3號新關東應該比7號袖鉤的鉤條還要粗,但鉤門沒後者寬。

  • 鉤型小脫鉤跑魚的發生機制,最主要是鉤門寬度小,不能刺穿魚的上顎,只能刺進一小部分。因為魚上顎組織的厚度明顯大於鉤門寬度,那就肯定刺不穿。刺不穿就會產生兩個問題,首先魚鉤的受力點不在其最強的鉤底,而是在鉤尖一部分,這就無形中幫魚增加了力臂,更容易把鉤拉豁。其次,刺不穿就沒有穿到結實的組織,如果鉤型相對過小的話,可能只鉤住了一點點粘膜,這些粘膜結構的強度是不高的,當魚用力掙扎的時候,可能就會被撕開,鉤子就掉下來了。

  • 鉤門小,還會影響其鉤到魚嘴的概率,很好理解,如果一條鱅魚的嘴張大後能塞進一個成人的拳頭,用1號新關東去釣它。這個鉤相對於它嘴張開口面積的多少分之一?揚竿的過程中,完全是有可能不鉤中魚嘴的情況下,把鉤從魚嘴中拖出。結果就是有漂相,揚竿無魚,當然,如果拖到唇邊鉤中魚嘴,那魚稍一發力,肯定就拉脫了。

  • 鉤條細脫鉤的發生機制,主要是強度不夠,鉤子被魚強行拉直,就算鉤子的受力點在鉤底也可能不行。主要是一些大號袖鉤類型,尤其是細地袖或極細袖類的。

選竿或提竿上存在問題

選竿或提竿上的問題,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就是刺魚不成功。大個體魚嘴上的組織結構,尤其是上顎是很厚實的,想到把魚嘴鉤牢,最可靠的是把上唇刺穿。實際上,刺穿魚嘴不是那麼容易的,尤其當我們釣大魚用的都是一些粗條魚鉤,鉤尖的錐度都很大,就更不容易了。

刺魚是靠手臂的急速上揚完成,但這個動作需要一個載體,就是魚竿,這兩個要素,也就是動作與竿子,任何一個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刺魚不成功。釣魚老手在釣小個體魚的時候,會用寸勁一抖繼之流水般的動作輕柔回魚,但釣大個體魚的時候,會毫不顧忌風度,雙手抱竿,是能提多猛提多猛,為的就是確保把鉤深深地刺入魚嘴,線組的強度夠,不用擔心承受不了。

釣魚人手上的刺魚動作,是要靠竿子傳遞到魚鉤,如果竿子太軟,就會削弱動作的劇烈程度。雖然手上的力道很大很劇烈,真正到鉤子刺魚嘴的環節,可能幅度和力道都小了很多。所以,釣大物的竿子都是求硬,就是這個道理。

談到這裡,追加一條鉤子上的問題,即鉤尖鈍化或倒尖,同樣會導致刺魚不成功脫鉤跑魚。因為鉤尖不夠鋒利,扎不進啊。

鉤不是從魚嘴中脫掉的

中到大魚脫鉤,很多時候只是釣魚人感覺到水下有一股大力傳到手上,繼而消失,拿起來一看,鉤子還在,子線沒斷,就判斷為脫鉤。但有沒有想過,這鉤壓根不是鉤到了魚嘴,只是錨到了魚身體上的其它部位,如鱗片或鰭。因為釣得鈍或低於魚層的高度(釣浮),從這些部位錨到魚,那是很難鉤得牢的,即使是鉤牢了鱗片,鱗片也是很容易被拉脫的,有時候把鉤子提上來能看到鉤上有這東西,有時則不一定。

其它的原因(可能性較小)

其它的還有調釣方面、餌料狀態、抓口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導致中獲的大魚脫鉤,但我覺得遠遠沒有以上所列三條可能性大。除非是多次脫鉤的老猾魚,否則大型魚的吃餌就算比較謹慎,最後吸入的過程,基本可以忽略調釣、餌料及抓口方面的少許偏差。釣過大魚的都知道,對於調釣,基本沒有什麼要求的,釣浮讓餌浮起來就行,釣底讓餌到底即可,漂相都會很明顯,只要釣魚人沒有分神,不大可能錯開揚竿時機的。如果連黑漂或大頓口都不打,那不用釣了。

最後的總結

野釣過程中,中獲大魚多數是意料之外,小鉤細線搏大物不是沒有可能,但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都是需要運氣的,小鉤中大魚,對釣魚人的臨場遛魚操作考驗很大。如果是針對性的去釣大魚,魚鉤宜大不宜小,竿子要硬,這樣才能保證刺魚時能鉤牢鉤實,當然,粗壯的線組是前提。至於錨魚的脫鉤,半水作釣需要調整作釣水層,如果是底釣,基本屬於不可控因素,再說這種情況也不是很多,真要發生了也不必在意。


江釣人狂龍,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寫內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釣心得與實踐經驗,覺得回答對你有用可以關注一下狂龍,個人主頁下有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