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互聯網金融的優劣勢與發展方向解析

一、當前環境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情況

1.1 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全新競爭格局

互聯網金融雖然對傳統金融機構造成巨大沖擊,但其競爭關係並非“對抗-顛覆”關係,而是“競爭-合作”關係。

從業務類型上來看,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機構都圍繞金融展開,業務內容十分類似。互聯網金融在融資貸款以及支付結算業務方面的發展,都對傳統金融機構造成一定衝擊。但互聯網金融終歸沒有脫離金融的本質,其最終還是傳統金融依託於互聯網在理念、思維、流程及業務方面的延伸和變革。

近些年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使得互聯網金融行業逐步走向正軌,沒有合法牌照的機構逐步退出市場,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之間展現出了合作共贏的態勢。互聯網倡導開放、平等、草根、共享、去中心化,而這恰恰是傳統金融機構所不具備的。互聯網金融所服務的對象特點主要是海量、小微、草根、低端,這與銀行傳統客戶“高大上”的特徵完全不同。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業在服務對象和領域上可取長補短,深度合作,共同發展。

1.2 與傳統金融行業的優劣勢比較分析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投融資中介作用逐漸削弱。相較於傳統金融機構,資金供給端和需求端信息流通更加通暢,較為透明的財務信息、信用信息流通有力的促進了資本的合理配置。不僅如此,互聯網金融行業還具備以下優勢:其一,操作更加便利,用戶無需進入實體機構履行繁瑣的手續;其二,支付方式便捷,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方便快捷,成本低廉,靈活性更高;其三,信貸產品靈活多樣,在互聯網金融體系之下,用戶投資門檻較低,小體量投資者也可選擇相關產品進行投資,比存款收益率高,比基金流動性好,有力地促進了社會資本的利用率。

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產業暴露的問題也不可忽視。第一,網絡安全體系薄弱,投資者財產和隱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旦互聯網出現可能被攻擊的漏洞,就容易洩露機密,威脅到相關財產和隱私安全;第二,徵信體系缺失,相較於傳統金融機構較為全面和準確的審核體系,互聯網金融僅限於利用大數據分析評定貸款人的信用,使得貸款風險較高,嚴重製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第三,風控體系不夠完善,傳統金融機構經過多年的發展積澱,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風控體系,有力的保障了信貸業務的運行。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產業還未建立完善的風控體制,對信貸業務的前、中、後期無法起到有效的監督管控作用。

二、互聯網金融內部競爭分析

2.1 整體發展狀況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在第三方支付迅速崛起,互聯網大數據能力快速提升,技術大幅革新的大背景下,呈現出爆炸性增長的態勢。回顧其發展的五年,根據發展層次的變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高速發展階段(2013.06-2016.04)。在該階段中,幾個子領域均出現爆發式增長,其一是互聯網貨幣基金,以餘額寶為例,其規模從2013年中推出到年底,規模達到1853億元,到2015年底達到6207億元;其二是第三方支付,2012年第三方支付金額約為3.6萬億元,到2013年這一數字增長為9.2萬億元,2015年達到49.5萬億元;其三是P2P網貸,2007-2012年,P2P網貸行業累計交易額為222.7億元,而2013年一年就突破1100億元,2015年達到9750億元。此時,監管政策尚不完備,中國國務院於2013年4月將“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列入其重點研究課題目錄中,政府對互聯網金融的政策基調主要是“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風險與監管並存階段(2016.05-至今)。2016年兩會開始,政府改變了互聯網金融的政策方針,確立“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為政策基調,至2017年,監管趨緊,政策基調改為“對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可見中央政府愈發重視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態度日益嚴格。從2016年4月起,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啟動,行業開始進入震盪,這主要表現在機構數量減少、規模增速降低等方面,尤其是網絡信貸行業。P2P網貸平臺正常運營數量由2016年第三季度末的2400餘家,減少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的1500餘家。交易規模方面,月交易額在2016年5月-2017年7月期間仍處於上升趨勢,由700餘億元上升到1500餘億元,自2017年8月開始,拐點出現,月交易額逐月下降,在2018年9月降至605億元左右。

2.2 互聯網信貸行業分析

2016年中國央行徵信庫收錄自然人達到9.1億人,收錄實際信貸人數4.2億,信貸人數增速連續四年保持徵信人口增速的3倍,這說明普通居民的觀念正逐步轉變,他們開始樂於接受信貸這一財富管理方式。長久以來中國居民有著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只有缺錢的時候才需要信貸。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用戶開始意識到,信貸是個人財富管理不可缺失的部分,並非只能應用於資金緊張的境遇之下。觀念的轉變成為打開中國信貸潛在市場的契機,信貸人口規模將會呈現不斷擴張的趨勢,這將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近幾年來,網絡信貸產業經歷了“野蠻生長”,在國家監管政策的強勢介入之下逐漸迴歸健康的生態,網貸平臺紛紛向平臺集團化轉型,從孤立的網貸平臺逐漸融入行業和生態,發揮優勢互補的力量,建立更加完備的金融服務體系。未來互聯網金融機構有望謀求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讓多個牌照相互補充,發揮平臺優勢,為客戶提供高質量、多層次的金融服務。

2.2.1 行業定位

互聯網信貸行業按照融資客戶類型可以粗略劃分為互聯網消費性信貸和互聯網經營性信貸,前者面向消費者客戶,後者面向機構客戶。其中互聯網消費性信貸主要面向銀行信貸體系以外的長尾用戶,這些用戶主要是缺乏信貸記錄的年輕白領、藍領以及90後新興消費群體,其消費場景大都具有小額高頻的特點。互聯網消費性信貸區別於傳統消費信貸的大額一次性授信(如住房、汽車消費等),多采用一萬元以內的授信額度,切入中小額消費場景,利用賬戶與支付賬戶捆綁的方式,滿足消費者隨借隨還的便利性需求。

而互聯網經營性信貸主要面向企業或個人客戶開展的以生產經營為用途的互聯網融資業務。主要由個體網貸(P2P)平臺、網絡小貸公司以及直銷(民營)銀行三類機構構成。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這類機構發放貸款速度更快,審核標準較為寬鬆,成本較為低廉,為小微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和金錢,成為小微企業廣泛採用的融資手段。

2.2.2 行業規模

2017年,網絡借貸行業成交量為28048.49億元,同比增加35.9%,歷史累計成交量突破6萬億元大關,單月成交量均在2000億元以上,且3月和7月成交量均超過了2500億元。隨著成交量的穩步上升,網絡借貸行業貸款餘額也相應提升。截止2017年底,網絡借貸行業總體貸款餘額已達到12245.87億元,同比上漲50%。互聯網信貸行業集中度較高,體量大的平臺借款期限長,業務擴張速度較快,貸款餘額因此快速上漲。


深度丨互聯網金融的優劣勢與發展方向解析


2.2.3 互聯網信貸主要模式——P2P行業分析

P2P網絡借貸模式早在2007年就已出現在中國市場,彼時,行業內缺乏民間借貸及相關金融操控經驗,整個行業平臺較少,成交額度低,用戶規模小。2012年,由於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借貸系統逐漸成熟,房貸從業人員的加入,平臺數量開始迅速增長,成交額度一度達到20億元。此後一段時間內,受到國家宏觀調控,銀根緊縮的影響,投資者對於偏高收益的類固定收益產品的巨大需求釋放了P2P產業的潛在市場,行業贏來爆發性增長,平臺數量一度超越3000家。

伴隨著快速增長,產業內也爆發出一系列嚴重問題。有平臺打著P2P旗號自設資金池,用作自融或場外配資,一些線下理財公司以虛假高息,大規模線下營銷欺騙缺乏風險意識的投資人群,從事非法集資,行業亂象叢生。直至2016年,系統性風險爆發,國家開始出臺相關監管政策,大力整治P2P產業。

倘若從平臺用戶的角度分析,一方面行業風險正在快速累積,另一方面預期收益水平卻不斷走低。從2014年2月開始,P2P綜合收益率持續下跌,由最高點21.63%降至最低點9.21%,截至2018年8月,P2P綜合收益率為10.3%,


深度丨互聯網金融的優劣勢與發展方向解析


2017年《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的落地,標誌著P2P行業合規化的啟動,銀行存管成為P2P行業的硬性要求整體降低了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平臺攜款跑路的風險。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行動穩步推進,重拳之下,大量網貸平臺或整改滿足細則要求,或停業徹底退出行業,行業整體集中度明顯加強。自2018年以來,P2P產業徹底告別野蠻生長的“草莽”階段,正式步入重質合規經營、放棄監管套利及比拼技術模式創新轉型的深度洗牌與良性發展階段。


深度丨互聯網金融的優劣勢與發展方向解析


P2P產業輿情方面,可從政策輿情與企業輿情兩大方面入手分析,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在收集到的83萬條有效政策輿情中,正面輿情48.39萬條,佔比58.3%;中性輿情17.68萬條,佔比21.3%;負面輿情16.93萬條,佔比20.4%


深度丨互聯網金融的優劣勢與發展方向解析


企業輿情方面,共有93.7萬條有效輿情,其中正面輿情27.17萬條,佔比29%;中性輿情28.39萬條,佔比30.3%;負面輿情38.14萬條,佔比40.7%。負面輿情主要集中於裸貸、校園貸、逾期、跑路、詐騙、爆雷、虛假宣傳、非法集資、提現困難、造假、自融、收費不合理、客服態度差等方面。

正面輿情集中在上市、合規、紅包、免費、融資、還款、到賬、利息等方面。


深度丨互聯網金融的優劣勢與發展方向解析


上述數據表明,網民對網貸行業的亂象表示強烈牴觸,已經失去了投資熱情和信心,合規化整治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另一方面網民對央行出臺相關監管政策表示強烈支持,P2P行業的監管已是民心所向。

2.3 第三方支付行業分析

第三方支付的誕生可以說是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電子商務面臨發展瓶頸尋求突破的客觀訴求。最初的網上交易只能實現訂單信息的傳遞,實際的支付只能依賴於線下匯款,隨著國家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交易流程全線上化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網上支付成為網上交易發展最大的障礙。儘管國內第三方支付形態產生較早,受到交易模式、政策環境影響,第三方支付作為一個行業卻長期處於價值鏈的低端環節。鑑於行業規模過小和定位爭議,直到2010年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政策才全面出臺。2011年央行正式發放第一批支付牌照,共有27家支付公司獲得資質。

隨著技術創新與應用帶來的業務模式變革,第三方支付地位突顯,發揮了超過支付手段之外的信用中介與資金重要中間站作用。從2009年起,第三方支付交易額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2015年第三方支付全年交易額已經接近50萬億元。截止2015年底,獲得支付牌照的公司達到268家。

與此同時,第三方支付行業暴露的風險也逐步顯現,由於第三方支付機構大量存留客戶備付金,資金規模龐大,行業內普遍存有挪用備付金風險。僅2014年,第三方機構違法違規挪用客戶備付金事件涉及資金就超過數十億人民幣。2017年,央行發佈《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

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前五家機構合計佔有市場份額已經超九成。在當前行業集中度維持較高水平的態勢下,提升行業競爭成為推動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2017年底,央行副行長明確表示,監管部門正推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明確修訂,未來行業擴大對外開放已提上日程。這將為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當前第三方支付行業主要呈現以下發展特點:其一,網絡支付業務高速增長,移動支付比重不斷擴大;其二移動支付領域呈現雙寡頭競爭格局,根據艾瑞諮詢2017年Q2數據,支付寶約佔市場份額63.1%,財付通佔比29%,合計超過90%市場份額;其三,牌照收購價格不斷高漲,存量牌照價值凸顯。截止2017年10月,互聯網支付牌照市場價格約為4-5億元;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兩項經營業務牌照超過6億元;擁有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銀行卡收單三項業務資質的牌照價格最高,目前交易價格普遍超過10億元。

2.4 互金機構情況

2.4.1 互金機構股權融資情況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2017年互聯網金融行業發生股權融資的公司484家,相比2016年減少247家;披露的人民幣融資金額350.36億元,同比下降382億元。而截至2018年上半年,互聯網金融行業發生股權融資的公司數已達到342家,披露的人民幣融資金額為264.82億元。風險資本一改2017年的低迷,積極參與互金行業,表明互聯網金融行業經歷了2017年的監管整改、行業洗牌,正逐步建立健康的發展生態,行業整體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深度丨互聯網金融的優劣勢與發展方向解析


2.4.2 P2P機構發展特點

自2007年伊始至2012年,P2P行業處於相對停滯期,彼時機構數量少,規模小,機構模式大都完全照搬國外信用貸模式。自2012年開始,隨著從業人員規模的擴張,平臺數量迅速增加,形成了純線上借貸交易和線上線下結合的O2O借貸交易兩種主要經營模式。伴隨著基礎利率下行的宏觀經濟環境,P2P機構平臺在一段時間內迅速增多,業務空前繁榮。但此時行業內魚龍混雜,出現了很多違約、逾期、攜款跑路甚至欺詐消費者的機構,國家監管體系尚不完備,無法對機構進行有效約束。

自2016年開始,國家相繼出臺監管法規,完善監管體系,逐漸形成了“1+3”(一個辦法,三個指引)監管制度體系,平臺數量開始有序減少,規模型、合規型平臺壟斷集中度有所加強。隨著全國及地方網貸行業監管持續加碼及2018年網貸備案登記正式落地,行業資源整合速度會加快,一些運營時間長、合規性高、規模較大的平臺在市場準入門檻及行業競爭加劇情況下將佔有一定比較優勢。

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11月,網貸行業累計出現問題平臺1397家,其中停業880家,轉型14家;剩餘503家分別為跑路、提現困難和經偵介入。截止2018年9月,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量為6396家,其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僅為1528家,同比下降了34.36%,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4868家,同比增加23.20%。


深度丨互聯網金融的優劣勢與發展方向解析


截至2017年12月底,P2P正常運營平臺數量降至1931家,相比2016年底減少了517家,全年正常運營平臺數量持續單邊下行,考慮到運營平臺仍然處於整改期間,2018年內將維持下降趨勢。


深度丨互聯網金融的優劣勢與發展方向解析


2017年退出行業的平臺數量相較於2016年大幅減少,全年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645家,去年同期為1713家,問題平臺數量佔比持續降低。2017年問題平臺數量僅佔比33.49%,66.51%的平臺選擇良性退出。


深度丨互聯網金融的優劣勢與發展方向解析


2.4.3 第三方支付機構

隨著互聯網支付行業監管規範的逐步完善,行業准入門檻不斷提高。儘管當前出現了大量從事諸如聚合支付等帶有“二清”性質的新機構(“二清機構”指未獲得央行支付業務許可,在持牌收單機構的支持下實際從事支付業務的機構),但真正意義上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機構數量增長緩慢。與互聯網行業一片繁榮景象不同的是,新產生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遠不及互金行業的其它業態,甚至數量在不斷下降。

2016年由於註銷、主動申請註銷、不予續展和續展合併等因素,獲許可的非銀支付機構數量在調整完畢後縮減為255家,較2015年末依法獲准從事支付業務的268家機構減少了13家。2017年7月,第四批支付機構業務續展中共有197家機構提出申請,其中10家機構因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不予續展,此外有10家機構實現合併。

三、行業競爭力定位與發展展望

3.1 “互聯網資管新規”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在技術進步,客群擴大,金融模式變革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動下,中國互聯網金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促進發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務效率與質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問題以及風險隱患。隨著國家監管政策的出臺,“1+3”(一個辦法三個指引)制度體系的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方向也愈發明朗。

總的來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網絡金融平臺逐漸合規化,遵循國家監管準則和相關政策,審慎經營,逐步建立完備的風控體系;其二,引導資金脫虛向實,專注於服務實體經濟,助推企業轉型;其三,以發展普惠金融為重點,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擴大金融服務群體,致力於改善基層民眾的金融環境;其四,以先進網信技術為驅動,積極開展金融創新,廣泛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探索在支付清算、投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金融等領域的應用。

3.2 新的監管環境下互金行業發展困境及挑戰

隨著國家監管體系的健全,互金行業的監管態勢愈發嚴苛,伴隨著國家“去虛向實”,金融要著力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互金行業機構轉型迫在眉睫。在擁抱監管,使平臺合規的同時,如何推動企業轉型,構建自身競爭力是業內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互金行業還需響應國家政策導向,以“普惠金融”為發展核心,致力於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促進資本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

此外,在強監管態勢之下,平臺數量勢必會逐漸減少,擠出效應凸顯,但市場投資剛需體量較大,留存下來的平臺將面臨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如何深耕區域性、垂直領域,發揮自身平臺特性,提升企業競爭地位,也是行業內機構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之一。

3.3 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展望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位於世界前列,在模式創新、技術革新方面大有引領全球之勢,業內不僅擁有大量新興互聯網金融創業企業,也產生了一批業務範圍廣,規模宏大的“獨角獸”企業。在自身競爭發展的同時,互聯網金融企業獨有特質正逐步顛覆傳統金融機構模式,倒逼其謀求自我革新,促使金融行業整體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科技深度融合、商業模式逐漸成熟、競爭日趨激烈、行業迴歸理性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行業正通過與傳統金融機構廣泛合作或依託自身平臺打造豐富的生態圈體系,積極探索全新的增量價值。

未來互聯網金融行業將主要展現以下兩個特點:其一,互聯網金融生態圈逐步形成並向多元化應用場景拓展;其二,技術手段不斷創新,科技融合進一步加深。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業態還無法替代發展了數十年的傳統金融模式在經濟社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定位於傳統金融體系的補充,鑑於創新與變革是逐步建立併發揮作用的,這一補充作用的角色與定位將持續較長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