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蝦養殖過程中,怎麼科學的換水?

在對蝦養殖生產中,排汙、換水一直是常用且關鍵,也是可以直接調理水質的措施之一。尤其在養殖中後期,視水質狀況適當增加換水量,不但可以增加池內的溶解氧含量,降低氨氮等毒物的濃度,改善池底的狀態,還可以調整池子裡浮游生物組成結構。 但如何才能真正合理有效發揮添換水的作用?

對蝦養殖過程中,怎麼科學的換水?


一、養殖過程中,必須視情況在合適的時間、合理、適度去換水。 一般有條件的養殖場都有一個蓄水池,對引入的水先進行消毒殺菌後再加到養殖池內。這點在外部養殖環境每況愈下的情況下越來越凸顯出重要性。而對於沒有蓄水池的養殖戶,不要輕易的換水。若附近蝦池出現嚴重的病害,更要禁止進水!福建漳浦的陳先生的養殖場在今年4月初投苗,但因今年五月沿海發生嚴重的赤潮,因此如引入這些海水,必然會將各類發光藻、藍藻及弧菌等有害藻菌帶入蝦池中,所以陳老闆一直堅持不換水,並且加量使用微生物製劑來調水,同時堅持使用一些抗應激和保肝的動保產品拌料,提高對蝦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最終,這造蝦水色雖然濃濁,但對蝦卻成功養殖到六月底出蝦。維生素是維持生命的必要元素,人類每天也需要補充大量的維生素。由於人類腸道的構造,消化能力較強,一般的維生素製造為普通的顆粒。但是水產動物,如小龍蝦、螃蟹和南美白對蝦等動物腸道較短、吸收能力較差,因此維生素的顆粒越小越容易吸收。國外最新的技術是將維生素製造為納米級別的顆粒,這樣水產動物的吸收率就大大提高。其次,納米級的維生素水溶性好,無論是拌料還是潑水使用效果都要好很多。


對蝦養殖過程中,怎麼科學的換水?


二、前期池水不能太深,主要是定期向池內添加新鮮水,並隨著對蝦長大,才開始轉為添換水,而且換水量也應合理,不宜過大。通常,養殖中期日換水量應占池水總量的5~10%,養殖後期不能大於池水總量的20%。同時配合使用一些改底產品,並且及時補充一些活菌來調控藻類種類與數量,保持池水鮮活。

對蝦養殖過程中,怎麼科學的換水?


三、換水的時間及操作:改白天換水為夜間換水;先通過排水閘或底部快速排水後緩慢進水。

對蝦養殖過程中,怎麼科學的換水?

四、配合換水,科學開增氧機來消除水層分層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