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愛好者在易縣白沙河發現蒼鷺

近日,徐水區攝影愛好者史建方在易縣牛崗鄉白沙河旁邊的懸崖上發現一群蒼鷺,用鏡頭記錄下它們的優美身姿。


攝影愛好者在易縣白沙河發現蒼鷺

2018年開始學拍攝鳥類的史建方,一年多的時間,他已經對本地的幾十種常見鳥類有了基本的瞭解,不僅能夠準確叫出鳥的名字,還能說出鳥的特徵、生活習性、保護級別等相關內容。

攝影愛好者在易縣白沙河發現蒼鷺

3月21日,史先生到易縣遊玩的路上無意中發現這群蒼鷺:“其實有兩群,一群有10只左右,他們正在搭窩。”同時,他提醒大家:“蒼鷺一旦被驚擾就會離開,幾年不會再來,希望大家不要打擾它們。我們要愛護鳥類,看一個地方生態好不好,鳥兒是最好的評估師,生態環境好了,自然就能吸引鳥兒安家落戶。”

攝影愛好者在易縣白沙河發現蒼鷺

當天,看見十幾只蒼鷺在上空向南飛去,場面十分壯觀,史先生抓住機會,悄悄地躲在遠處,搜尋蒼鷺的蹤影。那天他忍著飢餓,耐心等待,用整整一天時間,才捕捉到蒼鷺起舞、築巢的各種優美瞬間。

攝影愛好者在易縣白沙河發現蒼鷺

“現在正是蒼鷺的繁殖期,崖頂上有一隻蒼鷺正在孵化,中部分佈著八九個巢,都有蒼鷺在活動,或在搭建巢穴,或靜臥在巢中,或引頸眺望。留在巢裡的蒼鷺是雌鳥,叼著樹枝回巢的是雄鳥。每當蒼鷺回來時,留巢的蒼鷺有的伸出頭頸鳴叫歡迎,有的急忙接過樹枝搭巢,著實感人。”採訪時,史先生興奮地回憶著當時的情景。



另外,大家都知道,蒼鷺還叫長脖兒老等。據說,是因為蒼鷺經常長時間在水裡站著不動,並且是以一腳站立,另一隻腳縮於腹下,站立數小時之久而不動等待小魚的出現,“老等”的名字由此而來。

攝影愛好者在易縣白沙河發現蒼鷺

■相關鏈接

蒼鷺又稱灰鷺,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的溼地中極為常見。蒼鷺為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蒼灰色;尾羽暗灰色;兩肩有長尖而下垂的蒼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通常在南方繁殖的種群不遷徙,為留鳥,在東北等寒冷地方繁殖的種群冬季都要遷到南方越冬,春季遷來繁殖地的時間多在3月末4月初。孵化時間為25天左右。蒼鷺主要以魚蝦、蛙類、蜻蜓幼蟲等為食,幼鳥40天左右離巢飛翔,在我國比較常見。


來源丨保定晚報


免責聲明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對文章內容保持中立,請僅作參考。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