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但獨獨不重用賈誼,這才有了《服鳥賦》的流傳

今日看點: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但獨獨不重用賈誼,這才有了《服鳥賦》的流傳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史皇弟。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漢文帝和賈誼的事情。漢文帝對威脅自己帝位的勢力可謂毫不留情,只要機會成熟,就會採取強硬手段果斷解決。不過文帝心裡很清楚,要想穩固帝位,僅僅依靠嚴厲的手段是不行的,同時也要輔之以寬仁的施政。劉恆成為皇帝后,為了博得天下百姓的擁護,不斷施惠於民。

在劉恆即帝位的第一年裡,就先後三次下令賜民爵、米、肉、酒和布匹,其中賜民爵的意義尤為重要。漢初對爵位十分看重,每一級爵位都有相匹配的政治、經濟待遇。賜民爵就意味著普遍提高百姓的社會待遇。惠帝、呂后在位時期,都只實行過一次賜民爵,而文帝在位時期每逢重要慶典都會賜民爵。另外,文帝在位時期還多次下令減免賦稅和徭役。文帝還提倡社會尊敬老人,並給予高齡老人種種優惠待遇,還以身作則,對薄太后極盡孝道。從文帝開始,漢朝確立了“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之後,漢代每一位帝王去世後,都要在諡號前加一個“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等,以標榜每一位皇帝都是實踐孝道的楷模。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但獨獨不重用賈誼,這才有了《服鳥賦》的流傳

此外,文帝還對刑法進行修訂,減輕了量刑標準,這樣百姓如觸犯法律,不致遭受過於嚴重的刑罰。這之中最具深遠意義的是廢除肉刑。漢朝初年的法律基本繼承秦代,秦代的肉刑也被繼承下來。所謂肉刑,是以殘害身體的方式對違法者進行懲罰,如砍掉手腳、膝蓋,挖掉鼻子,破壞生殖器等等。關於文帝廢除肉刑,還有一個故事。據說齊國有一個叫淳于公的官員觸犯了法律,被判以肉刑。他的女兒緹縈親自去長安,上書文帝,說身體受到傷殘便不能恢復,自己願意做官奴,換取父親不受肉刑。緹縈赴京救父的做法正好符合文帝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理念,文帝大為感動,不僅赦免了淳于公,還下令廢除肉刑。在文帝宣佈廢除肉刑的同時,還對刑法做了一項重要改革。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但獨獨不重用賈誼,這才有了《服鳥賦》的流傳

漢文帝親嘗湯藥

秦代至漢初執行的是無期刑罰,百姓一旦犯法,終身服刑,而文帝宣佈以後根據違法輕重製定刑期,只要服刑期滿就恢復為庶民,這在古代法制史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文帝在位時期,躬行節儉,做出表率。例如文帝下令把皇家多餘的馬匹交撥給各地驛站,這樣政府就可以節省下購買驛馬的費用;還遣散了養在宮中的先帝美人,讓她們可以出嫁民間;還赦免大量官奴婢,裁撤宮廷郎官。這些舉措使得政府開支大大縮減。另外,文帝在位時期儘量不大興土木,有官員建議增建宮殿,文帝稱自己住在先帝的宮殿尚誠惶誠恐,不必新建宮殿。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但獨獨不重用賈誼,這才有了《服鳥賦》的流傳

秦始皇

高帝、惠帝曾修建了宏偉的陵園,陪葬大量財寶,從關東遷徙富戶豪強守陵。文帝下令在山體中開挖自己的陵墓,這樣就不用徵發勞工另起封土,同時還要求陪葬品以陶器為主,不陪葬金銀財寶,也不再從關東遷民。為了倡導政府官員勤儉,文帝以身作則,朝服從不以華麗的錦帛製作,擺設酒席也儘量避免鋪張浪費。在文帝的倡導下,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但獨獨不重用賈誼,這才有了《服鳥賦》的流傳

海昏侯陪葬的金器

文帝的施政無疑是成功的,其“寬嚴相濟”的施政風格,成功解除了威脅帝位的政治勢力,還獲得了全國官員百姓的擁戴。到了文帝十二年,劉恆已經牢牢坐穩帝位,朝廷大臣們都聽命於皇帝,關東的諸侯們與漢廷的關係也十分融洽。劉恆認為天下太平,下令解除關禁,關中、關東百姓可以任意往來,也放棄了在諸侯王國境內安插侯國和遷徙富戶豪強的政策,後人讚揚文帝“不孽諸侯”,可見文帝放棄了高帝以來打壓諸侯的政策。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但獨獨不重用賈誼,這才有了《服鳥賦》的流傳

漢代庭院

文帝的施政行事能夠收到顯著的效果,離不開一位政治精英的輔佐,那就是賈誼。賈誼是洛陽人,十八歲便以博學多才而聞名。河南郡太守吳公聽說賈誼名聲,把他徵召到府中做幕僚。吳公在賈誼的輔佐下,把河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條。文帝聽說吳公政績顯著,升調吳公為廷尉,向他請教施政的經驗。吳公把賈誼推薦給文帝,文帝召見賈誼,感慨他是難得的人才,把他留在身邊做博士。文帝每次上朝問政,賈誼都把問題分析得井井有條,文帝大為賞識,不到一年時間就提拔賈誼為太中大夫(負責政策制定的最高官員)。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但獨獨不重用賈誼,這才有了《服鳥賦》的流傳

賈誼

文帝初年對律令的修訂和令列侯就國的政策都出自賈誼之手。當時賈誼認為對皇帝威脅最大的是關東諸侯王,所以上呈一系列旨在強化中央實力、削弱諸侯王國的建議。這引起諸侯王的不滿,諸侯王聯合朝廷妒忌賈誼的大臣,一起攻擊賈誼。文帝不想與功臣、諸侯王的關係搞得過於緊張,只好貶賈誼去做長沙王的老師。賈誼雖然離開了長安,但他的建言對文帝影響很深,後來文帝推行的“以親制疏”、“眾建諸侯”等削弱諸侯王的政策,其實都出自賈誼疏奏。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但獨獨不重用賈誼,這才有了《服鳥賦》的流傳

長沙至今有賈誼故居

漢代的長沙國地處江南,氣候潮溼,被認為是不適於人居的地方。賈誼在渡汨羅江的時候,想到戰國末年被楚懷王流放到江南的屈原,他覺得自己的境遇與屈原是多麼相似,於是寫作了《吊屈原賦》,借憑弔屈原抒發對自己遭遇的感嘆。在長沙府邸的時候,曾有一隻服鳥(貓頭鷹)飛到屋中,在當地人心目中服鳥是招人魂魄的,賈誼認為自己恐怕活不長了,於是又作了《服鳥賦》哀嘆人生。《吊屈原賦》和《服鳥賦》被公認為是漢賦中的優秀作品,對於漢賦這一文學體裁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但獨獨不重用賈誼,這才有了《服鳥賦》的流傳

賈誼服鳥賦

賈誼在長沙國待了不到一年,又被文帝召回長安。賈誼認為將受重用,非常興奮。到了長安,文帝迫不及待地召見賈誼,兩人聊得非常開心,從鬼神聊到政治,不知不覺聊到深夜,最後文帝感嘆:“我好久不見賈生,原以為我的學識超過了他,現在才知道還是遠遠不及。”

結語

令賈誼失望的是,文帝並沒有重用他的打算,而是派他去做梁王的老師。後來梁王出遊墜馬身亡,賈誼非常自責,終日痛哭,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時年三十三歲。賈誼的個人境遇是悽慘的,但文帝卻在他的輔佐下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成績,對賈誼來說這究竟是幸,還是不幸,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