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目前,多地中小學已經陸續開學,很多孩子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課堂。

4月20日,陝西安康鼓樓小學宣佈復課,一名三年級的孩子到了學校後,卻被告知不得入內,因為他不滿足條件。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根據學校規定,20日是4、5、6年級孩子復課的時間,孩子記錯了,匆忙趕來,被保安說了一頓:

“你跑過來幹嘛?今天不是你入學的日子!”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孩子聽後,沒有回答,默默地離開了。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孩子是獨自到校的,父母沒有送他,他沒戴口罩,樣子看起來很可憐。

記者給孩子買了個口罩,小心地給他戴上,問他父母為什麼沒來。

孩子說,”父親看不見”,母親在外地打工沒有時間,平常都是自己一個人去上學。

早上來的時候,下著雨,孩子沒有打傘,雨衣揣在塑料袋中,孩子緊緊地攥著。

男孩孤單的背景,引發了不少網友的憐憫之心,看著心疼,讓人心酸。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小小年紀,媽媽就不在身邊,作為一個母親,看到這樣的場景,真的有種想哭的感覺。相比之下,很多與他同齡的孩子要幸運得多。每天上學、放學不僅有父母接送,生活上也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回家在父母懷中撒嬌,豐衣足食,真的是幸福滿滿。

當記者問他上學意味著什麼時,男孩激動地回答道:學習。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簡單兩字,道出了孩子真實的內心,也許他並不清楚學習到底為了啥,但是學習的重要性,他還是知道的。

反觀現在有些孩子,父母用盡了心思,他就是不願學習,不想讀書,總覺得讀書、學習是件苦差事,但其實,讀書比工作要輕鬆多了。

曾看過這樣 一個問題:

有一天,兒子問父親:我為什麼要讀書?


爸爸告訴他:“這好比喝一碗茶,你覺得茶水不錯,便會說此茶口感純正,入口即化,幽香甘甜,是難得的佳品。”


而沒讀書的人,則會說:”哇塞,真TM好喝。”

古語常說,“不到長城非好漢。”

意思是說,不讓她體驗下上長城,他不會明白苦盡甘來,克服困難之後的成就感,雖然登長城很累,但只有登峰的孩子,才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鄰居家的孩子,之前一直跟她媽媽吵著要去學舞蹈,可一段時間後,便打了退堂鼓。

媽媽問她為什麼,她說,腿太疼了,我不喜歡舞蹈,不想學了。看著孩子痛苦的樣子,媽媽十分心疼,她很糾結,要不要讓孩子再堅持一下……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愛上學習,最後能功成名就,可現實總是一次次的被打臉。

不管孩子出於什麼目的去學習,當孩子在遇到問題,本能地選擇放棄和逃避時,父母的態度真的很重要,適度的逼迫,也許可以幫他把夢想照進現實。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蔡康永在《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短信》中說:“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了;到18歲遇到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能說,我不會;18歲覺得英文好難放棄了,28歲有了一個絕佳的工作機會,但要會英文,你只能說,我不會。你越覺得麻煩,不想學,越到後面,你可能會錯過很多的人或事,甚至是新的機會。”

現在要求孩子用功讀書,不是為了讓他去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希望他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找一份有意義且喜歡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香港有一檔綜藝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邀請了一些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士,讓他們體驗底層家庭的生活,看更不能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和行業,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自己也有一份優越的工作。

有個叫Ewin的男士,哈佛大學畢業,擁有自己的公司,是位科技工作者。他住在貧民房中,體驗的是倒垃圾的工作。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看似簡單的事,實則很累,他每天要完成好幾棟大廈,幾十層樓的垃圾清掃工作,不少垃圾很重,而且很臭,他上了一天班,就已經累趴下了,非常的辛苦。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他感受最深的,便是飢餓,每天只能吃一頓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支付他一天的開支。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而與他有類似經歷的另一位體驗者,是個商人,每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不是打球,就是跳舞,參加體驗後,他去了一家茶餐廳,當了服務員還要負責送外賣,但因為沒有經驗,送餐慢,5個小時後就被辭退了。在體驗過程中,他一天才15元生活費,連一餐飽飯都吃不上。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對這些從小生活在中產家庭的人來說,沒體驗過底層民眾的工作和生活,是無法感受到來自底層人的無奈和無助的。

這些生活在底層的人,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好的教育,能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但他們卻沒有辦法做到;他們也希望自己能有其他技能,能讓他獲得更好的工作,但現實很殘酷,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做到。

三年級孩子復課記錯時間,保安:今天不是你入學日子,過來幹嘛?

沒有良好的居住條件,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提升技能,只能一遍遍的陷入“窮忙”的狀態,在社會的底層做無力的掙扎。

讀書不是為了父母,不是為了老師,而是為了自己,沒有體驗過生活的艱苦,經歷過社會的殘酷,永遠不會明白學習的意義,不論父母、老師如何苦口婆心的勸說也沒用。

記住,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商,是堅持,不要在該讀書的年齡選擇放棄。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的,是在其人生道路上,給予正確的指引,適當的“逼一下”,才能孩子的路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