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融入“一帶一路”,西南五地是這樣做的!

  由於受歷史因素、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等諸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西南五省市對外開放程度一度處於全國較落後的位置。


  七年來,西南五省市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改進對外開放服務水平,加快對外開放合作步伐,初步形成區域內“沿路開放、沿海開放、臨空開放、跨國特區建設”的開放格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落地。


聚焦丨融入“一帶一路”,西南五地是這樣做的!


重慶:承接東西、溝通南北


  重慶有著承接東西、溝通南北結合點的特殊區域優勢。早在2014年,重慶就出臺了《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實施意見》,明確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腹地。


  在此框架的基礎上,重慶市著力提升對外大通道能力和完善內部綜合交通網絡,構建“鐵、水、公、空”多聯運式的開放通道體系,完成19個國家級開放平臺建設,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


  截至2019年9月,中歐班列(重慶)累計開行超過4100班,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開行突破1200班,中歐班列(重慶)貨值累計超過1550億元,境外集結分撥點覆蓋11個國家30多個城市。陸海新通道已形成鐵海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國際鐵路聯運班列三種方式,通達90個國家的190個港口。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累計簽約項目182個、總金額264.6億美元,重慶自貿試驗區形成197項制度創新成果。2019上半年,重慶市外貿進出口2663.6億元、增長16.5%,外商直接投資13.78億美元、增長5.9%。


  此外,重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著頻繁的相互直接投資和國際產能合作。


  在“引進來”方面,重慶全面推行“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全市各類外商投資市場主體超過6000戶,在渝世界500強企業達287家。建設中德、中意、中韓等12個國際合作產業園,為中外企業加強產能合作搭建起重要平臺。


  在“走出去”方面,重慶小康、國際複合材料等121家本土企業“走出去”投資經營,投資領域拓展到40多個細分行業,帶動5000多家企業的產品供應海外市場。2018年,重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1209.8億元,增長1.5%。


聚焦丨融入“一帶一路”,西南五地是這樣做的!


四川:重振拓展南向大通道


  “一帶一路”將四川從內陸腹地推向了開放的前沿,四川以“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進一步融入國際經濟格局。其中,“南向”成為了現階段四川對外開放的重點方向。


  四川將重振和拓展南向大通道作為南向的重點抓手。2019年10月,成都出臺了《成都市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促進南向開放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提出從加快通道建設,創新供應鏈體系、發展樞紐經濟、增強國際交往能力等方面,推進陸海通道建設。


  四川宜賓積極建設完善的鐵公水空立體交運體系,擴充物流能力,實現來自南亞、東盟等地的礦產、糧食、水果等,和輻射區域出產的成品酒、汽車零配件、化工產品等貨物的有效對流。內江、自貢、瀘州、攀枝花等其他城市,吸納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資源,推動了與東盟國家人文交流與教育合作。


聚焦丨融入“一帶一路”,西南五地是這樣做的!


貴州:打造數字絲路跨境數據樞紐


  近年來,貴州憑藉西部地區“一帶一路”陸海連接線,數字絲綢之路跨境數據樞紐,綠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窗口等區位和政策優勢,全方位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貴州成立陸海新通道專項工作組,制定陸海新通道有關政策措施,打造西部物流樞紐,建立高效、便捷、多輻射的雙向經貿走廊。依據口岸建設規劃,將貴陽中歐班列鐵路場站與陸海新通道節點建設相結合,提出“一口岸,兩作業區”的思路,展開鐵路口岸的規劃設計和申報建設。2018年8月底,貴州已開通6條陸海新通道集裝箱班列線路,累計發運集裝箱1012TEU。


  在數字絲綢之路跨境數據樞紐建設方面,2017年6月上線的中國(貴州)“數字絲路”跨境數據樞紐港,以貴陽—貴安新區為核心區,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數據存儲、處理等全方位服務。


  綠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窗口方面,貴州省積極推動中瑞生態文明建設合作深入,加快建設中瑞清潔技術交流中心和黔瑞環保產業基地,連續成功舉辦8屆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和10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活動,成功召開全球電子商務減貧大會,加快形成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教育、扶貧等領域合作交流、政策協調的重要機制。


  在經貿合作領域,截至2018年底,貴州與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額增長35%,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4.2%,境外投資增長19.8%,貴州企業在沿線國家完成承包工程營業額增長40.3%。


  七年來,貴州省政府與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關係,在境外設立了貴州駐東非(肯尼亞)、瑞士、柬埔寨等多個商務代表處,國際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達到57對。


聚焦丨融入“一帶一路”,西南五地是這樣做的!


廣西:面向東盟開放前沿


  廣西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海陸相連的省區。為激發“陸”的活力和釋放“海”的潛力,廣西以中國—東盟博覽會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兩大平臺建設為抓手,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一是打造中國—東盟博覽會升級版,進一步提升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信息化,更好服務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依託東博會,廣西把東盟作為對外開放合作首要方向和戰略依託,雙邊貿易合作成效明顯。2018年,廣西對東盟進出口2061.5億元,增長6.3%,佔50.2%。東盟連續19年成為廣西最大貿易伙伴。二是建設陸海新通道,引領新一輪開放發展。


  2018年,廣西北部灣到中國香港、新加坡的班輪實現常態化運行,連通西部六省市的鐵海聯運班列雙向開行1154列,實現與中歐班列無縫對接。


  2019年,廣西陸續出臺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實施方案,任務清單、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以及金融配套等多項政策,多管齊下,加快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格局。


  廣西正在由昔日的西南邊陲向面向東盟開放的前沿轉變。


聚焦丨融入“一帶一路”,西南五地是這樣做的!


雲南:打造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雲南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打造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中越、中老、中緬(瑞麗方向)高速公路境內全部建成通車;中越鐵路境內段建成通車,中老鐵路全線開工建設;中緬鐵路境內段加快建設。全省客貨運航線覆蓋南亞東南亞國家中心城市。


  中緬油氣管道全面貫通投運,與越南、老撾、緬甸實現局部電力聯網貿易,2015年至2018年國際貿易電量累計達130億千瓦時。雲南成為首個三大國內基礎運營商同時部署並覆蓋周邊8國的省份。


  經貿合作方面,截至2018年,雲南進出口總額達到298.9億美元,增長24.7%,西部排名第二。在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設立了788個企業和機構,直接投資總額達104.21億美元。在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雲南首創人民幣對泰銖銀行間市場區域交易。


  陸續發佈“瑞麗指數”“YD指數”,區域性貨幣交易形成“雲南模式”。雲南在越、老、柬三國均建設海外農業科技合作示範園、還設立了中老可再生能源、中斯(斯里蘭卡)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聯合實驗室。


  民心相通方面,2018年雲南省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培養學校達到8所,留學生規模達到1.88萬人,居全國第八。“光明行”公益醫療活動累計派出19批醫療隊對緬甸、老撾和蘇丹的4090名患者免費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部省合作共建和運營管理柬埔寨金邊、緬甸仰光中國文化中心,搭建海外國家級文化展示平臺。


雲桂兩省成中國東盟次區域合作主體


  值得注意的是,雲南、廣西兩省近年來在中國—東盟次區域合作扮演著更加積極和活躍的角色。


  一是通過建立友好城市,兩省在東盟各國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在邊境設立口岸和邊民貿易互市點不斷增多。


  二是與東盟國家政府對話機制逐步建立中國—東盟博覽會與商務發展論壇、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工作組會議等區域與次區域合作論壇,為兩省政府與東盟政府間的對話交流提供了平臺。


  三是兩省成為中國—東盟次區域合作的參與主體。


  雲南已成為瀾湄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孟中印緬地區合作的重要參與方和推動者。雲南還專門設立了瀾湄合作中國秘書處聯絡辦公室。


  2006年廣西提出的構建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構想,得到了菲律賓、新加坡和越南等國的積極響應,在十多年磨合中已成為中國—東盟大框架下的次區域合作機制。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西南五省對外開放各顯其能,展現出各自的魅力。


  來源:人民畫報

作者:楊耀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