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什麼能讓你發自內心的開心起來,無論之前心情如何?

蘇白衣


得到肯定、信任和尊重;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並沉浸其中;被自己愛的人愛;被自己和他人接納


豔說心語


我喜歡讀書學習,在我未知的領域獲取新知識,每天有點進步,我感覺發自內心的愉悅。昨天有個大佬講課,限時免費回播,因直播錯過從晚上十點看到凌晨十二點,邊看邊做筆記,洗洗上床覺得非常滿足,累並快樂著。追隨自己的價值、追隨自己的興趣,專注,創造心流的時刻應該是最快樂的吧。


眾生皆苦心理


1.什麼是幸福感?

韋氏(Merriam-Webster)字典很簡單地把幸福感定義為:

a.一種存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裡,個體的情緒分佈於從持久的滿足感到激烈的愉悅感之間不等。

b. 一種愉悅的、讓人們滿足的經驗。

早在1960年,記者 Gordon Young曾問心理學大師榮格,“你認為,想要獲得幸福感(Happiness),人類的頭腦裡需要哪些必備的基本要素?”

榮格用以下5點回答了這個問題:

1. 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 良好的人際和親密關係,例如婚姻、家庭、朋友關係等

3. 從藝術與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

4. 一定的生活水準和令人滿意的工作

5. 一種能夠成功地用來應對世事變遷(the vicissitudes of life)的哲學或宗教的視角

二十多年來的研究則發現,我們持續的幸福感水平,由三方面的因素決定。第一方面是我們幸福感的起點水平(set point, 用字母S指代),起點水平是由先天遺傳、基因等因素決定的,對我們的幸福感水平起到50%的決定作用。第二方面是我們的生活處境(life circumstances, 用字母C指代),生活處境可能包括一些正面負面的事件,比如婚姻狀態,收入水平,外貌,抑鬱,睡眠質量等。生活處境對我們的幸福感起到10%的決定作用。第三方面則是自發性、志願性的行動(voluntary activities, 用字母V指代),是我們能夠自發改變我們幸福感水平的部分,剩下的40%的決定作用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心理學家教授在關於幸福感的課程中,提到人們很多時候會盲目地追求那些“自以為會讓他們幸福的事物”,卻最終徒勞無功。認為人們無法感到幸福,主要有三種原因:

a. 因為我們的大腦總著眼於未來,而不是當下的幸福

人類大腦發展出了規劃未來的能力,雖然它給我們帶來好處,卻阻礙了我們感知當下的幸福。好處是,我們能提前計劃、有效地避開將來的風險,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而壞處是,這種能力同樣帶來了焦慮,我們會不停想著沒完成的工作、為那些還沒發生的危險擔驚受怕,卻無法為自己當下美好的處境感到快樂。想要幸福,人們需要把自己從未來抽離出來,回到對此時此刻的感受中。不然即使身處優美的環境或是已經取得成就,仍會感到不滿和焦慮。

b. 有些在未來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事,在此刻卻不會讓我們幸福

人們並未感到幸福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人們即可感受到的幸福與記憶中的幸福是不同的。有些當時不會帶來幸福感的事,會在日後回憶時讓人幸福。他引用了一項研究指出,在帶孩子時,人們感到的快樂與痛苦就和做家務差不多,遠遠不及看電視時感到的快樂;但當事後回想起來,人們卻覺得帶孩子令他們幸福,而不會說“看電視讓我幸福”。

這是因為,當我們回憶時,對一段經歷作出評價主要參考的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而中間部分則往往被忽略,這又叫峰終定律(peak-end rule)。也就是說,記憶的幸福是峰值和結局的平均值。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帶孩子讓人幸福,因為孩子更容易給人們帶來突發的、超乎尋常的快樂體驗,這些峰值體驗很容易在回憶時被想起,讓人們感到幸福;而電視則更瑣碎而平淡,容易被人遺忘和忽略。所以,想要幸福,應當選擇去做一些能給我們帶來巔峰體驗的事;同時,也許你正在做的事此刻讓你感到瑣碎而痛苦,但也許日後回想起來會感到幸福呢。

c. 我們誤以為一些事能讓我們幸福,其實未必

雖然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但也許我們搞錯了方向:我們希望獲得的事物,也許未必能給我們帶來幸福。下面我們列了個清單,給大家講講哪些看似能帶來幸福的事物,其實未必有效。

金錢能讓我們幸福嗎?有一定效果,但過多無意義!與人們想象中不同,金錢與幸福感之間並不是簡單的直接相關。對於那些貧窮的人來說,只要他們獲得更多的金錢,他們就會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此時金錢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是直接的。這是因為,當人們還在為“存活”焦慮時,人們無法獲得幸福感。生活在長期的飢餓和危險中的人就不會有幸福感。然而,一旦當人們擺脫了貧困,金錢與幸福感之間的相關就不再那麼顯著了。美國的研究顯示,在美國,當你的年收入低於7萬5美元時,賺得越多就越幸福;然而越過了這個門檻,賺7.5萬還是賺10萬帶來的幸福感差異不大。

此外,心理學家發現,那些渴望獲得更多財富的中產階級和富裕的人,經常會被困於一種被稱為“享樂適應”(hedonic treadmill)的心理狀態。享樂適應是說,雖然人們不斷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和享受,但幸福感會迅速適應新的變化,不會持久地維持一個提升。treadmill的原意是跑步機,這個詞語形象地表達出了人們努力不斷地往前走,但其實卻始終在原地。

舉個例子,一開始對一個人來說,頻繁地四處旅行是奢侈的事。但一旦達成,這個人就會把這一點看成是必需品,繼而開始追求頭等艙,甚至私人飛機。我們會很快適應新的物質條件,所獲得的越多,所渴望的就會越多。幸福感則只是留在差不多的水平。

研究顯示,收入水平較高的人,對於自己的生活相對滿意,但在具體的一個時刻一個時刻的幸福感中,他們只比其他人稍稍高出一點點。他們比低收入人群更容易焦慮,且不太花時間在具體的享樂為主的活動上。更重要的是,收入帶來的生活滿足感似乎是片刻的、轉瞬即逝的。

另外,一些學者認為,我們追求財富的極大動力是為了在與死對頭的競爭中獲得地位的優勢。換句話說,不是我們擁有多少決定了我們的幸福程度,而是我們在和別人的比較中的相對優勢。也許你的收入已經很高,但如果你的鄰居或者周圍人比你的收入更高,還是會給你帶來相對剝奪感。(吐槽:所以也許關掉朋友圈,不看他人的生活和工資會更幸福)

越多的性能讓我們越幸福嗎?同樣有上限

和人們想的不一樣,性也不是越多越好。一項覆蓋了11,285名男士與14,225女士,長達十多年的研究顯示:一旦性的頻率到達一週一次,再多的性就不能給你增加幸福感。相反,要求更多反而給你更大壓力(事實上,在另一項關於“性頻率與幸福感”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實驗組增加一倍的性頻率,結果大家苦不堪言,而且大多數也沒能提高一倍,一般只提高40%的頻率) 。

這是因為,人們能抽時間做親密運動,一般是彼此協商的結果:需要協調兩人的睡眠時間、工作強度、彼此的意願等等。如果要求過多的性,反而會帶來許多平衡性和其他生活事項的壓力。而且,數量無法取代質量。在性中享受高質量的互動和親密感,是單純追加次數無法替代的。(Castleman, 2016; Ellis, 2015)

邁入婚姻一定能讓我們更幸福嗎?不

對那些希望結婚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婚後生活能更幸福的人們來說,這恐怕是個壞消息:婚姻並不會讓人們過得更幸福。18項長期的研究顯示,在婚後,人們的幸福感並沒有提升。而對那些最終會離婚的伴侶們而言,結婚後反而幸福度會下降,直到恢復單身才能讓他們的幸福度重新提升,但也可能無法回到過去的水平。

此外,一項意大利的研究更是發現,女性在喪偶之後,比在婚姻生活內更快樂。研究者表示,這可能是因為丈夫的存在讓婚姻中的女性感覺受到更多約束、過得更沮喪。所以,如果你覺得婚前的生活並不幸福、伴侶並不合適,不要指望結了婚能改變這一切,或是能通過婚姻改變伴侶;相反,與合適的人走入婚姻,才是保障生活幸福的關鍵。

變美一定能讓我們更幸福嗎?不一定,因為幸福的關鍵不在於“好看”外貌和幸福的中介變量是“自信”,也就是說,在外貌能給你帶來“自信”的前提下,能給你帶來幸福感,但變美與自信卻未必掛鉤。許多不自信者在努力修飾外貌後,依然無法幸福。因為他們戴著不自信的濾鏡,認為變美了的自己與真正的“美”有差距;不自信者也會依然更關注他人的負面反饋,甚至由於努力改變外貌卻沒帶來好的結果而更加消沉。所以,與其專注於改變外貌,更關注的核心應該是全面提升自信。

搬去一個天氣更好的地方能讓你幸福嗎?不一定,除非你時不時想到它

在一個天氣很差的地方生活和工作,也許你會想,如果我搬到一個天氣更好的地方就會快樂。但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那些真的搬去了天氣怡人的加州的人們,並沒有比過去更快樂。

卡內曼指出,這是因為人們存在“聚焦幻覺”(focus illusion),也就是說,當我們做決定時,我們會過度關注一個因素能帶來的幸福感,而忽略除了這個因素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同樣會左右幸福感,甚至比這個因素要重要得多。換言之,只有當你被問到天氣時,你才會覺得到了天氣更美好的地方確實會更幸福,而日常生活中,你會忽略天氣對幸福感的影響!

a. 能自己選擇

很多人相信,我們需要自由的選擇權,才能夠獲得幸福。研究發現,比起一些其他指標(包括健康水平、受僱狀態、宗教等)自由選擇能夠最好地預測生活滿意度。

而這也要取決於一個人是更相信個人選擇,還是更相信一些外部決定力(比如命運)才是控制自己未來的東西。自由選擇權只能影響前者的幸福感水平,卻對於後者比較難以發生影響。因為前者相信自己對於自己的選擇有控制力。後者則會覺得一切都是命運決定。

簡而言之,那些相信自己能夠自由地選擇,且對於自己的生活有控制力的人,更容易有幸福感。

此外,做選擇的方式也很重要,比起追求完美,滿足最低標準、更能帶來幸福。Von Hipple教授指出,人們有兩種選擇風格,完美型(maximizer)和滿足型(satisficer)。“完美型”的人喜歡在做選擇前,把所有的可能選項都考慮進去;“滿足型”的人喜歡快速地做決定,能夠滿足他們的最低標準。他們會覺得“足夠好”就行。研究發現,“完美型”的人找到更好工作的幾率更大,但是在對工作和生活的滿意度上卻遠不及“滿足型”的人。因為完美型在比較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後悔自己捨棄的、同樣有長處的其他選項;而滿足型的人,得到符合標準的事物就已經很開心了。

b. 比起花錢買東西,買經歷讓我們更幸福

錢能買來幸福嗎?也許可以,但取決於你買什麼。Von Hipple教授建議說,比起買一個物品,買一段經歷能給你帶來更持久的幸福。舉個例子,如果你買包,過段時間這個包也許不能再給你帶來買下它那一瞬間的快樂,它的流行程度和光鮮外表都會折損;然而,如果你花錢去度假、旅遊,期間獲得的美好回憶卻可以讓你在很久之後依然回味。

c. 3件積極的小事

每一天結束時,寫下三件今天讓你感到快樂的小事。這件事可以小到“在路邊看見一朵可愛的小雛菊”,或是“今天公車準時到了”。這個方法不僅會讓你在記錄的時刻因為回想起那些瞬間而開心,還會使你更加留意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美好的事,增加日常的幸福感。一段時間後,再來回顧,你就會發現你比自己想象中要幸運很多,也會回想起很多可能因為太小而被淡忘了的、幸運的時刻。研究表明,這個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日常幸福感,還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抑鬱症狀!

d. 每天自拍也可以讓你更快樂

研究結果顯示,每天自拍一張自己的笑臉可以讓當天心情更好。同樣的,給朋友分享自己看了覺得開心的圖片,或是分享你認為他們看了會開心的圖片也可以讓自己的心情變好哦,也難怪人們喜歡把在社交網絡上看到的好笑圖片和視頻分享給別人了!

e. 幫助他人讓我們更幸福

利他行為能讓我們更幸福。比如在工作時幫同事做點小事,走在路上回答問路者的疑問等等,都能提升助人者的心情。這是因為,相信自己幫助他人、改善了他人的困境能讓人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而意義感帶來了幸福。所以試試看給他人帶來快樂,也許能讓我們也更幸福哦。[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