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大學範某虐殺動物——高校為何頻發虐待動物事件?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分享。

又一高校學生虐待動物事件

2020年4月8日晚上11點,網友發文稱,山東理工大學數學專業大四學生範某虐殺動物,並拍攝視頻,通過微博QQ等社交平臺宣傳並販賣,其手段極其殘忍,在鞭打了動物尚還存活的情況下,剝皮、開水燙身、電擊等,從弱小可憐的動物掙扎的表情中過得愉悅感,該生虐待的小動物大部分系山東理工大學校內流浪動物。此人公開在微博販賣虐貓視頻,視頻內容血腥至極,不堪入目。同時,該博主還公開了一段“虐貓”視頻,視頻畫面中有多隻貓被虐待,其中不乏火燒、鞭打、卡脖子等殘忍行為。

山東理工大學範某虐殺動物——高校為何頻發虐待動物事件?

針對山東理工大學學生範源慶虐貓事件,4月15日19時,山東理工大學官方微博發佈公告稱,經與公安機關一起調查核實,範源慶存在虐貓並在網上發佈、轉發他人虐貓視頻情況。校方對此高度重視,並對學生存在的心理異常問題進行了心理輔導。依據山東理工大學學生學籍管理規定,對範源慶予以退學。

山東理工大學範某虐殺動物——高校為何頻發虐待動物事件?

為何高校生虐待動物事件頻頻發生?

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

2002年1、2月間,清華大學機電系學生劉海洋先後兩次在北京動物園熊山黑熊、棕熊展區,分別將事先準備的氫氧化鈉溶液、硫酸溶液,向上述展區內的黑熊和棕熊進行投餵、傾倒,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均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給北京動物園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最終,劉海洋被以”毀壞財物罪“判刑。是近些年國內少有的因為虐待動物而判刑的。

復旦大學博士虐殺了至少30只貓

2005年12月,一位自稱是復旦大學博士的網友者曝出內幕,稱復旦大學研究生張亮,已經虐殺了至少30只貓。而他虐殺小貓的原因是:“你知道我沒有任何發洩的渠道,把小貓拿過來(養),可以提供一個給我這樣發洩的渠道……”

四川傳媒學院學生虐貓事件

2018年3月24日中午11時,有網友曬出一段高校學生宿舍內虐貓的視頻,並指出拍攝這段虐貓視頻的是四川傳媒學院的學生。下午16時,四川傳媒學院發佈通報稱,學校相關學院和部門今天上午已經展開調查,對當事人的相關惡劣行為將依照校紀校規嚴肅處理。在這段視頻中,一隻橘色小貓被繩子綁著後半身,從宿舍上鋪垂下,繩子被人不斷上下搖晃,小貓身體不斷碰撞座椅,發出慘叫。

山東理工大學範某虐殺動物——高校為何頻發虐待動物事件?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虐待動物事件並非個例存在,而導致高學歷人才頻頻發生虐待動物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知夏檸檬認為:

一、高校學生心理障礙導致虐待動物

1、成長中缺愛致人格的偏離

成人的很多能力和人格,大都形成在幼兒時期,這是心理學上一個不爭的事實。人感受愛的能力,敏感期也是在童年。所以,如果在童年時期沒有感受到愛,或者沒有加強這種感受的機會,有可能就失去了這種能力。如果在後來的成長環境中,沒有好的人際交往,失去了調整的機會,可能形成人格的偏離。

劉海洋,自幼父母離異,與母親生活,家庭經濟條件不寬裕。除看書外無其他愛好,在班裡也只有一兩個好朋友,平時也不和同學聊天,更沒有女朋友,沒談過戀愛。

復旦研究生張亮,他的家庭雖然非常富足,卻只關心其學業,對他的心理需要非常冷漠。當他因為成績不及格而被迫重修一年時,父親當晚不讓他回家,規定他在家門前的草地上睡一夜。這在他的心裡造成巨大陰影,他在寒冷的黑夜感到了“被遺棄在外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施暴者和那些無辜的貓咪一樣也是受害者。

他們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同樣需要關愛。但心靈的扭曲與對生靈的殘害之間是互為因果、互相激發的。這種長期的累積被這些大學生們以更加殘忍的形式,施加在了無助的貓咪身上。

2、各種外圍壓力的擠壓下致心理不健康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人格發展、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課題,如大學生活的適應、專業知識的學習、交友戀愛、擇業就職等。但由於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複雜的自身和社會問題,往往容易導致大學生強烈的心理衝突,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當高校學生心裡遇到不快或壓力的時候,就要通過施虐手段轉嫁給小貓,表現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暴虐傾向。

山東理工大學範某虐殺動物——高校為何頻發虐待動物事件?

二、大學生虐待動物頻發,無相關的法律規制

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暫無對虐待動物行為的法律規定。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動物保護已經逐漸成為一項社會共識。截止目前,世界上已有將近100多個國家通過了動物保護相關的法律。例如,香港地區通過了《貓狗條例》,其中有一條規定,虐殺狗和貓,處罰六個月的監禁。保護動物,愛護生命,是一個趨勢,但我國目前只有《野生動物保護法》,把家養的動物排除在動物保護之外。我國的相關法律將動物當做一個物,既然是一個物,就可以隨意處置,隨意的損毀。

二、凸現教育問題

1、高校缺乏對學生的生命教育

現今高校大學生的教育,總是圍繞著知識來組織,不管你是否關心、是否在意,正如內爾·諾丁斯在《學會關心》裡所說:“有些人真誠地關心知識……但精神貧乏,對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視之,在漫無目的的人生裡沒有關心,也沒有信仰。”

我們在不斷地培養出高學歷的人才來,然而相應的“生命教育”卻十分匱乏,這使得學歷與人格呈現出了可怕的負相性。一些高學歷的人才幾乎淪為了“考試機器”,於是,“潑熊”、“虐貓”也就相繼出現了,這直接導致了人才們人文精神的匱乏,後果很嚴重。

其實,這樣的“社會本位”還廣泛地存在著。我們總是把社會倫理的評價放在第一位置,而將生命倫理踩在了腳下。當人把個體的生命價值置於社會價值之下的時候,動物的生命就十分容易被藐視。

虐待動物無疑是生命敬畏感的極大缺失。

縱然頭上有眩目的光環,縱然是滿腹經綸,如果漠視生命和對其他生命的痛苦麻木不仁,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的科學家的夢想,只能是空中樓閣。

2、未成年階段缺乏心理健康教育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專家王玉鳳的調查表明,中國3.6億未成年人中,至少有3000多萬人存在學習、情緒和行為障礙。由此看來,

塑造全新教育觀念,培養健康人格、塑造健全人性確實任重而道遠。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引導和治療,這些有障礙的未成年人即使升入高等學府,那也是一個個埋在土裡的地雷,不知何時就要在人們沒有心理防備的狀態下一觸即發。隱現的問題,足以令每名教育者內心隱隱作痛、坐立不安。

山東理工大學範某虐殺動物——高校為何頻發虐待動物事件?

佛家講“眾生平等”,誠然我們可以不愛貓狗等小動物,不飼養寵物,但並不等於我們就可以冷漠對待小動物,就能夠藐視小動物的生命和存在,我們仍然對小動物的生命要有起碼的敬畏和尊重,這是人性的底線,也是人作為高級動物應有的道德準則。保護小動物,杜絕大中小學生虐狗殺貓事件的再次上演,實質上是一次心靈的拯救。

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儘快補上缺失已久的生命教育、人性教育這一課,引導大中小學生從小尊重和敬畏生命。另一方面,法律要跟上現代文明的步伐,加快推動反虐待動物立法,給我們對待動物的行為畫一條底線,讓動物在生命的最後盡頭享有起碼的尊嚴。

對以上問題,朋友們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歡迎關注@知夏檸檬,期待與你交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