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豬肉供需缺口到底有多大?至少一億頭豬!明年可能更大

我國豬肉供需缺口到底有多大?至少一億頭豬!明年可能更大

豬肉供需缺口有多大?明年更明顯

農財寶典記者/王文強 吳昊暉 製圖/蔡宇洋


“怎麼又漲了?”儘管相隔千里,在廣州買豬肉的李大媽和在玉林賣豬的老王卻發出了同一個疑問。

近期,全國各地豬價猛漲,肉價也隨之上漲。有業內人士分析,由於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未來幾年我國或出現豬肉缺口。

01

未來3年豬價將保持高位


消費端豬肉價格持續上漲,來自養殖端的推波助瀾。南方農村報記者瞭解到,近日全國生豬價格漲幅較猛,截至7月29日,廣西生豬價格保持在13元/斤高位,廣東生豬價格最高也漲到12.6元/斤,目前兩廣豬價領漲全國。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底,廣西豬價每斤僅5元多,處於全國底部,數月之後,就上漲到13元/斤問鼎全國,漲勢猛烈。

“專家預計下半年豬肉價格同比漲幅可能超過70%”在4月17日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有官員曾對下半年豬價走勢作出預判。

此外,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9-2028)》也指出,豬肉價格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大幅上升,同時指出本輪價格週期豬價高點預計出現在2020年上半年,豬價將會在未來3年保持較高水平。

豬價持續上漲,但廣東惠州養殖戶張強高興不起來。“20元一斤又怎樣?現在也只能望價興嘆。”張強告訴記者,目前他的豬場所在的鎮,母豬存欄減少了九成,肉豬基本上已經沒有,而他自己的豬場早已清欄。

像張強一樣的養殖戶其實不少。持續蔓延的疫情以及非洲豬瘟無疫苗可防的現狀,引發不少養豬人的恐慌拋售,部分人甚至選擇退養以規避風險。存欄下降,豬價不可避免出現上漲,行業人士在疑惑:究竟我國淘汰掉了多少豬才導致豬價如此飛漲?

截至7月29日,官方公佈共發生149起非洲豬瘟疫情,因疫情撲殺生豬數量達到一百多萬頭。但行業人士認為,對產能影響較大的,主要還是因疫情引發的恐慌性拋售及養殖戶退養。

6月下旬,記者在茂名化州走訪飼料獸藥密集區發現,大量經銷商門店關門歇業,曾經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早已不復存在。有行業人士估計,目前廣東全省生豬存欄或僅剩30%。而廣西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預計只剩20%。

根據農業農村部公佈的數據,6月能繁母豬存欄環比上月減少5.0%,比去年同期減少26.7%,能繁母豬存欄連續4個月降幅超20%。記者依據能繁母豬環比累計降幅推算,6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約為2824.8萬頭,能繁母豬存欄跌破3000萬頭關口,已呈現巨大產能缺口。


我國豬肉供需缺口到底有多大?至少一億頭豬!明年可能更大



02

有專家稱缺口達到千萬噸


產能下滑如此嚴重,引發的供需缺口究竟有多大?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表示,2019年全年豬肉供給下降幅度還要看2019年下半年疫情和生產恢復情況,生豬供給偏緊將會在下半年全面顯現,預計2019年豬肉消費降幅在10%-15%。如果生豬供給進一步下降,全年豬肉供需缺口會超過5%,“大概220萬噸以上,相當於2500萬頭豬”,這一數據相當於江蘇省去年的出欄量。

中國肉類供應會出現緊張嗎?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監測信息處處長辛國昌在多次公開報道中表示,2019年全年豬肉產量可能會下降10%-15%,而今年1-5月消費下降13%,綜合考慮消費彈性、禽肉替代以及進口等因素,他預計年內豬肉供應不會出現特別緊張甚至脫銷斷檔的局面。

不過,也有民間機構預計缺口可能會更大。據芝華數據研究總監袁松介紹,分析團隊以2018年生豬出欄量6.94億頭為基數,通過其自採數據體系,並且用玉米大豆產量和進口量對生豬飼料用量進行倒推,得出結論,與基數相比,2019年豬肉缺口在1000-1200萬噸。記者綜合受訪行業人士觀點,全國產能平均下降幅度多在20%-50%之間,而2018年我國豬肉產量5404萬噸,以產能下降20%保守估算,則2019年豬肉缺口為1081萬噸,若產能持續下滑超50%,缺口則上升至2702萬噸。而1000萬噸肉,至少相當於1億頭豬。

即便2019年的缺口還不明顯,2020年的缺豬情況肯定會更嚴重。若母豬被大量淘汰,後期即使想復產也可能沒有多少母豬可供使用。一般來說,規模場擴產需要3-4年的時間才能釋放產能,除去開工建設的兩年時間,從祖代懷孕,到肉豬育成出欄,也需要21個月。從記者調研瞭解的情況來看,疫情帶來的大規模去產能多發生在今年5月份後,所以明年的產能供給形勢將十分嚴峻。

此外,招商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復產需要大量資金。2018年全國生豬年出欄量為6.94億頭,若想恢復30%的產能缺口,需投資3123億元。而多數豬企在經歷了非洲豬瘟的衝擊後,恐怕很難拿出復產所需的龐大資金。


我國豬肉供需缺口到底有多大?至少一億頭豬!明年可能更大



03

進口肉尚未能補足缺口


在非瘟疫情形勢嚴峻、產能缺口持續拉大、短期內難以實現復產的境況下,保供給究竟有幾張牌可打?

首先是進口肉。據瞭解,全球的冷凍和冷鮮豬肉(不含製品和雜碎)貿易量共計約600萬噸,我國豬肉年進口量歷史最高為160萬噸,佔據全球豬肉貿易總量的四分之一多。

據商務部6月20日網站消息,中國肉類協會稱,中國政府正在準備擴大肉類進口來源範圍,以填補非洲豬瘟疫情導致的國內豬肉供應缺口,該協會表示,中國可能放寬對印度水牛肉、蒙古活牛、羊及俄羅斯豬肉的進口限制。

“豬肉缺口不可能完全通過進口來滿足的。”袁松認為,在全球的豬肉貿易市場中,大部分國家都有長期穩定的貿易伙伴,各國能夠拿出來供應中國市場的量非常有限。

朱增勇也表示,由於歐盟等主要進口市場豬肉產能相對穩定,因此豬肉進口增長空間不大。“預計下半年豬價上漲後豬肉進口將可能出現明顯增加,今年進口量將超過2016年水平達到170萬噸左右”。相比於2018年的進口肉總量也只是增加了50萬噸。

第二張牌是儲備肉。儲備肉作為我國“菜籃子”減壓的重要措施,今年到目前為止,國家已經進行三次凍肉收儲,總量達30萬噸。從2009年至今,記錄在案的國家豬肉收儲共13次,規模一般在4-10萬噸之間,數量最大的一次為2009年6月,共收儲29萬噸。2018年的豬肉收儲量為1萬噸,今年的收儲量創近十年新高,但30萬噸的儲備肉顯然並不夠。

第三張牌是替代性產品。朱增勇在分析中提到,即使剔除2018年凍品庫存以及2019年可能增加的豬肉進口量後,供需缺口依舊有200多萬噸,這意味著肯定還需要尋求別的蛋白來源來替代豬肉缺口。

基於當前我國生豬業面臨的挑戰,在6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抓好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和生豬生產恢復工作,鼓勵補欄增養,加強禽肉、牛羊等生產,多舉措增加肉類供應。7月23日,農業農村部組織召開全國非洲豬瘟防控工作視頻會議,再次強調要統籌抓好非洲豬瘟防控和生豬生產。

(轉載自 農財寶典畜牧版,如有侵權,請聯繫文章編輯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