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嬰兒獨自趴睡死亡——培養“獨立精神”不需要父母“狠心”!

#育兒心理說#


今天來聊聊“獨立精神”

近兩天發生了一則讓人十分痛心的事情:一個年輕的媽媽加入了某睡眠訓練付費群,聽從所謂“專家”知道,讓3個月大的嬰兒跟自己分房睡,訓練寶寶的獨立入睡能力,在寶寶哭鬧的時候繼續聽從“專家”建議,“狠心”不去查看寶寶的情況,結果寶寶被悶死了。


在此事中,所謂培訓“專家”的做法固然讓人義憤填膺,但寶寶媽媽的無知更讓人痛心。媽媽想要訓練孩子的“獨立”的能力顯然是為孩子以後做打算,她顯然是愛孩子、想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然而一腔母愛卻造成了這樣一出慘劇。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錯誤,安全健康的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呢


三月嬰兒獨自趴睡死亡——培養“獨立精神”不需要父母“狠心”!


首先我們來談談什麼是“獨立”。

現在好像有很多育兒相關的信息鼓吹逼孩子獨立睡覺、摔倒了再哭都不扶起來甚至把孩子留在陌生的地方看能不能自己回家之類所謂“培養獨立精神”的方式。然而“獨立”實際上並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可以自己吃飯自己穿衣,以後長大自己工作不找家裡要錢的“結果”。獨立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不僅僅包括行為,也包括物質基礎、心理人格特質和能力。


那健康的“獨立”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平時說的“獨立”實際上是一種狀態,是指一個人瞭解自身在物質和心理方面的不同層次的需求、能夠通過自身的技能和資源努力滿足自身需求,並在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對需求進行合理的調整並接納調整結果。


三月嬰兒獨自趴睡死亡——培養“獨立精神”不需要父母“狠心”!


所以這就能夠得出“獨立”的幾個要素:1. 探索自己和了解自己的能力;2. 探索世界和獲取資源的能力;3. 面對挫折和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這些必要的能力,其實獨立還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內心的富足和穩定。


內心的富足和穩定是產生內在動力的源泉。“獨立”實際上是安全的進行探索並滿足好奇心的過程,只有內心有足夠的安定和動力,人才會好奇心,才會開始進行對自己和對世界的探索。這也就是說“安全”首先是最重要的


“安全”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生理安全意味著人要能夠有安全的空間,不會受到肢體上的傷害,也要有足夠生存的資源,包括充足、健康的水和食物以及適宜的溫度等。心理安全是指要能夠滿足依戀的需求,能夠感受到被愛、被尊重。這也就意味著在

孩子小的時候,因為自身能力不足,需要通過大人的幫助才能獲取基本的“安全”資源,才能夠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


三月嬰兒獨自趴睡死亡——培養“獨立精神”不需要父母“狠心”!

沒感受到愛的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這也就是為什麼“逼”孩子獨立不可取。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哭鬧是在向家長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家長漠視孩子的需求,

故意不去滿足孩子的需求,會打破孩子對於“安全”的感受,讓孩子開始覺得在家裡、在家長身邊不一定是“安全”的,那自然也就沒辦法產生足夠的探索的動力,因為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會傾向於將維護“安全”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而不是進行探索。當我們看到孩子特別黏著大人的時候,特別是在一些不太熟悉的環境中,可以嘗試與孩子溝通,確定孩子是不是覺得害怕、孤獨、不知所措,就能夠明白是不是所處的環境或者發生的事情讓孩子感覺“不安全”。


那如何才能夠讓孩子開始進行探索,培養獨立的能力呢?


孩子的獨立能力會根據年齡的發展有所不同。在大約三歲以前的時期,孩子還處於熟悉自己日常的生活環境和人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能夠儘可能充足的滿足其對於“安全”的需要。除了滿足孩子衣食住行的必要需求之外,家長可以通過愛撫、擁抱等肢體接觸來滿足孩子的依戀需求,同時也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注意,在孩子與家長說話或者有情緒表現的時候能夠及時的給孩子回應,而不是無視或者回避孩子的交流需求。如果我們通過以上行為滿足了孩子對於安全的需求,我們可以看到,

孩子是能夠自己自主的進行探索的。比如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能夠看到孩子跟自己的手腳玩,或者嘗試抓身邊的玩具,到能夠獨立行走後,可以自己把玩具玩出各種新花樣。這都是孩子開始進行自主探索的表現。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對孩子進行鼓勵,肯定孩子探索的勇氣和過程,幫助孩子發現更多探索的樂趣。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可能孩子無法理解類似“真棒”、“好厲害”這樣的鼓勵,但是家長的笑容、擁抱都是很好的肯定方式,也是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


三月嬰兒獨自趴睡死亡——培養“獨立精神”不需要父母“狠心”!

孩子的世界本就充滿了自主的探索


如果通過觀察,發現孩子在進行自主的探索,我們可以在孩子求助或者表現出新的需求的時候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在有陪伴的情況下去嘗試新的領域,同時也幫孩子規範邊界,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可以自己做,什麼事情需要在家長的監督下才安全。其實學自行車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相信大家都接觸過這樣的故事,父親教孩子騎自行車,孩子很怕摔倒,父親就會告訴孩子:“沒事我在後面給你扶著,不會摔倒的!”然後在孩子能夠比較順利的掌握的時候偷偷的鬆手,告訴孩子:“你看我沒有扶著,你會騎自行車啦!但是如果要上馬路騎車的話,要叫著爸爸一起才可以!”孩子的生活中很多對於新領域的探索要用到這樣的智慧。在孩子感覺到安全的時候開始,在孩子能夠掌握後放手,同時幫助孩子規定應該在怎樣的範圍內安全的使用新技能。


那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遇到挫折了怎麼辦?像我們文章開頭的時候說的,孩子摔倒了在哭,那要不要扶起來呢?其實並不是每一個孩子學會摔倒自己爬起來,都是靠家長在某一次摔倒之後“狠心”沒扶起來。如果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孩子從很小學著爬的時候,如果摔倒且摔倒造成的不適在忍耐的範圍內,而且孩子有他想去的地方或者想抓的東西,其實孩子很少會停下來去哭鬧。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天然具備著抗擊挫折的能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幫他們強化這種能力。所以孩子在摔倒了在哭的時候,可以問問孩子很疼嗎?自己能起來嗎?扶著爸爸媽媽的手可以嘗試起來嗎?少用一點力氣幫助孩子起來後,可以幫助孩子檢查受傷和不適的部位,如果沒有什麼影響可以告訴孩子,沒事一會就不會不舒服了,如果孩子不能夠忽略不舒服的感覺,可以讓他自己休息一下,並且告訴他:“你看,媽媽沒用多少力氣你就起來了,你有力量可以自己起來的!”有這樣的練習和肯定,孩子能夠慢慢的學會摔倒了自己爬起來。家長也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了及時的幫助和陪伴,這樣孩子就能夠逐漸獲得面對挫折的自信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

家長也並沒有“狠心”的放孩子自己一個人掙扎,在雙方的合作下,孩子自然就能夠“獨立”。


三月嬰兒獨自趴睡死亡——培養“獨立精神”不需要父母“狠心”!

安全的探索需要適當的幫助


作為家長,要相信作為照顧者的本能,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及時查看孩子的情況,同時也要提供必要的幫助和引導。

能夠感受到愛的孩子很自然就可以長成有愛的健康的“獨立”的樣子,這個過程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不需要受到太多的折磨,都能夠快樂的感受和付出自己的愛。

CC若馨 情緒社交領域育兒作者,與你和孩子一起探尋情感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