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熱的地方竟擁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為何不火?如同個迷,中篇

親自走過一遭,才體會到在山高林密、溪澗縱橫的屏南,建一座既能跨水、又能納涼、還可耐受風雨侵蝕的木拱廊橋是有多麼必要。五墩六孔的結構穩定地支撐起長達98.2米的橋身,倚著斑駁而有些溼滑的雕木欄杆,欣賞38扇橋屋與156根木柱所構成的長廊延伸出完美的縱深感。

這個不熱的地方竟擁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為何不火?如同個迷,中篇

同行的攝影師已經拿出相機調試構圖角度,我卻被橋西北的重簷橋亭中,幾位當地人聊天的閩語所吸引。小齊告訴我,他們說的是屬於閩東南片的福州話,還夾雜些當地方言,應該祖祖輩輩都是村裡的人。而在木拱廊橋上聚集的傳統卻不僅限於長橋村,整個屏南至今仍留有12座木拱廊橋,在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時,也是村民維繫鄉里關係、睦鄰情感所必不可少的紐帶。每一個燠熱的午後、或是微涼的傍晚,慢慢走上橋亭,在平整寬厚的木椅上盤腿而坐,抽根捲菸、喝杯明前茶,下盤棋,閒話家常,是當地人一天裡最愜意的時光。

這個不熱的地方竟擁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為何不火?如同個迷,中篇

在如斯安穩的靜好歲月深處,流淌的仍是歷史的遺韻。對於木拱廊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承載的意義和角色,專家早有探討。美國利哈伊大學建築教授湯姆·彼得斯認為,中國的木拱橋,像籃子一樣,每個部件相互支撐,體現了一種綜合的思維方式;與西方相比,中國的木拱橋承擔了更多的文化意義。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劉魁立曾對此總結得更為詳細,“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傳統觀念中,橋是神聖的建構、祭祀的殿堂、議事和交際的場所、上天與地下的兩界通道、信仰和道德的載體……”而在長橋村的廊橋專家黃春財看來,廊橋的文化功能不僅是聯絡情感,還有著如同精神圖騰般的神聖意義。

這個不熱的地方竟擁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為何不火?如同個迷,中篇

這個不熱的地方竟擁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為何不火?如同個迷,中篇

這個不熱的地方竟擁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為何不火?如同個迷,中篇

小齊領我來到村內一棟普通而矮小的瓦房,我終於見到這位今年入選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雖已74歲高齡,卻是屏南縣最年輕的廊橋“主繩”(相當於建造廊橋的主工程師)。他熱情地對我用不甚好懂的閩語細數著我所不瞭解的廊橋典故:人們常聚的地方叫“橋亭”也作“茶亭”,舊時既可使商賈行人於橋上歇息時討杯茶水解渴;也供專職的守橋人起居之用,久而久之便形成廊橋特有的集會之風;通常,廊橋的選址與風水不無關係,例如萬安橋就建在長橋村的“水尾”處,順應“藏風聚氣”的古理;至今,屏南人每逢農曆初一、端午等重要節日,還會前來木拱廊橋的神龕、香爐前請香祈福,或往水中投下粽子祭拜屈原,請求常佑風調雨順。這個不熱的地方竟擁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為何不火?如同個迷,中篇也正因有著如此代代相傳的深厚淵源,村裡的村民們對萬安橋總是呵護備至:廊橋怕火,長橋村的村民便把供奉的香案移至橋頭,還把裝好的路燈也移到了橋外;村裡的老人們輪流在橋上巡邏,在七、八年前還成功營救了一次意外的火災;有了那次驚險,之後很多村民們再上橋聚集時都會自覺帶上水桶,把易燃的菸蒂扔進桶裡帶走……

這個不熱的地方竟擁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為何不火?如同個迷,中篇

如果不是親自眼見耳聞,很難想象在這個不起眼的村落之中,一座木拱廊橋竟然承載著百姓們如此厚重的感情和敬意,並使得農耕稼穡的生活中有了專屬於文人士大夫的“風雅”之意。無論是橋上弈棋、聽風觀雨,還是橋頭敬神、投粽祭屈,如今都已不會出現在昔日周邦彥筆下“聯翩方載,鉦鼓鏜祐”的帝王之都,卻於屏南山野的木拱廊橋之上日復一日地上演,帶著“閩謳楚語”的印跡和腔調,寵辱不驚、綿延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