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基金王海濤:如何構建資產管理公司的護城河

導讀: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一定會記住2018年,這一年資管新規的推出,改變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底層展業邏輯。銀行、基金、保險、券商等資產管理機構紛紛迴歸本源,專注於發展各自擅長的資產管理能力。

廣發基金王海濤:如何構建資產管理公司的護城河

與此同時,剛性兌付徹底打破,推動市場無風險收益率持續下行。老百姓的投資理財由過去的保本保收益理財向淨值型產品轉變。長期超額收益顯著的公募基金,逐步成為中國家庭資產配置的重要產品。

在這過程中,什麼樣的公司更能獲得客戶的認可,一家好的資產管理公司背後的護城河又是什麼?近日,我們有幸訪談了廣發基金總經理助理王海濤,和我們分享如何構建具有長期護城河的資產管理公司。

廣發基金的主動權益業務在過去幾年發生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例如,2019年結構性牛市中,廣發基金旗下一批成長風格的基金取得亮眼的成績,同類排名前5%;與此同時,淨值波動較小、長期超額收益突出的價值類風格產品也很出色,如傅友興管理的廣發穩健增長,五年累計回報排名同類前10%,回撤水平則排在同類前1%。

那麼,如何構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護城河,為老百姓獲取可持續的收益呢?王海濤認為,資產管理作為一個輕資產行業,核心還是要圍繞人才和機制。一個科學穩定的投資流程,是投資收益可複製的根源。廣發基金近年來推進的投研一體化機制、產品風格穩定化改革,正是立足於對行業的深入研究,發揮每個人的能力圈,清晰定義持有人風險偏好,實現產品和用戶的更好匹配。

護城河:一體化的投研團隊

朱昂: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您認為廣發基金主動權益業務的護城河是什麼?

王海濤:我個人認為,廣發主動權益的護城河是我們投研一體化做得越來越好,轉化效率很高,這有助於我們在將來的競爭中保持優勢。舉個例子,我們的研究團隊分為四個組:科技、週期、高端製造和消費。過去,研究小組的組長都是資深研究員擔任。今年開始,我們進一步加深了投研一體化的建設,把四個投資部門的(價值投資部、成長投資部、策略投資部、專戶投資部)負責人派到各研究組擔任聯席組長,讓研究與投資結合的更加緊密,研究成果的轉換更快。

我們構建的聯席組長運作機制,就是讓投資和研究的協作更加緊密,在基本面研究領域構建認知優勢:一方面,推動團隊對行業長期發展趨勢以及公司成長空間進行深度研究,清晰地把握公司中長期的增長點及持續時間;另一方面,讓研究更加貼近市場,更深入、更準確地對企業的中長期價值進行定價。

我們還建立了投研的師徒制模式,每一位投資經驗超過三年的資深基金經理帶1-2個研究員,半年輪一次,包括我自己在內,我也帶了兩位研究部的年輕同事。一開始,是背景相近的基金經理擔任研究員的師傅,半年後我們會輪換到具有不同行業研究背景的基金經理擔任導師。輪換兩三年後,不僅能拓展研究員的視野,對不同行業的商業模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夠讓研究員跳出自己的圈子去進行橫向及國際比較,對好的商業模式、好的公司理解得更加深刻。

我認為,對於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來說,投研團隊的高效溝通和互相賦能,是一種強大的護城河。對廣發基金來說,我們的護城河是投研深度綁定,研究貼近於實戰:投資和研究基於科學的流程和充分信任形成高效的協作機制,最終轉換成可持續的超額收益。

朱昂:您前面提到了三大權益部門,能否談談三大權益部門的定位?

王海濤:我們的A股主動權益投資分為三個部門:價值投資、成長投資、策略投資,三大權益部門的定位是“價值為本,成長致遠,策略多元”。

價值為本:資產管理的本質是基於企業的價值進行投資,以此為本,為客戶賺錢。“價值為本”既體現我們對客戶的態度,也是我們投資理念的基礎。就如巴菲特所說,成長是價值的一部分,我們的三大權益部門都堅持價值投資,出發點都是找到價值持續增長的好公司,只是在投資方法、投資風格上有所區別。

成長致遠:成長股投資一直是廣發基金的傳統優勢,這種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投資業績上,也更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相比於發達國家,中國依然是一個高速成長的經濟體,不同階段都湧現了優質的成長型企業。成長股投資,需要比較好的眼光,無論是賽道選擇,還是個股甄別上如何去偽存真,我們需要看得更遠,伴隨企業成長,這是我們投資成長股所需要關注的。

策略多元:從投資角度看,成長和價值更多是風格上的差異,但無法完全涵蓋一些更加細分領域的產品類型,比如說一些行業基金。我們會在一些比較重要的行業發揮投資能力,主要包括五大領域:與宏觀經濟相關度比較高的金融和地產;代表中長期優質賽道的消費;受益於長期醫療創新和人口老齡化的醫藥;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重要地位的製造業;代表科技創新的TMT行業等。

我們要求行業基金的基金經理要做行業的專家,一方面給客戶提供風格明晰的資產配置工具;另一方面也要為全市場基金提供更加專業的判斷,包括行業趨勢和投資標的等。

風格多元化:在同類基金做出Alpha

朱昂:產品風格漂移是過去幾年基金行業曾經存在的問題,您如何保持權益投資部三個部門的風格穩定?

王海濤:我覺得我們林總非常有前瞻性,他發現這個問題過去在基金行業長期存在以後,果斷在2018年按照持有人風險偏好和我司基金經理的風格對公司旗下產品進行分類,將原來的權益投資一部拆分設立為價值、成長、策略三個部門,明確每個部門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並和持有人風險偏好匹配。

價值投資部追尋價值迴歸,尋找長期具有競爭力的企業,風險偏好較低;成長投資部追尋長期具有較高成長性的公司,忍受短期波動,獲得比較好的長期收益,風險偏好較高;策略投資部則力求通過優秀的產品設計和多元的投資策略實現超額收益,風險偏好中等。

想要保持投資風格的穩定性,我覺得至少要從三方面著手:

一是在考核上給予長期業績更高的權重。在廣發基金,我們並不會刻意追求短期的業績,但是要求你無論什麼時候風格必須穩定。如果基金經理業績不佳,我們會先分析是不是市場風格不匹配,如果是因為市場風格的問題,我們會容忍基金經理階段性的業績落後。

二是對投資過程進行管理。每個季度,我們會對基金經理的投資行為進行跟蹤,通過持倉品種的估值、成長性、換手率、買賣理由等來考察基金經理構建的組合是否與其所說的策略一致,評估風格是否穩定、持續。

三是定期跟蹤總結,通過科學的數據分析、不斷改進投資理念和方法,不斷優化投資流程。

從海外資產管理公司的發展實踐來看,對基金經理來說,最重要的是在組合構建、個股選擇等方面堅持一致的投資策略,這樣下來,中長期表現一定是不錯的。當然,短期不好說,因為市場每隔一段時間可能會發生比較大的風格變化,短期業績帶有意外、運氣等因素。

因此,我們對基金經理的要求是,保持自己的風格,在同類產品中排名靠前。你可能在全市場基金中不一定靠前,但要在同類產品中做出Alpha。

朱昂:三個部門之間的交流機制是怎樣的?背後是否有統一的投資價值觀?

王海濤:三個部門的交流機制比較順暢,每個組根據自己的風格投資,三個部門每週有自己的部門例會,對其他部門也是開放的。你會經常看到成長投資部開會時,策略部和價值部同事也參與討論。

每個月,我們組織投研內部討論會,三個權益部門和研究部的核心團隊都會參加。此外,每個季度,我們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組織團建活動,讓成員進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動。

至於團隊的統一價值觀,我們歸納為八個字:“誠信,進取,穩健,長遠”。資產管理行業的本質是幫助客戶理財,誠信一定是放在第一位。其次是進取,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才能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越做越好。第三是穩健,投資風格穩健很重要,只有控制好組合的回撤,才能提高持有人的體驗。最後是長遠,所有的目標都是基於長遠。當你考慮到自己從事的是五年、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工作時,你會更注重長期目標,而不在乎短期一城一池的得失。

有長期業績支撐的公司才能跑出來

朱昂:過去一年,資產管理行業和傳統產業一樣,出現了頭部集中的效應,大家也很關注頭部機構在規模和業績上能否平衡好,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王海濤:最近幾年,中長期業績比較好的基金經理,獲得銷售渠道和客戶的高度認可,基金管理規模有了比較明顯的增長。當規模超過百億以後,如何繼續為客戶帶來比較穩定的超額收益,這是頭部資產管理機構在發展中面臨的共性問題。

我原來在美國讀書,彼得·林奇是我們的校友,幾十年前他就管理了上百億美金,並且業績優秀。回國後,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中國的經濟和資管行業增速都很快,但我們的基金經理管理了上百億資金後就會面臨一些瓶頸,我們能否通過學習國外的經驗,通過賦能的方式,在保持風格統一的前提下,為老百姓提供優秀的產品,為持有人帶來更好的長期投資體驗?

廣發基金的投研體系化,就是解決容量和業績之間的平衡問題。我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構建這樣一個體制,風格相似、能力圈有所差異的幾位基金經理以團隊協作的形式管理同一類基金,在保持風格穩定的前提下追求較好的超額收益。對比海外,美國有許多百億美元以上的產品是採用團隊協作、全球化配置的思路來管理。我們希望通過增聘基金經理等方式,輔助規模大的基金經理管好產品。

除了團隊協作外,平滑組合波動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當我們管理大資金後,會把風險控制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投資目標會從高α、高波動的特徵轉向穩健超額。而要讓大規模資金實現穩健超額,對流程管理要求更高。它要求投資標的的覆蓋面更廣,細分策略更加多元化,將涉及到基本面研究團隊、量化、風控和宏觀配置等體系化的支持。從配置角度來看,我們所做的這些努力不一定能給權益基金帶來更多超額,但對尾部風險控制會有幫助。

朱昂:去年7月份,中國證監會易會滿主席提出“公募基金要在提升權益類基金的佔比上下功夫,提高研究能力、豐富產品類型、提升投顧水平、優化投資結構,讓權益類基金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長期專業投資者。”關於公募行業的發展趨勢,能否談談您的看法?

王海濤:關於基金行業的發展趨勢,這個話題比較大,我談談自己的一點思考。

第一,風格明晰化可能是基金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海外發展比較成熟的資產管理機構,如普信、JP摩根等,他們的投資團隊也是按照風格分成價值組、成長組、平衡組。這幾年,國內基金行業也由過去的供不應求發展到供過於求的階段,市場競爭越來越細分,專注於某個領域的產品更容易跑出來。

第二,有長期業績和長期品牌的公司才能在競爭中勝出。就跟任何傳統行業的發展一樣,管理規模向頭部集中將是大勢所趨,只有真正有長期業績支撐或者長期積澱的公司最終才能跑出來。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行業的頭部效應會越來越明顯。我們必須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未來才有可能走得更遠。

第三,產品特點要足夠鮮明,和持有人的需求匹配。持有人的風險偏好是分層的,不同風險偏好的持有人不應該買同一類產品。例如,中低風險偏好的銀行客戶,更適合的是股債均衡的穩健產品;對具有配置能力的客戶來說,具有Alpha能力的行業基金會是不錯的選擇。通過主動管理的產品風格區分,我們希望基金持有人能找到匹配他們投資目標的產品。

文章來源:點拾投資

(CI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