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知而難改的「心理頑疾」該如何克服?

疫情的來臨,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待在家裡,從前看似沒有這麼嚴重卻又不容易改掉的拖延症好像更加肆意的生長開了。

有的朋友把拖延症歸結為懶,我想並沒有那麼簡單。想創業瞻前顧後,寫文案策劃總是達不到自己預期想法等等。從而產生的自卑和一系列的心理波動反應是很嚴重的。

有時候我們也在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努力,不好高騖遠但是一到開始做事的時候就又總塌不下心來,玩玩手機、上個廁所、走走神兒、注意力很不集中,一會兒時間就都過去了。知道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又該怎麼一點點的改呢?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拖延症的幾種表現。

拖延症表現的第一種人往往是控制慾特別強的,覺得自己馬上就要做完一件事了,突然冒出一些「新奇」的想法,要給自己來個有儀式感的收場,一來二去會浪費很多時間,這樣一來就會出岔子、形成拖延。

年輕人知而難改的「心理頑疾」該如何克服?

有拖延症並不僅是因為懶


第二種人愛找藉口,覺得工作難度大。總是抱怨從來沒有幹過這項工作。總覺得別人不配合自己等等為自己開脫。說白了,這是一種自我安慰,總覺得自己是因為種種外因導致失敗,內心好像就會少了許多自責,繼而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第三種表現是有些朋友過於嚴格要求自己而造成的拖延,就是所謂的完美主義者型,這種完美主義者類型的拖延症往往表現在作家、藝術家、導演身上,在我們新媒體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有些寫家總想寫出史詩一樣的作品,真可謂是字斟句酌的寫稿子。有些導演總想拍出能入圍奧斯卡的影片,一個片子前期準備就要幾年甚至十年。

年輕人知而難改的「心理頑疾」該如何克服?

時間觀念差、缺乏專注力是拖延症的典型表現


無可否認這種精神是非常好的,但是過分的苛求最後效果,往往還就達不到最初的預期,因為大多數人的能力是有瓶頸的,沒有辦法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改變。而人的心情、狀態卻是在時時刻刻改變著的。總之過分苛求最後效果而能力又有限的情況下就會造成時間成本過高,工作效率低,是很不值得提倡的。

第四種情況是時間觀念差,今日拖明日、明日拖後日,這種拖延一般是從小形成的。

年輕人知而難改的「心理頑疾」該如何克服?

達.芬奇與蒙娜麗莎


第五種拖延症的人往往缺乏專注力,做事總分心。和上面所說的時間觀念差類似卻不同,這種缺乏專注力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能力,能從很多領域有所成就。比如這種拖延症最典型的名人就是達.芬奇,達.芬奇是個難得的天才,他在繪畫、建築、醫學等很多方面都有成就,而正是因為這一點也在側面證明了他有拖延症,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他分別用了四年和三年多才完成創作。他的很多畫稿、設計圖紙還沒來得及完成他就去世了,所以說再聰明的人如果拖延也會白白浪費很多機會。

寫了那麼多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拖延我們又該如何克服呢?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覺得壓力大而逃避,對完成一件事沒有自信,把一件事的幾個部分做難易對比,只挑簡單的做,留到最後的也就只能拖了。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對於這件事不感興趣而分心,覺得讓自己感興趣從而分心的事情更簡單易行。

年輕人知而難改的「心理頑疾」該如何克服?

《最後的晚餐》


對於怎麼克服拖延症我給以下兩點建議:

一、強制自己把自己不想做的事開個頭,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但是這個難一旦過去就會越來越容易,開展工作找到其中的樂趣,享受並投入探索過程,就會慢慢適應不拖延的節奏,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

二、先破後立,我們要給自己立點規矩,就是把自己想做的那些分心的事兒提前做完,設立一個底線思維,並且嚴守這個規矩規定了時間,考慮好如果觸碰了這個時間底線到底會有什麼後果,一段段、一點點的完成任務不要急於求成。

年輕人知而難改的「心理頑疾」該如何克服?

切勿過分焦慮,急於求成


最後我想說,有時候難倒我們的並不一定是這件事情本身,而是我們想到要做這件事情而產生的心理負擔,只要你看清這些並努力去改,我相信這所謂的心理頑疾會很快自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