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定義,致在外奮鬥的你

​你可曾思考過一個問題,在你的眼裡,家是什麼?

家的定義,致在外奮鬥的你

讀大學的時候,所有人都住在同一間房子裡,我們稱這個房子為“宿舍”,沒有人稱之為“家”。這是我遇到的為數不多的所有人都認可的“真理”。

但是當一個人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住在出租屋裡面的時候,對於住的那個房子,每個人定義就大相徑庭了,甚至會讓交流的雙方產生誤解。

很多人依然把租的房子稱之為“宿舍”,也有極少數人把租的房子稱之為“家”。

你是哪一種人呢?

當你下班跟同事道別的時候,你說的是“明天見,我先回宿舍咯”還是“明天見,我先回家咯”?

家的定義,致在外奮鬥的你

“家”到底是什麼呢?

是擁有這塊土地、這間房子的產權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家;還是這裡住著你的家人,有著親情紐帶的地方稱之為家;亦或是在你生活過一段時間,留下過你的感情的地方稱之為家?

當我搜索我以往的記憶的時候,我發現我對家的定義很簡單:有一個在夜晚為你點亮一盞燈的地方,我稱之為家。

在外奮鬥的你,每當夜幕降臨,你站在擁擠又顛簸的公交車上,你衝進可以清晰地聞著別人身上味道的地鐵上,你坐在操著外地口音聽著土味情歌的出租車上。你穿過這個城市繁忙的街道,你看著匆匆而過的萬千人群,你看著華燈初上、萬家燈火,你可曾想過,這裡有一盞燈是為你而亮?

家的定義,致在外奮鬥的你

如果沒有一盞燈為你而亮,這個城市,顯得多麼冷漠陌生?

如果有一盞燈為你而亮,這個城市,就不再面目可憎,倒是有些可愛。家裡或許有熱騰騰的飯菜,或許有一句體貼關心的話語,或許有吵鬧不休的孩子。哪怕是租的房子,哪怕房產證上沒有寫你的名字,這個為你點亮一盞燈的地方,也是一個家。

家的定義,致在外奮鬥的你

我有一個同事,多年前,她跟她丈夫一無所有來到這個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在這裡她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這裡她生下了她的兒子,在這裡她買下了一套房子,她說:“我的老公兒子在哪兒,我的家就在哪兒”。

一如萬千從農村湧向城市並在城市中紮根的人群,那個她出生的地方,她生活了十幾二十年的地方,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名詞叫“老家”,逢年過節回去,一般也會說是“回老家”。

家的定義,致在外奮鬥的你

這個城市的“新家”,可能會是她往後餘生生活的地方,哪怕她以後換了更大的房子,比如她說她要換別墅,這個城市,是她的第二故鄉,她的新家。她的家人在這裡,她的生活在這裡,她的工作在這裡,“老家”會漸行漸遠,甚至到下一代便不再有深厚的感情,而新家,將成為真正的家。

一個大學同學,這周離開了這座城市,這個城市離他家很遠,這個城市的房價很高,這個城市沒有值得他留下的人,這個他生活了一年多的地方,很難稱之為是他的家,他習慣說:“我要回自己屋了”。即不說“宿舍”也不說“家”,也是別有滋味的稱呼。希望他在新的城市安身立命,找到一個屬於他的“家”,去一個有人惦記著他,有人等他回家的地方。

在外奮鬥的你,那個你奮鬥的城市,是你的“宿舍”還是你的“家”?

家的定義,致在外奮鬥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