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3位朋友聊過投資型保險之後,我做了一個決定

最近跟好幾位朋友聊到了保險投資的話題。


雖然任何產品的保費都可以用來做投資(實際中也確實如此),但是以投資獲取收益為首要目的的保險,就三大類:終身壽險、年金保險和兩全保險。


-01-


大概一個月前,因為在朋友圈裡宣傳4.025%的保險,朋友A把他買的產品發給我,問我是不是4.025%的那一款。


看到產品名字叫“XX人壽XX終身壽險(萬能型)”,就很明確地告訴他:這個肯定不是。


原因麼,請大家先完成以下測試↓↓↓


這準確率。。。


還不趕緊把小本本拿出來記筆記?


關於終身壽險,宋老師在之前的文章裡做過比較詳細的說明,大家可以點擊下圖複習,看下文章第一部分就好,這裡不再贅述。↓↓↓


在跟3位朋友聊過投資型保險之後,我做了一個決定


至於年金保險,從字面上也可以理解,就是每年領一定數量資金的保險。


這個資金可以用於給孩子上學,就是教育金保險,也可以拿來養老,就是養老保險,或者沒有特別約定,那就是一般的年金保險。


而4.025%的產品,只有年金保險。


畢竟要是搞個4.025%的終身壽險,然後被保險人不小心活到105歲,保險公司就要虧死了。


所以簡單理解的話,終身壽險應對的是身故風險,主要是給受益人(如子女)留下一筆錢,年金保險更傾向於應對生存風險,主要是將來給孩子或者自己準備好一筆錢。


兩全保險嘛,把它當個定期儲蓄好了,10年、20年起存的那種。


這幾類都是儲蓄性很強的產品,因此常常混淆,就像這位朋友A,直到遇到宋老師才發覺當初買得有點問題。


對不起,是我來晚了。


在跟3位朋友聊過投資型保險之後,我做了一個決定


-02-


上週末,跟朋友B聊天,聊到他的一個買港險的朋友。


這位朋友說:他買的這個產品,5年一共交15萬美金,交好後每年可以提取10萬人民幣,一直到孩子身故。


朋友B覺得不太可信,來問我這個產品的真實性和靠譜性。


宋老師做了個測算,假設提取到保單第100年,實際的年化報酬率只有6.7%,確實處於港險的合理收益區間之內。


但是,30年以後的10萬大概率不足現在購買力的一半,100年就更不好說了。


也就是說,這位朋友並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影響,當然也沒考慮到匯率風險


更重要的是,B的這位朋友並不是什麼億萬富豪,手頭就只有這100萬人民幣,連B都覺得他不應該把全部身家都放在這一個產品裡面。


這也是宋老師一直在說的,不要把所有資金都用來買保險,因為保險的收益確實不高,雖然安全且能跑贏CPI,但很難帶來財富的大幅增值。


一般來說,將每年收入的30%以內用於買保險,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換個角度的話,也可以這麼理解:每一個只買保險的朋友,都是值得我們去抱大腿的土豪。


在跟3位朋友聊過投資型保險之後,我做了一個決定


-03-


兩週前,大概也是因為發了個朋友圈,又跟朋友C聊起了香港保險。


朋友C屬於比較早接觸到香港保險的那一類,大概4、5年前就做了這個配置。


他也知道香港儲蓄分紅險的收益並不是完全保證的,但是很多年來,保費一直在交,卻從來沒有關注過實際的投資收益怎麼樣。


也是直到遇到宋老師,才知道去哪個網站能看到數據。


雖說C做這個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給孩子將來出國留學,但是保單本身的期限可以超過100年,接下來除了繼續交錢和等待,還能做些什麼?


大概連C自己都沒意識到,家庭結構的變化需要他對這張保單做一些調整。


這樣一位從來不打擾理財顧問的客戶,實在是太好了,能不能也送我幾個。


在跟3位朋友聊過投資型保險之後,我做了一個決定


-04-


接觸的很多人,買保險是為了做投資。


背後的原因很多,不瞭解其他投資渠道、不想承擔過多風險,或者只是單純買保險買成了習慣。


這些想法都沒有問題,但是保險畢竟是一個複雜的產品。


你需要買什麼樣的保險?

保單上的各個關係人如何安排?

保額或者保費做多少合適?

投保後還有哪些需要關注的事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