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導致兒童出現注意力分散行為的原因雖然有多種,但是不管是什麼原因,這一類問題行為的出現都最終表明, 兒童當前的注意力發展水平與其需要完成的作業任務(或者其他所要從事的事情)所要求的注意力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當兒童進入小學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兒童每日在小學裡的學習和生活與幼兒園階段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每節課的上課時間變為40分鐘(有的特殊學校每節課為35分鐘),教師的授課內容、教學組織形式等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小學階段的老師更傾向於認為,讀小學的孩子應該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課。但事實上,一些兒童並沒在此方面做好準備,他們的注意力發展水平很難滿足學齡階段學習任務對他們提出的要求。對於一個讓注意力集中時間僅僅只有5分鐘的孩子,如果不採取一定的特殊措施,要求他跟其他孩子一樣注意力集中地聽講、完成作業將是非常難以完成的任務。

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對於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擾而出現分心的兒童來說,其分心行為也表明兒童難以控制自己不受外界刺激影響,他們專注於所要完成的任務的能力與環境對其控制注意力的要求存在差距。如果沒有一個支持的環境( 如外界干擾刺激較少的環境),他們就很容易出現分心行為。因此,處理兒童的注意力分散行為,一方面需要調整外部不利的環境,儘可能消除會分散注意力的不良的環境刺激或者減少此類刺激對兒童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應著眼於兒童良好的注意行為習慣的培養,開展注意力訓練。

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消除外部環境中的不良刺激或減少這些刺激的負面影響


依據之前的分析,兒童在參與某項活動時出現注意力分散行為與所處環境中 的不良刺激有很大的關係,這些不良刺激可能包括:

(1) 活動或者任務的難度過高或者過低;

(2) 活動或者任務單一、缺乏變化;

(3) 活動或者任務呆板、缺乏趣味性:

(4)相同活動或者相同形式活動持續時間過長;

(5) 在完成活動或者任務的過程中有無關刺激存在,如噪音、玩具、食物、過 多無關對話;

(6)引發個體不良情緒的負面生活刺激。

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那麼相應地,在制訂干預措施時,要思考這些不良刺激是否可以撒銷,若無法撤銷,則需考慮如何減少這些刺激對兒童的負面影響。在這一方面, 採取的措施可以包括:
1.調整活動或者任務的難度


適當的活動或者任務難度可以讓兒童更能堅持,並且更容易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如前面所述,超過兒童學習能力水平的難度較高的任務更容易讓學生疲勞,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難度過低則不容易讓兒童興奮。如果想讓兒童維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集中狀態,調整活動或者任務的難度水平就是必要的手段。

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2.設計更加豐富的活動或者任務


活動或者任務的多樣性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所要做的事情始終保持興趣。同一主題、不同形式的活動或者任務可以讓兒童對所學知識有更多的記憶線索,更容易掌握、鞏固所學內容。如果教師發現,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分心行為,可以檢討自己所組織的教學活動形式是否不夠豐富、缺乏變化、乏味。

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3.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活動或者任務


具有趣味性的活動或者任務更容易保持兒童的注意力。活動、任務的趣味性可以來源於內容本身,基於兒童的經驗、興趣、愛好而設計的活動或者任務對兒童來說更具趣味性。趣味性也來自於活動或者任務的組織,由問題出發、可引發兒童思考的探究型活動或者任務一般更能引人入勝,兒童在其中也更能顯示自己的主動性,不斷地解決問題、找到答案的探索過程也可以很好地激發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兒童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是真正讓兒童不出現注意力分散行為的根本原因。

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4.調整同一形式活動的持續時間


在兒童對某一形式的活動還保持一定興趣的情況下變化活動形式更能吸引其注意力,避免兒童產生無聊情緒。而且,每個兒童在學習中都有最佳的神經活動興奮水平,當一種形式的活動持續時間過長,就很難讓兒童的神經活動興奮水平保持在最佳興奮水平。一般來說,興奮型的孩子更容易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分心行為。對於這一類孩子,高刺激型活動或者任務容易讓其處於最佳的神經活動興奮水平。但長時間從事同一個活動,即使是高刺激型活動,也會導致兒童的神經活動興奮水平下降,難以維持在最佳水平,或者讓兒童出現疲勞,因而出現注意力分散。

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5.儘可能減少或撤除無關刺激

對於喜歡邊做作業邊玩玩具或者其他物品的孩子,父母可以在孩子做作業之前將玩具之類的物品放置到孩子看不到的地方,避免引發孩子分心。

如果孩子做作業時有邊聽音樂、吃零食邊做作業的行為習慣且影響到其注意
力集中,也可以在其做作業之前關閉音樂,拿開食物。
另外,父母也要反思並減少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注意力的負面影響。比如,兒童做作業時,父母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提醒、指導以及無關對話,採取其他不干擾兒童學習的監督方式也是一種可採取的措施。


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6.儘可能消除負面情緒事件,若無法消除,則降低這些事件的影響

如果兒童生活的環境動盪、缺乏生活規律,或者日常生活中總是有令他們感到憤怒、焦慮、傷心的事件發生,那麼兒童就很容易出現分心行為。對於有此種原因存在的兒童,要儘可能找到引發他們負面情緒的事件,分析消除這些事件的可能性;若無法消除,則需要想辦法儘可能降低這些事件對他們的負面影響。比如,對於父母感情破裂之類的負面事件,父母和教師需要與孩子開展一定的對話,讓孩子對父母的婚姻以及他們對孩子的愛有正確的認識,儘可能減少父母情感破裂或離婚事件對孩子的傷害,也減少由此產生的學習分心。

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培養兒童良好的注意品質


兒童良好的注意品質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或者教師需要考慮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有哪些措施和方法可以幫助兒童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品質。在此方面,常見的措施和方法有:


1.活動或任務的持續時間與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適應

對於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的兒童,任務或者活動的持續時間應適合其注意力集中的特點,可以按照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的觀點,持續時間可以稍長於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如,如果孩子當前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只有5分鐘,5分鐘之後孩子就會分心,那麼可以讓孩子完成需要注意力集中6分鐘的學習任務,鼓勵5分鐘之後再堅持1分鐘,兒童就可能逐漸地做到在6分鐘的任務中不會出現分心行為。當兒童能夠很好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並且集中注意力時,可以逐漸地延長這一規定時間,從而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逐漸地增加。比如,當孩子能夠堅持6分鐘不分心時,可以將任務的完成時間延長至7分鐘或者8分鐘,並鼓勵孩子儘可能注意力集中地完成這一任務。 一般來說,如果學生能夠堅持10~ 15分鐘注意力集中的話,那麼他們就有可能在課堂教學中不出現分心的行為,因為一般在一節課中,教師最常組織的學習活動為3 ~ 4個。


2.在活動之前明確對兒童的注意力集中行為的要求
在開始一項活動之前,父母或者教師清楚地向孩子說明在活動過程中要求注意力集中,並採取一定的措施對之進行監督和獎懲,這將會對學生的行為有很好的約束作用。對於有作業分心行為的兒童,可以根據其能力和作業量對作業的完成時間提出要求。比如,規定兒童在半個小時內完成某項作業;如果做到,則肯定其在半個小時內注意力集中的行為,並對其進行獎勵。


3.在活動過程中關注兒童注意力集中的行為,並進行鼓勵

對於某些能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注意力集中行為、 只是注意力集中時間要短於其他兒童的孩子,教師和父母可以在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候給予關注,並對其進行鼓勵和表揚,促使他們繼續努力,不出現分心行為。比如做作業時,教師可以走到該同學旁邊,說:“嗯,你做得很認真,繼續努力。”講課時,可以對其提問,並告訴其他同學,“x x x剛才聽得很認真。”


4.當兒童出現注意力分散的苗頭時,引導其回到原先的活動或者任務中

對於易分心的兒童,教師和父母在他們剛剛出現分心行為的時候就能發現他們的問題,並可採取有效的措施引導他們重新將注意力放回到活動中,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措施。引導兒童繼續參與活動,而不是對兒童的分心行為進行批評,對於兒童更有效地參與學習任務是非常重要的;對分心行為進行批評有時可能適得其反。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兒童的分心行為,教師和父母比較喜歡說“xx x,你又開始開小差了”,這樣的說法對於某些兒童來說,無助於他們回到該完成的任務或者活動中,反而更容易讓他們注意到自己正在做的分心行為。若教師或父母反覆批評兒童 “注意力不集中”,也會讓他們越來越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才是他們正常的表現,這樣的批評故而難以培養兒童良好的注意力品質。相反,當孩子做作業分心時,提醒他“剛才你都在很認真地做功課,接下來也要保持”,則是一種更加恰當的做法。


5.活動或者任務結束後,對兒童注意力集中及努力的行為進行表揚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或者教師大多是根據兒童完成任務的質量進行獎勵的,而很少對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注意力集中行為進行獎勵。對於很容易分心的兒童,教師和父母可以在任務完成之後,回顧兒童注意力集中的良好表現,並對之進行獎勵,而不僅僅根據其任務完成的質量好壞來獎懲。強調並獎勵兒童在注意力控制方面付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進步,可以讓兒童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狀況,並繼續努力,讓他們對自已的控制能力越來越有信心。


6.引導兒童對注意力集中的狀況進行自我監控、記錄以及自我激勵

分心行為也表明兒童在監控自己的注意力狀況方面還存在能力上的不足。教師和父母可以與兒童一起或者幫助兒童製作注意力方面的行為監控表(見表1.1),讓兒童學習在參與活動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行為(也可以是分心行為)進行記錄,讓他們更加主動地意識到自己在活動或者任務完成過程中的注意力集中狀況。
一般認為, 當兒童能夠意識到自己處於分心狀態時,就有可能對自己的分心行為進行調整;而知道自已當前的注意力很集中時,又能增加他對自己的注意力進行控制的自信。父母和教師也可以根據這一行為監控記錄表對兒童進行獎勵,或者引導他們進行自我激勵。

處理兒童注力分散行為的常見措施


案例一 靜下心,慢慢來!

三年級時,班級來了一位轉校生:小菲。翻開小菲的檔案:智商分數為48,曾被之前的特殊學校評選為“行為規範示範生”、“校三好學生”,而且一直擔任班長職務。這讓所在班級的老師一下對小菲充滿期待,因為此時三 (1)班彩虹中隊共有13名學生(9名男生,4名女生),其中自閉症兒童5人、腦癱兒童3人;在剩下的5人中,有3人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非常有限。整體來說,班級中認知能力較好、活動靈活、能主動與人交往的只有佳佳1人,也只有佳佳1人能較好地發揮班幹部的作用,但有時佳佳難免孤單。三(1) 班需要能力強的學生與佳佳進行交流,並帶動全班學生互動,提高班級凝聚力。


小菲的到來的確給班級注入了活力。小菲熱情開朗,語言表達能力強,很愛幫助其他同學,擔任班幹部也是一把好手。
“辰辰,你真棒!我很喜歡你!” 這是小菲在鼓勵缺乏自信的辰辰。
“小亮,你的練習冊還沒交!快點交上來!” 這是小菲在履行班幹部的職責。
“老師,不是小亮做的,我看見是小駿把鼠標扔到地上的。”這是小菲在把班級裡發生的事情如實告訴老師。
“佳佳,我們一起帶大家搭個大房子吧!”這是小菲在與佳佳互動,帶領大家做遊戲。
“老師,我知道!”這是課堂上的小菲在與老師互動。


有了小菲的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語文老師說:“這個小朋友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還會與別人互相討論,我看著他們就感覺很有成就感。”這裡面自然有小菲的功勞。有了小菲的班級,學生之間互動更多,老師又多了一名助手,她每天早晨會非常盡責地提醒大家交作業、拿杯子、掛毛巾;每天放學時,再提醒大家把這些東西帶回家。老師在組織各項班級活動時,她都會積極參與,使得活動更容易開展。


但是老師們很快就發現了問題: 小菲太愛管閒事了。上課時, 坐在第一排的小菲總愛回頭看同學,然後像個小監工似的監督同學們:“老師, 你快看,小康把文具盒拿出來了! ”老師沒理他,小菲就自己管起同學了:“快把文具盒放回去,快一點!”小康也不理她,她就離開座位幫助小康把文具盒放回去。類似的事情幾乎每節課都會出現。
小菲就像是個雷達,一直掃描著周圍的人, 一有風吹草動就拉響警報,烏拉烏拉叫。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她自己並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應該完成的事情上。這個小雷達最不擅長的事情就是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情。 上課時,她喜歡隨意講話,拉扯同伴;做作業時,教室裡只要有一點聲音,或者其他同學發出一點聲音,她就很容易受到干擾,馬上就會停止做作業,去看是哪裡發出的聲音,並向老師報告。下課時,同學們在教室或者走廊裡玩遊戲,她雖然也玩玩具或者玩其他遊戲,但是她只關注玩玩具或者遊戲的其他人,只要其他同學有一點點錯,她馬上就會叫對方的名字或者批評對方,但對自己玩的玩具或者遊戲本身卻沒什麼興趣,難以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或者遊戲上。總之,小菲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不能專注地做事情。


為此,老師詢問了小菲的媽媽,她媽媽說小菲一向如此, 他們也很煩惱。在家時,小菲總是一件事情還沒做完就又跑去做另外一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是做得半吊子。 現在家裡兩歲的弟弟都比她有定性,弟弟都能做到安靜地聽媽媽講故事,能在媽媽忙時自己安靜地看一集動畫片,而小菲仍舊做不到,總是看不了兩三分鐘就亂跑,找媽媽。


為什麼會這樣?雖然小菲的注意力不集中有一定的生理原因,比如,她是一個整日都非常興奮的孩子,總是對很多事情感興趣,這顯示她的大腦神經興奮水平可能要比別人高。 一 般來說,高興奮的孩子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但是除此之外,老師也發現,小菲幾乎沒有任何控制自身行為的意識。她幾乎不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控制,正是她出現分心行為最主要的主觀原因。不管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小菲都沒有想到過應該剋制自己的行為,認真去做老師或者父母規定要做的事情,而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但是,除了小菲主觀上沒有控制自己行為的意識,也沒有形成此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之外,小菲的注意力分散行為跟周圍環境有什麼關係嗎?小菲真的是做什麼事都不能專心麼?為此,老師經過了將近2周的觀察,結果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小菲在一些事情上表現出了非常專心的一面。比如,有一次,美術老師教學生畫人物,大家都在認真畫,小菲開始叫:“老師,我不會畫,你快來幫我。”老師就過去指導她如何畫人。最終,小菲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了那幅畫。過了幾天,為了給友誼班的小夥伴送禮物,老師讓學生再畫幅同樣的畫,要求:“不管畫得好不好看,一定要自己畫,畫完我們來評比。”結果,小菲畫得很不錯,而且她在畫的過程中也沒有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在近2周的觀察時間裡,類似的情況在小菲身上經常發生。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小菲對活動不感興趣,即使勉強參加也容易分心;但是在一些情況下,小菲的注意力分散行為出現得非常少,幾乎能在規定時間內將所要完成的任務完成。分析小菲能夠完成任務、沒有出現分心行為的這些例子,老師發現,在這些情況中,教師在佈置任務時都非常明確地提出了任務完成的要求以及由此可以獲得的獎勵,並且也都有提到讓小朋友互相比一比,看誰完成得最好。小菲是個非常在意同伴和老師評價的學生,老師們和她的父母都證實了這一點。他們一致認為, 小菲為了得到表揚,可以努力剋制自己,然後把事情完成。


因此,我們決定利用同伴和老師的積極評價來提高小菲的注意力水平,引導小菲對自己的分心行為進行控制。而且班級裡有注意力分散問題的學生很多,因此,在制訂干預計劃時,老師選擇了集體干預的方式。經過對班級現狀的分析,老師最終決定利用每週兩節的休閒課以及每天的午休時間來系統開展注意力訓練,並且將注意力訓練與班級班規和班級“彩虹評比榜”結合起來。具體採取的措施包括:
*措施一:班規統一意見,用“彩虹評比榜”約束行為

三(1)班的牆壁上一直貼著根據全班學生的實際需要而制訂的班規,其中第二條班規是“保持安靜”,這條班規是針對學生上課愛隨意講話、下課講話聲音過於吵鬧而制訂的。這條班規非常適用於小菲,因為小菲上課時的分心行為就是隨意講話。雖然教師之前也對同學們提出過要遵守班規,但是沒有建立相應的獎懲措施。因此,老師在班會課上對這一條班規再次進行了強調,並要求同學們相互監督,比比誰做得最好。經過同學們討論一致決定:違反班規的學生要站在班級反省區三分鐘(班級後面有一個跳房子游戲的方框,裡面標註1的方框就是班級反省區)。


非常在意同學評價的小菲自此開始努力剋制自己,上課時不再隨意說話,因為她一說與上課無關的話,坐在她後面的班長佳佳就會提醒她: “保持安靜”。老師把這一班規的評比納入到彩虹榜的每日評比中,即在一個月時間裡,每天對同學們“保持安靜”的行為進行評比。一個月下來, 小菲得到了14顆星。這樣的結果對於小菲來說已經相當不容易了;最重要的是,這一個月的評比把“保持安靜”這粒種子埋在了小菲的心中,也理在了同樣愛說話的小駿、小亮等其他學生心中。他們開始能夠有意識地剋制自己上課隨意說活的行為,注意力水平相應地也有所提高。


*措施二:用靜態遊戲提高其注意力水平

拼圖是兒童喜歡玩的一個傳統娛樂項目。班級裡的同學們在二年級時就開始玩拼圖了。剛剛開始玩的時候,不少孩子幾乎難以靜下心玩,但在教師一步步的引導下,經過一年的練習,很多孩子已經能夠獨立拼二十幾塊的拼圖了。從孩子們的表現可以發現,玩拼圖這個活動對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有明顯的效果。 因此,老師決定讓小菲通過這一遊戲來提 高注意力水平。但是其他同學此時已經非常熟悉那些拼圖玩具了,對拼圖遊戲也失去了新鮮感。因此,開始的時候,老師將玩拼圖遊戲作為家庭作業佈置給小菲,並讓小菲將教室裡的拼圖帶回家,讓小菲與弟弟在家一起玩。 開始時,媽媽反饋說小菲完全沒有興趣,不知道如何指導小菲玩。於是,老師又利用早晨鍛鍊的時間,一對一地指導小菲玩拼圖, 輔導她玩拼圖的方法,並規定她必須在早晨鍛鍊的時間完成兩個簡單的拼圖。小菲很喜歡老師的關注,如果有老師指導,她就願意玩。幾次之後,小菲開始找到玩拼圖的竅門,此時她也開始願意在家裡練習翫拼圖了。義學期後,小菲終於能靜下心拼出九塊拼圖了。


除了玩拼圖的遊戲,為了訓練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在班級裡推出了一種名叫“瞬間記憶板”的新遊戲。這個遊戲有多種玩法,可以根據學生能力水平的高低對遊戲內容做調整。注意力水平最低的學生可以玩看圖片拼圖,而能力強的學生則要憑記憶拼出剛才看到的圖片。每個學生都從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任務開始,完成後則可以獲得QQ糖之類的獎勵物。剛剛開始推出這個遊戲時,老師規定每個學生完成個圖案獎勵一粒QQ糖;而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則逐漸增加獎勵物的發放難度,規定學生必須完成三個圖案才能獎勵粒QQ糖。除此之外,老師也通過增加圖案的難度以及延長遊戲時間來提高訓練的要求。通過這樣的遊戲活動,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也慢慢變長了。小菲也從開始時的愛看別人拼,發展到可專注於自己的拼圖了。
*措施三:每天聽5分鐘故事,讓學生學會專注地傾聽

在提高學生專注“做”事情的能力的同時,老師認為還要提高學生專注“聽”的能力。為此,老師決定,通過每天給學生講一個5分鐘的短故事來培養學生“聽"”的專注力。從三年級開始,老師規定午飯後的時間就是閱讀時間,要求全班學生各自拿一本書看。雖然設置這活動的初衷是為了避免先吃完飯的學生因無事可做而出現搗亂的行為。但漸漸地,老師發現午飯後閱讀已經成為學生的一個良好習慣,雖然很多學生只是拿著一本書,並沒有用心看,或者由於能力的關係沒有看懂,但是拿書看已經成為他們午飯後自覺的行為。因此,老師決定利用這一段時間來開展聽故事的活動,一方面用來發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採取措施引導學生真正養成“閱讀”的習慣。


於是每天中午只要有時間,全班同學就會聽老師讀一個故事。 在選擇故事時,老師一般也選擇語言簡單但情節有趣的故事,避免學生因聽不懂而將聽故事看作一種負擔, 力圖讓他們覺得聽故事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剛剛開始實施時,佳佳、政政、 小亮、韋韋等孩子最先聽懂了,但能力同他們差不多的小菲卻無法做到專注聽,她只是在老師講故事時看到同學們樂,然後她也跟著樂。之後,連障礙程度更重的小康、小駿、小小都開始聽,並選故事要老師講了。此時,小菲才終於融入進來。現在,小菲已經能夠比較專注地聽故事了,當她聽到有趣的情節時,就會哈哈大笑。聽故事的活動讓小菲養成了專注聽的習慣。
*措施四:下課盡情玩,上課才能專注聽
為了讓學生勞逸結合,在上課時能保持注意力,老師還採取了一項措施。 這項措施實際上非常簡單,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在課間休息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活動,讓學生可以很好地玩耍、休息,這樣上課時他們就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了。老師將這一措施納入到了班主任工作計劃中,並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每月推進一個活動項目,比如,3月,打新式三毛球;4月,老鷹捉小雞;5月,輪流騎小車; 6月,桌面遊戲。當然,學生如果不喜歡這些活動項目,他們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這樣實施的結果是,課間時,小菲所在的班級成為全校最活躍的班級,而上課時則是秩序最井然的班級。這樣的安排也讓小菲在課間能夠充分活動,間接促進了她上課時的注意力集中。


案例二 腦筋動起來,嘴巴停下來

七(二)班真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班級。全班10名學生中,有5人為自閉症兒童,其中智商分數最高的是一名智商為40的自閉症兒童,其餘學生的智商分數都在40以下。根據其他老師的介紹,班級裡大多數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都非常有限,他們對老師的提問很少有反應,上課能回答老師問題的只有兩人。即使是這名智商分數最高、按理應該表現最好的學生,在上課時也是基本屬於光聽不說的類型,整個班級氛圍比較沉悶。而且,這個班級的大多數 同學上課時非常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的問題,上課時發呆、走出座位或者拉扯同伴等行為很常見。我作為他們的科普課老師,倍感壓力。

在這種沉悶的氣氛下,小曼無疑是其中的一個另類,她很喜歡提問,但是這並不是一件讓人欣喜的事情,因為小曼的問題源源不斷,而且與上課內容無關,讓我感到很頭疼。讓我們來聽聽小曼在上課時都會說些什麼吧:
小曼:老師,你今天的裙子蠻好看的嘛,在哪裡買的?


小曼:老師,你怎麼不說啊?到底在哪裡買的?

小曼:哦,上課不可以說與上課內容無關的話,我知道了。

小曼:老師,你看,xxx又去拉xxx了,你快去批評她啊!

小曼:你怎麼不批評她啊!xxx, 快去坐好!上課哪能隨便亂走?老師,我說沒用的,她不聽我的,你要批評的呀。

小曼:哦,管好自己就可以了。老師,你課上得老好了,我最喜歡上科普課,我們今天做什麼實驗?

小曼:哦,待會兒就知道了,我現在就想知道啊,老師,你說啊!

小曼:老師,你說啊……

小曼:老師,你說啊....…

……
這樣的情況每節課都會發生,如果沒有發生,大概是因為小曼睡著了,因為小曼體重嚴重程標, 導致心臟負荷很重,如更教學內容沒有吸引力,小曼就很容易疲勞嗜睡。小曼除了上課常常出現隨意說話等注意力分散行為,在其他方面的表現都很好,她的社會適應能力被認為是全班同學中最好的,生活常識也比較豐富。她喜歡參與我們科普課的實驗。還能帶領排級同學一起做實驗,能回答出老師提出的問題,主動發表自己對實驗的看法,是課堂中最活躍的學生。而且她的發言還能帶動班級中的其他同學,讓他們也能一 起發言。 因此,小曼在科普課堂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仍舊掩蓋不了小曼同學在課堂上注意力分散行為過多的事實,而這一行為也影響了小曼課堂學習的效率。


針對小曼的情況,我在科普課上採取了一些措施:


*措施一:採取措施制止小曼隨意說話的行為
當小曼上課時出現隨意說話的行為時,我就豎起食指並將手指放在嘴邊,以此動作示意小曼停止說話。在做這個動作時,我什麼話也不說。眼睛看著小曼,直到她停止說話,這一策略在剛開始實施時很有用,我雖然一直不說話,只是看著她並等著她停下來,但小曼往往感覺很有壓力,因此通常會停止隨意說話。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 我發現這一策略只能讓小曼在很短的時間內不再隨意說話,由於她常常難以管住自己,因此很快地就會再次出現隨意說話的行為。


*措施二:通過外界輔助讓小曼對隨意講話行為進行自我約束

小曼可在教師給予提示的情況下停止自己隨意說話的行為,但是怎麼能夠發展她的自控能力呢?
我給她單獨製作了一張小紙條, 紙條上寫“不說與上課無關的話”,粘貼在她的桌面右上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當她看到紙條的時候,能夠根據紙條上的文字對自已隨意講活的行為進行約束、控制。如果我在上課時發現小曼出現隨意說話的行為,也會通過敲擊小曼的桌子或者指點紙條來提醒她注意紙條上的文字。由於小曼在班級裡是一個認知發展水平相對較好的學生,她能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也能預知自己行為的後果,而且非常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評價。因此,通過提供小紙條的方式讓小曼對自己隨意講話的行為進行約束是可行的。這一策略實施之後,小曼上課隨意說話的情況有所改善。


*措施三: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能更有效地參與課堂活動
在針對小曼隨意講話的行為採取措施的同時,我也開始反省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問題。為什麼班級中有那麼多學生都會有注意力分散的問題?他們出現的這一類問題行為,包括小曼的隨意說話行為,是否與我上課時課堂比較沉悶有關係?還是所教的內容太難?教學的組織過程不夠有趣,難以讓他們感興趣?由此,我對這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認真地梳理,發現學生在每節課中的表現並不是一樣的,他們在某些課上的注意力更集中,與教師的互動也更好。我分析了這些課的特點,發現如果將教學內容同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他們對教學內容也就會 更加投入與關注;反之,如果所講的知識點過於理論化,離學生生活很遙遠,學生學習起來難度就會很大,聽起來也很枯燥,在上課過程中出現注意力分散問題的可能性就會明顯提高。


在此基礎上,我對學生在科普課上要學習的內容進行了分析,並對之進行了調整,減少了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的理論化內容,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以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貼近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特點,更好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上課時能更長時間地專注於教學內 容和教學過程。

例如,原先 科普課上有一個教學內容是“植物各部分的作用”,要求學生了解並記住植物根、莖、葉、花、果實、 種子的作用。 雖然一部分學生能夠記住植物各部分的名稱,但是植物各部分的作用”這一內容相應於學生認知能力水平來說難度太高,也很抽象;尤其是在 學生對植物各部分的指認也存在困難的情況下,此部分內容的學習難度就會更大。如果要講這一部分的內容,往往需要進行大量講解,而根據學生一直以來的情況,他們常常對這樣的講解缺乏興趣,注意力分散也就很容易出現,教學效果也因此很容易受到影響。但是,什麼內容既跟這一主題有關,又能吸引他們興趣呢?我仔細分析了這個班級現有的一些資源情況,這個班級跟其他班級一樣,每個學生每年都會從學校領到一些種子, 回家與家長一起種植花花草草。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植物以及植物的生長也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將他們的這一生活經驗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應該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於是,我將這一板塊的內容調整為幾個小內容,比如“種子在哪裡”。上課時,我帶來各種植物的果實,讓學生自己在不同的果實中找出種子,再通過欣賞他們自己養花種草的照片,瞭解種子的作用是什麼。經過這樣的調整,學生非常積極地參與到了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在動手尋找種子、欣賞自己勞動以及勞動果實的照片中,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點,注意力集中水平也明顯得到了提高。小曼也是如此,她非常投入地參與到這一過程中,能夠根據教師的要求在果實中尋找種子,再把種子歸類放好,並能夠提出與所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比如:“老師,這個南瓜這麼大,怎麼切開啊?”“老師, 南瓜種子怎麼溼嗒嗒的,跟我平時見的不一樣?”相應地,隨意講與教學無關內容的行為也就越來越少了。


*措施四:合理設定教學目標,及時給予積極評價

在特殊學校,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合理設定教學目標,並及時對他們的良好表現進行積極評價是非常重要的。為此,我在科普課上也做了一些調整。
首先,根據所教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設定合理的分層目標。 以“種子在哪裡”這一課為例,由於小曼的理解能力在班級裡是最好的,屬於A層學生,因此為其設定的教學目標是“知道種子在植物的果實裡”;而C層學生的目標則是參與找種子的活動,並將混在一 起的種子按品種分開,感知不同的種子是不一樣的。由此,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在各自水平上學習所要求的內容,並能參與到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中。不僅是小曼,其他學生的注意力也比以前更集中了。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行為上的積極評價以及相應的獎勵。雖然按照常規的做法,中高年級的學生更多偏向於代幣獎勵(如五角星)或者口頭表場,但是由於這個班級中大多數學生的能力水平都比較低,對他們來說,食物等實物類的獎勵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我根據學生在此方面的特點,為他們製作了一個評價表,評價表中以圖片示例了“坐姿端正”、“安靜聽講”、“參與活動”, 每一張圖片下有一 個方框,可讓學生粘貼五角星。如果學生能夠在上課時做到評價表中所列的這三件事,就能在一節課中得到三顆星, 那麼就可以在下課時從老師那裡得到一粒QQ糖。上課時,教師會對學生這三個方面的行為表現及時給予評價和引導,並在課後兌現食物的獎勵。這評價措施實施之後, 班級裡包括小曼在內的所有學生在上課時的行為都有了更大的改變。即使是以前一直在課堂上亂晃的自閉症兒童也能安坐一節課,雖然有時他們會忍不住出來亂走,但只要用評價單提醒他們,他們就能很快改正自己的行為,重新安靜地坐回位置。小小的評價單確實提高了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也大大減少了。這個評價表對小曼的實施效果也很好,因為如果她說了太多與上課無關的活,就得不到“安靜聽講”的五角星。因此,小曼能夠更自覺地控制自己上課隨意說話的行為。


注意力分散是在特殊兒童中發生率最高的一類問題行為,而想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水平,除了學生的努力之外,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師也必須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目前,小曼不僅能夠在科普課中積極開動腦筋,而且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的“廢話”也越來越少了。七(二)班的學生在科普課上的表現比以前進步了很多,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