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恭城文化源遠流長,文物古蹟甚多。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其中,被列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孔廟、武廟戲臺、周渭祠門樓,湖南會館戲臺四處古建築並稱“三廟一館”,於當地頗負盛名。


而其中最為耀眼的,莫過於毗鄰的文廟武廟,兩廟僅相隔一百多米,一左一右,創造了文,武廟不能並存的中國唯一奇蹟。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文 廟


恭城文廟是全國四大孔廟之一,有“華南小曲埠”之稱,自建廟始,經過了多次重建與翻修。


據《恭城縣誌》記載:

“是廣西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建築。明永樂八年(1410年),始建於原縣城鳳凰山麓,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遷至黃牛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再遷 至今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仿山東曲阜孔廟重建今規模。歷代先後維修20餘次。”


文廟分五級平臺,外牆為桂紅色,稱“萬仞宮牆”,照壁狀元門為文廟一級平臺,入見二級平臺欞星門,過欞星門則是三級平臺

泮池,也作月池,池上設石拱橋,曰狀元橋。庭中兩側各一扇耳門。耳門旁各設一座贔屓託碑亭及四間廂房,左為更衣所、忠孝祠,右為省牲齋、宿所。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圖1:文廟欞星門


四級平臺大成門又稱戟門

,為屏風式木門,由22扇門頁組成,象徵十天干、十二地支之和。大成門東西兩側為名宦祠與鄉賢祠。過大成門即是天井,又作杏壇、露壇,傳聞為孔子講學之地,左右兩側為東廡西廡、鐘樓鼓樓。再上為拜臺,即須彌座露臺。


露臺之上即五級平臺大成殿。大成殿乃文廟主體建築,殿外左置編鐘,右置編磬。殿中供有孔子坐像一尊,東西兩側設復聖顏淵、述聖孔伋、宣聖曾參、亞聖盂軻四配塑像。


大成殿後便是崇聖祠,崇聖祠建立在全廟地勢最高的第六級平臺上,但其建築整體比大成殿稍矮,祠內供奉孔子先祖牌位。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圖2:文廟大成殿


遍歷整座文廟,在建築結構上,恭城文廟建築中主體建築大成殿的屋頂樣式為中國古建築屋頂中等級第二高的重簷歇山頂,這也是國內孔廟建築中常用的屋頂形式。


其上鋪橙色琉璃筒瓦,正脊設雙龍戲珠與鰲魚脊飾,簷角飛翹,翹角上配螺旋卷草脊飾,簷角懸鈴。為正脊與垂脊上均雕有長列彩陶戲劇人物,有數百之眾,居中為《五代榮封》陶塑,華麗壯觀。


崇聖祠地位較之大成殿略低,其屋頂樣式為單簷歇山頂,又稱九脊頂,這在中國古建築屋頂形式中同樣擁有很高的地位。但其上並未鋪設常規的琉璃筒瓦,卻是採用了普通的青板瓦。其脊飾也非雙龍戲珠,而是與廂房建築上一致的鰲魚脊飾與蓮臺託寶珠式脊剎,這種設計應是出於建築主次與等級高低的考慮。


除大成殿與崇聖祠兩處,其餘建築的屋頂樣式均為五脊二坡的硬山頂。這種屋頂形式是各形式中出現最晚的一種,自明清時屋牆普遍採用磚塊砌成之後,硬山頂才開始大量出現在建築中,在中國屋頂形式等級中屬於一種較低級的形式,多用於民居或附屬建築,不會同於皇家建築及其他大型的寺廟建築之中,並且按常見標準而言應是不允許使用筒瓦與琉璃瓦的,只能使用普通的青板瓦。


但與常規硬山頂式建築不同的是,恭城文廟內的硬山頂式建築並未採用青板瓦,而是全部使用了琉璃筒瓦。且屋脊均為較寬的鏤空雕花屋脊,包括金魚脊、牡丹脊、荷花脊等,精緻華麗,翹角上配螺旋卷草脊飾。正脊上多有鰲魚脊飾與蓮臺託寶珠式脊剎,大成門地位又較其他建築較高,因此其上脊飾是與大成殿一致的雙龍戲珠與鰲魚脊飾,更為華麗。


而在建築佈局上,文廟採用了一個完全嚴格對稱的佈局,體現了儒家求“”的理念;並且在地理位置上從一級平臺照壁狀元門直至六級平臺崇聖祠逐級增高,又使崇聖祠比主體建築大成殿稍矮,建築群整體具有穩定的高低秩序感,由低到高,主次分明,體現了儒家求“序”,嚴格有序,謹遵封建等級的觀念。


恭城文廟實際上正是一套合乎儒家審美標準的美學建築。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武 廟


恭城武廟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是廣西保存最好,歷史藝術價值最高的武廟之一,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廟與文廟毗鄰,中隔一百多米,兩廟一左一右,創造了文,武廟不能並存的中國唯一奇蹟。


武廟外為磚牆,正門設有兩道小門,東側為入,西側為出。建築由外至內分古戲臺、鍾亭鼓亭、雨亭、正殿、協天宮、後殿及東西兩廂配殿。


武廟古戲臺是恭城武廟的精華所在,又稱萬年臺,是過去節日演戲酬神的地方。


據《恭城縣誌》記載:

“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咸豐四年(1854年)毀於兵火,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圖3:武廟古戲臺


戲臺東側為鍾亭,西側為鼓亭,鍾亭中的銅鐘沿襲了明清時期常見的“喇叭形”鐘口。戲臺前為雨亭,緊連武廟正殿,頭門前置辟邪石獅一對,左雄右雌,正殿內左右兩側各祀有一尊神像,左祀財神范蠡,右祭土地句龍,殿內牆上則鑲滿了歷代修廟的碑記石刻。


正殿向後便是協天祠,也作協天宮。因明神宗於萬曆十年將關公褒封為“協天大帝”,故祭祀關公的殿堂稱協天宮。協天宮內供有尊關公像,最大的座像位於最後方的木雕神龕上,小一些的“行像”則供在稍矮一些的供桌上,在“行像”前方還有一尊更小的關公立像。


廟會活動大慶之年,民眾要抬著行像在縣城巡遊一週,供各碼頭祭拜①。武廟後殿建在一層比正殿地基更高的平臺上,兩側設有臺階。武廟後殿有民間供奉關公的牌位,兩邊次間分別供奉觀音及媽祖神像。武廟的左右兩廂配殿兩兩相對,殿內也同樣供奉著神像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圖4:協天祠內的三尊關公像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圖5:武廟後殿


遍歷武廟建築,在建築佈局上,恭城武廟同為左右嚴格對稱的佈局,而在建築結構上,古戲臺為重簷歇山頂式建築,雨亭為歇山頂,除此之外的建築均採用了硬山頂。


作為恭城武廟核心建築,武廟戲臺的式樣是武廟建築群中等級最高的,其屋脊雕花泥塑有龍鳳呈祥、明暗八仙、人物花鳥等圖案,又有一對鰲魚脊飾與蓮臺託寶珠脊剎,重簷歇山,鋪以黃色琉璃筒瓦,飛簷翹角,翹角上配螺旋卷草脊飾。在戲臺之後的雨亭雖為等級頗高的歇山頂,但並無裝飾,只鋪以普通的青板瓦。


武廟正殿、協天宮、後殿及東西廂房均為硬山頂式建築。東西廂房的等級相對更低一些,採用的是青板瓦,屋脊雕花,簷角飛翹,並未配有其他脊飾,每間廂房均由梯狀的封火山牆隔開。


正殿採用的是藍綠色琉璃筒瓦,雕花屋脊,脊上有鰲魚脊飾與蓮臺託寶珠脊剎。協天宮與後殿均採用了橙色琉璃筒瓦,協天宮地位較高,因此屋脊上有與文廟大成殿上一致的雙龍戲珠與鰲魚脊飾,簷角飛翹,翹角上配螺旋卷草脊飾。


①資料來源恭城武廟內介紹展牌《協天宮》,2017年。



雙星
同輝


縱觀文武兩廟,就建築結構特點而言,文廟與武廟古建築群內的核心建築均為重簷歇山頂(即文廟大成殿、武廟戲臺),鋪琉璃筒瓦,建築的屋脊、脊飾也是建築群中最為華麗精緻的,屋脊塑人物或花草,正脊上配鰲魚與雙龍戲珠脊飾(或蓮臺託寶珠脊剎),翹角上配螺旋卷草脊飾。


建築群內的其他普通建築則多為等級較低的硬山頂,按例硬山頂應配青板瓦,但這些屋頂上所配的瓦片又有一番講究。同為硬山頂式建築,恭城文廟內下至廂房,上至大成門,恭城武廟協天宮、後殿均配以琉璃筒瓦。


這大抵是因為所供奉的對象等級尊崇的原因,孔聖、關聖,一文一武,均為中國歷史上崇高無比的聖人,相應的建築等級自然不低,因此兩廟中雖採用了較尋常的屋頂形式,但在瓦片、脊飾等處仍佐以華麗配飾。而或許出於孔聖又更高於關聖一級(重文抑武)的緣故,文廟的整體建築風格較之武廟則更為華美莊重。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文廟、武廟均建於明朝,這些古建築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既體現了漢族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同樣融入了一定的瑤族文化的痕跡,通過對這些古建築的考察,以及對其建築佈局與結構的分析,既可以從中國古建築內嚴格的建築等級及佈局規矩中發現漢文化及儒教文化傳統思想對恭城瑤族地區的深刻影響,也可以探尋在這些古建築中所體現的瑤族特色文化。


同時,在恭城文武兩廟中還蘊含著多種宗教信仰的深刻內涵,在其中體現出了恭城的多重民間文化信仰。


(作者:廣西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李妍慧)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好文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雙星同輝——並立的文廟武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