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黃鶴樓

久違了,黃鶴樓

評論君說

我們銘記過往,眾志成城,昂首向前。這是歷史的價值,這是記憶的意義。

久違了,黃鶴樓

作者 |與歸

在“打烊”了98天之後,今天,黃鶴樓恢復有限開放。

這是個讓武漢人激動的時刻。鐘聲莊嚴肅穆,終結了過去幾個月的寂靜。這是與外界重新連接的信號,是英雄之城向春天的問好,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重新出發的信念。

作為城市地標和文化象徵,黃鶴樓在悠悠歲月裡,銘刻了武漢的太多歷史,留下了太多記憶。如今,它又見證了這座城市和這裡的人們,是怎樣艱難卻頑強地走過疫情的冬天。這種記憶,不僅將留給武漢和武漢人,也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2018年的春末夏初,我曾登臨黃鶴樓,那時遊人如織、江風送爽,人們爭相和樓前的一對銅鶴合影。在現場,老叟和孩童,都能吟誦一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什麼叫一個民族的文化血脈?這便是。我們會背誦相同的詩句,會懷念曾經的文人騷客。我們的精神一脈相承,我們的氣質風雅與共。我們便是我們。

武漢封城時,全國各地的地標景點紛紛為黃鶴樓加油。地標和地標之間是有空間距離的,地標本身也都有獨立的文化屬性。但是當它們隔空問候,我們除了動容,絲毫不覺得尷尬。因為我們知道,黃鶴樓代表武漢,正如滕王閣之於南昌,岳陽樓之於岳陽,正如一個大家庭裡的兄弟姐妹。

疫情最緊張的時候,我看到很多人在朋友圈說,疫情過後,一定要去或再去賞一次武大櫻花,吃一碗熱乾麵,登一次黃鶴樓。這些,都是中國人表達支持的方式,含蓄卻雋永,溫柔又深情。

登臨黃鶴樓,感觸最深的是,天地浩瀚,山河壯闊。滾滾長江東逝水,恰如飄揚在江漢大地上的一根腰帶。橫跨其上的武漢長江大橋,又使得天塹變通途。一個是大自然的偉力,一個是人類汗水與智慧的結晶。

如今想來,一場疫情,何嘗不是一次人間之力和自然之力的交織。我們終於快要徹底讓病毒退散,也付出了艱辛。我們始終相信,一個痊癒的武漢會站到我們面前。正是這份信念,我們才有不竭的奮鬥動力,才迎來了今天。

我想,未來當我們的子孫登臨黃鶴樓時,他們會看到一些事物,或者聽到一些講解: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28日,黃鶴樓曾“閉關”長達98天……

在這樣的歷史留存中,我們銘記過往,眾志成城,昂首向前。這便是歷史的價值,這便是記憶的意義。

※ 編輯|甘瓊芳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