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凶殺案

國產青春不再只是戀愛、墮胎、校園、初戀、欺凌。

《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兇殺案


《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兇殺案


成 長

夜,深藏於心的夜;花,綻放於血的花。

我奔向昏黃迷茫的光,卻不覺迷失墜落的慌。

李玩13歲。

那一年的她,在面臨選擇科學還是物理的時候,被父親強迫的選擇了英語。

“為你好”就像是一把可以將人在無形中一點點剔骨的鈍刀,疼痛的感覺激發了你的求生欲,從而使你不得不將求知慾和好奇心丟棄。

這是一部不需要誇張的情感渲染就將你我帶入劇情的電影。無聊的劇情,就是曾經的日常生活,真實的引起了不適。

禁播5年,即使是今天的重新上映,排片量卻在各個影院裡一目瞭然。

如果你覺得這部電影矯情,先是要感謝你幸福的人生,再者,就是退出這篇文章吧,不然你只會覺得是無病呻吟。

【 壹 】

《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兇殺案

多元宇宙是一個理論上的無限個或有限個可能的宇宙的集合,包括了一切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所有的空間、時間、物質、能量以及描述它們的物理定律和物理常數。多元宇宙所包含的各個宇宙被稱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
——百度百科

平行宇宙就像是給予李玩在現實中繼續生活的一個藉口。

在另一個宇宙中,李玩可以在物理與科學中作出選擇,愛因斯坦還是那個愛因斯坦,甚至父母也沒有離婚,爺爺奶奶依舊很疼自己。

所有讓她傷心的事件,在平行宇宙裡面,都在完美幸福的進行著。

李玩成長,就是在薛定諤的貓裡面,一邊想象裡面的幸福,一邊接受現實的鞭打。

電影中兩隻狗狗的名字都叫愛因斯坦,電影的英文名字也叫《Einstein and Einstein》,或許想對比中文名字的《狗13》,那直觀可知吐槽的含義,英文名字給人帶來更多的思考,Einstein的名字不單單只是指狗,它似乎指的是所有無法掌控的事物

就像是無法選擇興趣愛好的李玩;

就像是大人為了圓一個謊,而不得不撒更多的慌來彌補;

就像是隻能羨慕的平行世界裡的另一個人的幸福人生;

就像是李玩眼裡自私的大人和大人眼裡不懂事的熊孩子李玩;

就像是選擇吃狗肉的李玩;

就像是漸漸被弟弟侵佔所有的疼愛,自己被慢慢冷漠的李玩;

就像是讓李玩生活不許喝酒卻在酒席上讓她敬酒的父親;

就像是面對生活不得不到處低頭的父親;

就像是後悔但是隻能繼續往前走的父親;

就像是......

最後李玩遇到了真的Einstein,可她沒有上前去認領,因為她知道,即使相認,她也做不了什麼,就如同假的Einstein一般,即使自己再如何掙扎或者保護,也阻擋不了被送去狗肉店的下場。李玩認清了大人們之間的謊言,最終選擇了躲避和妥協。

大人們稱之為長大。

【 貳 】

《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兇殺案

整部電影最驚心動魄的就是父親為了爺爺奶奶打李玩的場景。

打一頓後給一顆糖的道歉,或許看過的人都在不屑父親的做法,可是身在十八線地方是孩子,卻連著被人不屑的行為,都沒有。

似乎大人們認為,我供你吃喝養你成人,就可以得到一次宣佈你我的附屬品的權利,於是打罵在“為你好”的糖衣外表下面,成了一種優良傳統;又因為一句“你還小”,便剝奪了我們所有的權利,且即使後期知道做錯了,也不覺理虧,反說一句“為你好”,於是魔圈一般的生活,週而復始的上演著。

姜思達關於《狗十三》有一部採訪,講述的是對於父親離婚後的感受。

《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兇殺案

視頻裡的:“我也不想敏感啊。”

這句話就像是錘子在人的心裡重重一擊且砸進了肉裡。

誰想敏感呢?

可有時候這個就像是每到雨天就會犯疼的老寒腿,不是說能控制,就控制的。

敏感曾經是你生活在那個家庭的生存技能,因為時間太長,就像是滅霸已經脫不掉的手套一般,敏感已經深入骨髓。

那些血肉模糊的生存類的電影電視劇或者紀錄片,和從小就開始面對人心的複雜和可怕對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

【 叄 】

《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兇殺案

如果非要說一個李玩成長的轉折點,似乎就是當她看到在教室空中飛翔的蝙蝠被老師這麼若無其事的拍死且丟掉的時候吧。

生命時這麼渺小和脆弱。

歧視家人的要求從來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卻要我們喪失自己的安全感,但是我們無能為力,且只能接受。因為此時的自己,太過弱小了,弱小到,只能聽命與人。

而李玩一直覺得樓上有人養鳥的感覺,原來只是樓上一個會學鳥叫的精神患者。

似乎在預示著,這個世界的美好與自由,只存在於瘋子的臆想世界裡。

“以後這樣的事還多著呢。”

李玩最終知道該如何表現,才能贏得大人的歡心,學會像大人一樣迂迴和善變。比如安安靜靜的吃下狗肉;比如假裝欣然接受突然出現的弟弟;比如不說不鬧的參加專門為弟弟舉行的生日聚會......

最終,那個青春叛逆期的李玩宣告死亡。

(百度百科關於叛逆期可笑的解釋。)


《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兇殺案

其實成長根本就不是一夜之間的感悟,而是種種事情把你原本的稜角血肉模糊的磨平,然後在你終於在這場原本就不公平的戰爭中,被打擊的毫無反抗能力的時候,他們把你當做沙場征戰成功的戰士,頒佈你可以證明你已經長大的獎牌,面對這個嘲諷的金光閃閃的獎牌,你最終,選擇和平妥協。

從70年代開始瘋長的離婚案例,直至2018年離婚率高達80%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不婚,似乎沒有開始,就能證明自己不會像父母那般互相傷害,且連同原本是愛情結晶的孩子也被刺傷。

很多人更多的是面對父母的失敗婚姻,不知道如何去經營一段婚姻是正確的,不知道如何養育孩子才是對的,逃避問題和解決問題,顯然逃避問題更加輕鬆面對。

或許有人無論願意不願意,按照人生的“規定路線”,結婚生孩子,然後面對這些問題,卻雕刻模式的不自覺將上一代甚至是原本自己認為是錯誤的方法,換個包裝,再一次施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這似乎就像是無法掙脫的宿命感。

想起《奇葩說》第四季第16集陳銘說的一段話,就是關於如何對待你未來的孩子。

《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兇殺案

我們沒辦法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子,不知道是否會結婚,是否會有孩子,未來的未知性太大,所以多瞭解一點,有時候似乎並不是壞事。

只是希望當未來若為人父母的時候,不要在讓自己小孩成為第二個李玩。

或者是那個曾經的你。


《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兇殺案


只做精品,不為跑量

❤走過路過,客官就點個贊吧~

《狗十三》|每一次成長就是一場兇殺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