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現實

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歷來重視教育,謂之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自隋以後,科舉成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打破了貴族世家對國家權力的壟斷,為普通的底層青年提供了向上的通道,給了底層人民希望,歷史上從而有了許多布衣卿相的佳話,在古代生產力低下,多一個勞動力就多一份收成的情況下,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不惜節衣縮食供一位學子讀書科舉,一旦高中,整個家族的社會地位和未來命運都會發展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育的現實

當年曾國藩高中進士,佳音傳來,家中頓時賓客盈門,認識的不認識的爭相攀附,之前素無往來的鉅富商賈紛紛獻贈表禮,以圖結交這位在未來有可能會對他們帶來積極幫助的官員,就像投注或者押寶,縣官老爺也要登門道賀,以結同鄉之誼,而之前連正眼怕是都不會看的,一個高中進士的消息就能讓一個貧苦家庭陡然變身名門望族,這個消息意味著階級的轉變同時和未來的無限可能,曾國藩此時就像一隻剛剛發行的原始股,未來存在一路看漲的可能,越在早期持有這隻股票,在未來越能夠有超高回報。當然曾國藩不負眾望,最終成為挽狂瀾於既倒的晚清名臣,既改變了家族的命運更是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命運。

這是一個典型的教育改變命運的例子,這個例子激勵著無數的學子發奮努力,像一盞明燈點亮心中的希望,熬過數不清的寒冬酷暑。

近代中國廢除科舉之後,取代其地位的是高考,它們雖然有天壤之別,但依然被多數中國人視為改變命運的方式,1976年恢復高考,我們看到了很多已經為人父母的大學生,這在當年對他們來講大概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此後高考大軍人數逐年攀升,被稱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很多來自農村的學子通過高考成為新的市民,在快速城市經濟發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這個家族命運的改變,一個祖上世世代代為農的家庭成員通過高考搖身一變成為城裡人,1999年紅極一時的明星是哈弗女孩劉亦婷,其父母的教育寶典被焦慮的中國父母奉為皋臬。

教育的現實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主義喧囂塵上,這個社會充斥著金錢的迷霧,追求財富成為一個赤裸裸的口號,普通百姓關注的是你的收入而不是你畢業的學校,很多敢於下海的人,成為最早富起來的人,他們成為新的明星,他們拿著大哥大,穿著時尚,成為無數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生活處境人們的羨慕效仿的對象。

教育的現實

認真讀書上個好的大學不再成為人們執著的期望。而此時中途從大學退學的比爾蓋茨、喬布斯成為全世界膜拜的偶像,高中退學成為作家的韓寒成為全國熱議的話題人物,這一切無不衝擊著傳統的價值觀。知識無用論、學歷無用論成為一個新的話題。

教育的現實

當一個社會生機勃勃,充滿著各種成功的機遇時,教育作為一種可以爬升的社會梯子在大背景下顯得沒那麼重要。然而,社會發展有它自己的必然規律,一個從野蠻生長到漸趨成熟穩定的過程,作為時代的當事人們漸漸發現,曾經街邊各種花樣的小賣店,逐漸被連鎖超市所替代,社會中的各行各業都有體量龐大的公司在壟斷,這個社會中各種資源從最初的雜亂到漸漸的集中,即使在充滿創新精神的互聯網行業,最具顛覆性的公司也難以跳出幾大巨頭的手心。從公職人員紛紛下海創業到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留給普通人創造財富帝國的機會其實越來越少,中國老百姓是最精明的百姓,否則何須鼓勵。

中國的商品經濟日趨成熟,留給個人的紅利漸少,抓住早期紅利的人們逐漸成為新的社會權貴, 新的貧富分化隨之而來,此時教育再次被人們當成重要的社會通道,畢竟高考保持著對廣大學子名義上的平等,但是往昔雞窩裡偶爾飛出個金鳳凰,現在卻忽的發現能考上名校的多半都有良好的出身。

富裕家庭的父母相較於低收入的家庭的父母有更多的時間和費用投入到對下一輩的教育中,他們可以買到有優秀教育資源的學區房,可以為孩子去報各種補習班,夏天安排夏令營冬天安排冬令營,而與此同時的普通農村家庭中的父母要花時間去謀生,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培養,或者他們有意願但沒有這個能力。

教育雖然是重要的社會通道,但同時也變成了一個新的壁壘,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很難讓這個貌似公平的通道對所有人一視同仁。高考移民成了最近的熱話題,但它卻是一個反覆提及的老話題。今天聽梁文道《八分》最新一期講斯坦福、哈弗這些世界名校在招生上的偏見,這些名校在有意的將招生的天平偏向於那些資金實力雄厚或者有很好社會影響力的家庭,美國這樣的國家也存在考試舞弊。

教育的不公平這是一個短期內得不到改善的殘酷現實,希望天下貧寒或者普通的學子能意識到這種殘酷,更加的發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