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濫好人”,促進自我和他人走向心智成熟

乘客不滿攻擊駕駛員,大學畢業生不去工作成了“啃老族”,父母干涉已成家子女的獨立生活等,這些都體現了心智的不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是美國M·斯科特·派克,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他的傑出不僅在於他的智慧,更在於他的真誠和勇氣。在近20年的職業生涯中,他治癒了成千上萬名病人。在這本書他採用了很多治療中的真實案例,從而揭示了心智成熟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只有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問題,我們的心智才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


《少有人走的路》|擺脫“濫好人”,促進自我和他人走向心智成熟


作者談到要走向心智成熟的三個要點:一是自律,它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缺少了自律,無法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二是愛,因為愛是自律的原動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三是克服懶惰,它是阻礙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礙,懶惰的主要特徵便是恐懼感。


恐懼感正是那些“濫好人”最需要面對的問題。


01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痛苦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一位30歲的女財務分析師,想改變幾個月以來拖延工作的習慣,找到作者做治療。有一天,作者問她喜歡吃蛋糕嗎?她說喜歡。又問她更喜歡吃蛋糕還是奶油,她興奮地說當然是奶油啦。再問她平時怎麼吃蛋糕,她說通常是先吃完奶油才吃蛋糕。


就這樣從吃蛋糕作為切入點,重新談論她的工作。她說總喜歡先完成容易和喜歡的工作,餘下的六個小時她就儘量避免棘手的事情。作者建議她上班的第一個小時先解決麻煩的事情,這樣在餘下時間裡的工作就會變得相對輕鬆。財務分析師採納了他的建議,沒過多久就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習慣。


《少有人走的路》|擺脫“濫好人”,促進自我和他人走向心智成熟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設定好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先面對並解決痛苦,然後享受解決問題帶來的快樂。


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推出滿足培養孩子的自律。比如,吃蛋糕時不把奶油先吃光,或後吃奶油先吃蛋糕,最後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在集體活動時輪流參與遊戲,有孩子耐心等待讓同伴先玩,他到最後一個玩時沒人催促了,可以玩得更盡興。


而在承擔責任方面,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有些父母沒能給予孩子需要的關心和愛,當孩子的德行或學業有問題時,從不檢討自己。而是歸咎於教育體制,或者抱怨和指責孩子,這顯然是在逃避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父母需要承擔自己的責任,讓孩子承擔孩子的責任。


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說: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少有人走的路》|擺脫“濫好人”,促進自我和他人走向心智成熟


人人都有逃避責任的傾向,逃避現實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會本能地逃避責罰。比如,兄弟姐妹打架時,大人問起來,孩子會推卸自己的責任,避免大人的懲罰。父母需要對孩子保持敏感,花時間和精力瞭解孩子,哪怕承受痛苦,也要承擔起責任。


每個人都需要多年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同時,自律也是艱苦而複雜的工作,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作者在9歲時,喜歡騎車飛一樣衝下坡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有天他在轉彎處也不減速,結果他被拋出了幾英尺遠,身上多處摔傷,車輪也撞得變了形。既要儘可能過好當下的生活,也要通過努力讓快樂比痛苦多。也就是說,自律需要保持平衡。


因而,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取得平衡,才能使心智走向成熟。這個過程需要我們不斷自我調整。


02愛是自律的原動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愛嗎?作者治療的病人中曾經有一位年輕的男子,性格很拘謹且膽小怕事。男子說他的母親太愛他了,他上高三時母親還不肯讓他乘校車上學,而是天天開車送他去上學。母親擔心他在外面受傷,後來他苦苦哀求母親才同意了乘校車。


男子母親的行為是在阻礙他的進步,因而與愛無關。愛,要能夠幫助他人進步,讓自我更加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擺脫“濫好人”,促進自我和他人走向心智成熟


那麼,墜入情網是愛嗎?作者說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容易讓人忘記,我們和愛人的心靈其實並不完善,而是需要更多的彼此滋養。這也是很多人進入婚姻後在彼此的缺點暴露後,才發現現實生活和浪漫愛情之間的距離。


有位男士結婚兩年後患了嚴重的偏頭痛,他說自己的家庭生活很正常,和新婚時一樣,他愛妻子,妻子的表現也很讓他滿意。然而一年後,他終於承認妻子有很多問題,根本不是當初他認為的“完美無缺”的人。男士不肯面對現實,忙於尋找所謂的愛情神話,不考慮彼此滋養而是寄託在第三者身上,後來生活一團糟。


把伴侶當成獨立的個體,能夠面對對方的問題,尋找問題的癥結,才能使婚姻邁向成熟,彼此成長。


03 懶惰,是阻礙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礙


阻礙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礙就是懶惰。我們習慣選擇平坦的道路,避免必要的痛苦,這就是惰性在作怪。懶惰,是人生一種可怕而消極的力量。


《少有人走的路》|擺脫“濫好人”,促進自我和他人走向心智成熟


要解決懶惰的問題,需要承認懶惰的存在,認清懶惰的本質。有的人面對婚姻的困境,他們知道如果離婚不得不獨自生活;要改善婚姻,不得不和伴侶一起努力,用很長時間克服困難。恐懼感常常會讓他們半途而廢,寧可維持糟糕的現狀而不願通過努力改變現狀。


貝特西22歲,她聰明可愛卻常常不苟言笑,她患有嚴重的焦慮症。大學一年輟學,嫁給了鄰家的修車小夥。結婚兩年後開始莫名地焦慮,不敢獨自外出,只有和丈夫在一起才會不再恐懼和焦慮,嚴重到無法工作。她屬於一種“廣場恐懼”,經過治療發現,她在焦慮症出現前就產生了對自由的恐懼, 而她大學輟學更限制了心智的成熟。治療後貝特西開始回到心靈成長的道路,面對自己的恐懼感。


懶惰的一個主要特徵便是恐懼感。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越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懶惰,越自我反省,越能找到懶惰的痕跡。


總的來說,要心智成熟我們需要走出舒適區,勇敢面對我們害怕失去、被拒絕、被批評、被否定甚至被攻擊的恐懼。讓我想到在生活中的“濫好人”,包括我自己在內,為了避免衝突有時不去指出對方的問題,不去面對自己真正的問題,其實這些在阻礙了自己和他人的心智成熟。


只有意識到自己的恐懼感,勇敢面對恐懼,帶著愛去行動,才能促進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讓我們一起勇敢自己的恐懼感,克服懶惰,擺脫“濫好人”。

作者:劉栩旗, PET理念踐行者,兩個男孩的媽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CPET父母效能訓練導師。願和更多媽媽在“柴米油鹽”中活出真實的自己,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