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餘萬犛牛藏羊率先實現原產地可追溯

本報訊(記者 張永黎)“自我省去年啟動犛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工程以來,全省已有30.09萬頭(只)犛牛藏羊率先實現原產地可追溯。”日前,省農業農村廳質監處負責人熊進寧表示。

據瞭解,犛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工程涉及我省481萬頭犛牛、1220萬隻藏羊、240萬頭能繁母牛、701萬隻能繁母羊,主要包括追溯體系平臺建設、追溯點建設、信息採集、品牌打造等內容,總投資7000餘萬元。2019年,我省按照統一追溯模式、統一追溯標識、統一業務流程、統一編碼規則、統一信息採集的要求,在興海、祁連、剛察等10個縣、200個合作社(規模養殖場)和10個屠宰加工企業開展了犛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試點工程建設。

該工程覆蓋我省39個縣的961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和610個牛羊規模養殖場,每年以10個縣為單位,按照以點帶面、分步推廣的原則,對其合作社和規模養殖場商品犛牛、藏羊開展追溯。

今年,按照以點帶面,分步推廣的原則,在2019年試點建設的基礎上,擴大到6州牧區的共和、同德、海晏、格爾木、德令哈等20個純牧業縣(半農半牧業縣),380個合作社(規模養殖場)、111個鄉鎮農牧業技術服務部門、20個屠宰加工企業,對350萬頭(只)商品犛牛藏羊和種畜開展原產地追溯,率先建立健全犛牛藏羊追溯體系,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我省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有“世界犛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的美稱。犛牛、藏羊是當地的主要畜種,具有生態、綠色、有機的獨特品質優勢,是農牧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是牧區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我省年出欄犛牛144.6萬頭、藏羊706.9萬隻,年產犛牛肉13.2萬噸、藏羊肉12.3萬噸。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表示,建立犛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體系,補齊質量安全追溯的短板,不僅有助於倒逼生產、加工等環節提高產品品質,也有助於加快綠色有機“青字號”特色畜產品品牌打造,助推犛牛、藏羊特色產品進入中高端市場,真正實現優質優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