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提出心即理,那麼這個“心”指什麼?

兆果讀書


心即理,“即”這個詞有兩種詞義解釋,一種是“就是”的詞義,心就是道理,一種是“到達”,“達到”的詞義解釋,從心到達道理,從心出發,感悟出道理,理念和心得。

不知王陽明“心即理”是哪一種論斷,哪一種心得。

如果以“心就是道理”的論點,那王陽明不懂心,不懂心的人沒有心,無心之人感受不到心;心不是道理,心是感受,心從來不會思考,心是接受萬事萬物的感受器,是感受的能力,通過五觀眼耳鼻舌身,來到心,心會產生喜怒哀樂的情緒感受,而理,道理,產生於理性的大腦思維邏輯,“理”會壓抑和轉移情緒,使心變得麻木不仁,使心痛苦,心感到痛苦😖,理就越強,理越強,心就越痛苦,就需要更強的理智去壓制情緒情感的存在,心在此壓抑的過程中也就逐漸麻木不仁了,心也就死了,心死的人只能用“理”來談論心,說說“心即理”的道理,心麻木不仁了。

而王陽明如果明瞭自己的心,王陽明是有心之人,他就會從心出發,從心感悟萬事萬物,“即”就是“達到”的意思,從心出發,通過感悟,達到、到達理性的理論總結,從感性出發的理念是具有心的感受能量的,這樣的理論經過心的檢驗和體驗是真實而具有力量,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

不知王陽明的心即理,是“有心”之論,還是“無心”之理。


吳振偉美麗生活


王陽明的“心”就是“知”。

王陽明心學提出心即理,理,就是天理,良知。他認為良知天理就是人心之本質,只要心存良知天理,人們就能本能的去判斷事物的好壞,什麼事能做不能做。

只是內心的良知經常被私慾所矇蔽,所以需要靜心,明理,除去私慾,也就是格物致知。

王陽明在江西任職期間治匪患,抓到了土匪首領,想讓他脫衣遊行,土匪首領不肯。陽明先生便對理學產生了質疑,連窮兇極惡的土匪頭子都知道榮辱廉恥,他的天理良知難道是後天學習得來的嗎?

王陽明堅定的相信天理良知就是人的本心,一直都住在人們的心裡,只是有時被矇蔽了,人們不需要學習什麼大道理,只需要明心見性,用本性的心去探究萬物的現象便是格物致知。

(明心見性,是佛學的功底。)王陽明所倡導的知行合一也便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知和行是一體的,單純的知道而沒行動不能說是知,必須作出真正的行動才是真知。

一個人大家稱他為孝子,必然是他做到了盡孝的事情,而不是他僅僅知道要盡孝而沒去行動就稱他為孝子。

王陽明的理論很有魅力。如果能夠穿越我很想和老先生聊一聊。不知道是不是像圖片一樣長得這樣的辣眼睛。哈哈。


神經在發燒


王陽明心學提出心即理,那麼這個“心”指什麼?

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闡釋王陽明心學核心理念,領悟心學智慧精髓,修為內心開啟正能量。心學經典《傳習錄》。

王陽明心學之理論體系——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天理”就在每個人的心中,人們應該“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內心的修養和智識,去除自己的私慾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運行,即所謂的“致良知。”

心即理是起因,“知行合一”是過程實踐,“致良知”是根本目的。三者缺一不可。

  • 王陽明心學影響幾代人,多方面、多視角闡述了:為人處世、看書學習、工作生活、與朋友交往、自我認知、修煉內心,勵志、甚至於吃飯睡覺都包括在內,很值得我們認真仔細閱讀,學習。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