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魔法”—同時入圍“百年大學”和“年輕大學”的神奇高校

​6月24日,泰晤士高等教育發佈了2020年的年輕大學

排名結果。該排名覆蓋了來自66個國家和地區的414所大學,僅關注建校時間在50年或以下(包括自1970年至今建校)的大學。其中,中國內地共有6所大學上榜——


“時間的魔法”—同時入圍“百年大學”和“年輕大學”的神奇高校

圖片來自互聯網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天,《中國科學報》也發了一篇盤點中國內地72所“百年大學”的文章(但不知何故,該文僅見於科學網,未見於當日出版的《中國科學報》),仔細一看,我們就會發現——有一所已經上榜“建校時間在50年或以下”的世界“年輕大學”的中國內地高校,居然又同時上榜了中國內地“百年大學”!

“時間的魔法”—同時入圍“百年大學”和“年輕大學”的神奇高校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一所學校怎麼能夠既“建校時間在50年或以下”,同時又是“百年大學”?!難道這世上真有一種能夠消除這一邏輯悖論的“時間的魔法”

“時間的魔法”—同時入圍“百年大學”和“年輕大學”的神奇高校

圖片來自互聯網

我們先來看看這所大學的官方是如何描述本校校史的,該校主頁上的“學校簡介”第一段是這麼說的——


揚州大學坐落於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揚州,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江蘇高水平大學全國百強省屬高校建設計劃支持高校,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全國率先進行合併辦學的高校。學校前身1902年由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辦的通州師範學校通海農學堂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其農科和代辦的文史專修科西遷揚州,組建蘇北農學院和蘇北師範專科學校;其他4所院校也在同時期相繼在揚建立或遷來揚州辦學1992年

,學校由揚州師範學院、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揚州醫學院、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江蘇商業專科學校等6所高校合併組建而成


如果上述文字完全正確無誤的話,那麼,這個問題就比較好理解了——所謂“建校時間在50年或以下”的“年輕大學”,是指揚州大學為一所在1992年由6所高校合併組建而成的新大學,在此之前,世界上並沒有一所名叫“揚州大學”的大學,而只有後來構成其立校基礎的6所相關高校;而所謂的“百年大學”,則是指揚州大學將本校的歷史前身一直追溯到了創辦於1902年的兩所學校,故又有超過百年之久遠歷史。這兩者所指代的對象是完全不同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揚州大學”這個名詞的具體含義如何界定,如果在

不同的層面上和語境裡作出了不同的具體界定,那就很有可能會得出大不一樣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來,最終出現上面所說的這種邏輯上的悖論。

我們再來看看此次入圍“2020THE年輕大學排名”的6所中國內地高校,非常明顯,這6所高校的建校歷史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汕頭大學,這3所大學全都是從無到有地“新建”的,在此之前,完全就是“零基礎”;一類是武漢理工大學、揚州大學、南華大學,這3所大學的一大共同點,便是均由若干所已分別有數十年辦學歷史的高校合併組建而成,並且啟用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新校名

有意思的是,去年年底,武漢理工大學還專門組織召開了一次“校史溯源專家論證會”,提出

“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的創辦可以作為武漢理工大學發展的歷史起點”,如此一來,繼揚州大學以及傳說中的江南大學之後,又一所兼具中國“百年大學”與世界“年輕大學”兩大名號於一身的大學,很快就要破繭而出啦!

事實上,對於那些由幾所高校合併而成的新大學,其歷史起點應該定在什麼時候,確實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合併後的新高校比較明顯地是以參與合併的幾所高校中的某一所作為“主體”的,那麼,其歷史起源顯然應該以作為其“主體”部分的那所原有高校的校史追溯為準(哪怕它並不是合併諸校中歷史最長的那一個),比如北大、清華、復旦、上交、浙大、東南、武大、華科、西交、川大、中山、山大等經歷過合併的著名大學均屬此例。

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儘管參與合併的原同濟醫科大學比原華中理工大學歷史悠久得多,但由於後者才是華科的主體部分,因此,該校的歷史起點仍然是從華中工學院的創辦算起(以前是以1953年正式開學為準,現在已提前到1952年該校開始籌辦之時,這樣便與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的標誌性年份相吻合),而不會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最早的歷史前身——同濟德文醫學堂創辦的1907年為建校年份。類似華科的這種例子,還可以舉出好多個。

然而,如果一所大學是由幾所規模、實力基本相當(或者差距不是太大)的高校合併而成,其中並沒有一所比較明顯的、能夠對其它高校形成壓倒性優勢的“主體”高校,那麼,這所高校的歷史起點就不大好界定了。一般來說,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高校在合併後往往會起一個全新的名字,而且往往會以合併組建的那一刻作為這所大學的歷史開端,這樣做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時也會造成一個很大的弊端——將合併諸校此前的歷史全都一筆勾銷了!

因此,相對而言,更為合理的處理方式便是——以合併諸校中歷史最悠久者作為新大學的歷史起點(當然,該校的規模在新大學中所佔的比例也不能太低,須綜合考量),前面提到的武漢理工大學以前似乎就是這樣做的。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合併諸校中有兩所或者更多同年建校者,則也應該結合具體情況考慮是否將這一年作為合併後新高校的建校年。

在區分了上述兩種“年輕大學”的具體情況之後,我們再來重新審視一下揚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的“年輕大學”身份,便不難得出結論——從本質上說,“年輕”的僅僅只是一個“校名”而已,而並不是與之相應的、早已存在了數十年之久的各種“辦學實體”,只是由於歷史的種種因緣際會,才造成了這種“名”與“實”之間的嚴重錯位。對此,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那當然是——舍“名”而逐“實”

具體就揚州大學的歷史而言,誠然,這所大學是在1992年由6所高校合併而成,這個名字在歷史上也從未出現過,但另一方面,這6所高校在合併前均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也不應該被完全忽略掉。如果綜合考慮這兩方面的因素,將其置於歷史的長河中來考察,我們似乎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與其將1992年視為揚州大學的“建校年”,還不如將其作為“定名年”更為合理一些

(以後若又有變動,則另當別論)。

至於揚州大學的建校年份應該定在什麼時候,那就應該作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了。如前所述,揚州大學校方認為:“學校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辦的通州師範學校和通海農學堂。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其農科和代辦的文史專修科西遷揚州,組建蘇北農學院和蘇北師範專科學校……”另外,在該校主頁上的“歷史沿革”欄目中,對於相關內容還有更為詳細的敘述:


揚州師範學院,其前身為蘇北師範專科學校,建於1952年。1952年暑期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同時集中了蘇北行署文教處委託私立通州師範學校代辦的文史專修科,揚州中學代辦的數理專修科,蘇南丹陽藝術學校代辦的藝術專修科,以及蘇北師資訓練學校代辦的教育專修科的學生。1958年夏,中文、數學兩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揚州師範專科學校併入,蘇北師範專科學校改為“揚州師範學院”。


江蘇農學院,其前身為蘇北農學院,建於1952年,由原來的南通學院農科、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農教系和江南大學農藝系三部分組成。

張謇先生於1902年創立私立通州師範學校;1906年,通州師範內設農科;1910年,分設初高兩等農校;1912年改為甲、乙兩種農校;1916年,乙種農校停辦,專辦甲種農校;1919年,甲種農校升為農科大學;1928年,農科與醫科、紡科合併,定名為私立南通大學;1930年在民國政府重新註冊登記時更名為私立南通學院;1938年農科遷上海;1942年農科遷天長;1947年,農科遷回南通仍為私立南通學院;1952年,農科遷揚州,同蘇南文教學院農教系、江南大學農藝系合併組建為蘇北農學院,3校調整來的教師64人,學生200人,其中南通學院110人,蘇南文教學院38人,江南大學52人。南通學院副院長兼農科主任馮煥文教授為首任蘇北農學院院長。

蘇南文化教育學院原名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創建於1928年;江南大學由榮德生及其子榮一心於1946年創辦。

1971年南京農學院遷揚州,兩院合併定名為江蘇農學院。1979年南京農學院在原校址恢復建制,江蘇農學院仍在揚州校址辦學。

基於上述內容,我們可以大致梳理一下1902年創辦的通州師範學校與今日揚州大學的農學學科的歷史淵源——1906年,通州師範正式開辦農科;1910年,農科脫離通州師範,獨立建校;1919年,由中專升格為大學;1928年,成為南通大學(後改為南通學院)的一部分;1952年,南通學院農科與蘇南文教學院農教系、江南大學農藝系合併為蘇北農學院(其中南通學院農科學生比例過半);1971年又與南京農學院合併,並更名為江蘇農學院(1979年南農覆校);1992年,江蘇農學院與其他5所高校合併組建揚州大學。

據此,揚州大學的農學學科最早可追溯至1906年開辦的通州師範學校農科,但如果追溯到1902年顯然就錯了——那時候通州師範還沒有開辦農科呢!至於1902年的什麼“通海農學堂”,大家可以去查閱一篇題為

《通海墾牧農學堂析疑》的論文,裡面論證得非常清楚——張謇在1902年僅僅只是“計劃”在通海墾牧公司內創辦一所農學堂而已,但這個辦學計劃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實現過,一所根本就沒有存在過的學校,怎麼能成為其他任何學校的“前身”呢?!事實上,在中國近代史、教育史等相關研究領域裡,像這種“誤將藍圖當現實”的謬誤,實在是不勝枚舉,這大多是由於治學不夠認真、嚴謹所致。

至於“蘇北行署文教處委託私立通州師範學校代辦的文史專修科”,經筆者查閱相關資料,也就是1951-1952年間辦了1年而已。也就是說,通州師範與揚州大學的全部歷史淵源僅僅只是——在通州師範存在了4年的農科,經過數十年的歷史變遷,最終成為了揚州大學農科的主要來源;通州師範“代辦”了1年的文史專修科,後來成為揚州大學相關學科的最早起源。

就憑這一丁點歷史聯繫,就要把整個揚州大學的歷史都追溯到人家通州師範學校那裡去,這未免也太過勉強了吧!這讓由通州師範學校一脈相承地發展、沿革而來的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情何以堪!

綜上所述,揚州大學主頁上所謂“學校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辦的通州師範學校和通海農學堂”的說法,與客觀史實完全不符,而正確的說法應當是——揚州大學的農學學科最早可追溯至1906年通州師範學校開辦的農科,僅此而已。

另外,由於揚州大學是由6所高校合併組建而成,農學學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遠遠無法構成學校的主體,特別是其農科也不是全都來源於通州師範農科,而且通州師範的農科本身也是在輾轉分合了數十年之後才成為揚州大學的一部分的,因此,如果將揚州大學的建校年份定在1906年,顯然是不大合理的。嚴肅地說,如果

將一個極小的局部誇大為整體的做法成為通例的話,那麼,北京大學的校史也得從1898年上溯到1862年(京師同文館)、甚至是1407年(四夷館)了!

筆者注意到,在1992年合併組建揚州大學的6所高校中,揚州師範學院、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這3所高校均為1952年建校,另有2所高校稍早於此,考慮到1952年是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的標誌性年份,在組建揚州大學的6所高校中,就有一半(3所)本身就是院系調整的產物,此外還有1所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在建校初期也經歷了院系調整,因此,筆者認為,將1952年定為揚州大學的“建校年”,無疑是再合適不過了——前面所說的華中科技大學最後就是這樣處理的。

筆者還查閱到,2002年5月,揚州大學曾舉辦了“辦學歷史100週年在揚辦學50週年

合併辦學10週年”的系列慶祝活動,除了第一條不甚準確之外,既然1952年早已被揚州大學視為學校開始“在揚辦學”的標誌年份(雖然揚州醫學院的前身——蘇北衛生行政幹部學校早在1951年就已經從高郵遷到揚州來了),那麼,將其定為該校的校史起點,事實上也早就已經有了比較充分的思想認知基礎

基於上述理由,筆者認為,揚州大學的“建校年”應該定在1952年,而1992年該校的合併組建則更應被視為“定名年”,另外,該校農科的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6年,但就整個學校的歷史而言,顯然就不能這樣做了。

如此一來,同時戴在“揚州大學”頭上的“百年大學”與“年輕大學”這兩頂帽子,也該統統被摘下來了,當“時間的魔法”被成功破除,真實的歷史便會呈現出它本來的面目。

不管怎樣,對於同一所大學來說,於情於理,都絕對不應該既以“古老”自矜,又以“年輕”自命,兩頭的牛皮都吹盡,兩邊的便宜都佔盡,而只有徹底捨棄掉一些並不真實的虛名,踏踏實實地把學校辦好,才是永遠的王道。

最後,本文的標題主要源自揚州市民“四海夕陽”先生的創意,特此致謝!


“時間的魔法”—同時入圍“百年大學”和“年輕大學”的神奇高校

圖片來自互聯網

P.S.:近日,筆者將整理出一份最真實的中國“百年大學”名單,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