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有效需求分析?(一)

需求分析讓人頭禿,筆者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通俗易懂的闡釋,希望給大家以幫助。

如何進行有效需求分析?(一)

你有沒有因為需求分析四個字,而感到頭髮日漸稀少?你有多少個失眠的夜,是在思考領導說的“把系統優化一下”這句簡單的話?你又有多少次面對客戶無休止的需求變更,而想要拔刀相向的衝動?

這一切的背後,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朋友,你的福音到了,歡迎來到大型情感類專題:如何進行有效需求分析?

左腦喜歡邏輯,右腦喜歡故事;最好的陳述一定是起於故事,終於邏輯。

今天的內容,就讓我們從一則生活中的故事開始吧。

生活故事

有一天夜裡,資深需求工程師老餘剛忙完一個重要的項目,帶著放鬆的心情進入了夢鄉。

這時他年僅3歲的小孩夜裡醒來,吵著要吃餅乾。孩子的媽媽首先被吵醒,帶著情緒訓斥了小孩:“半夜三更吃什麼餅乾,好好睡覺!”

沒想到小孩不依不饒,繼續哭鬧著。不久老餘被吵醒了,他安靜地走到客廳,找了一小會兒,果然沒找到餅乾。

他隨手拿了兩塊吐司麵包走進臥室,臉上掠過一絲自信的微笑。“小子,沒有餅乾了,吃點麵包填肚子吧!”老餘邊說邊把吐司塞到小孩手中。

果然,小孩接過麵包後就不再哭鬧了,吃完一片就乖巧地躺下。不一會兒,老餘家又歸了平靜。

分析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

  • 小孩子提了一個需求,即要吃餅乾。
  • 而媽媽考慮的是,家裡沒有餅乾了,並且是半夜,想要實現這個需求的話,肯定還要起床下樓,並且找到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這個實現成本太高了,於是斷然拒絕。
  • 而爸爸則透過現象看本質,小孩子半夜要吃餅乾,這並不一定真的是想吃餅乾,極有可能是餓了。這樣的需求,可以通過其他更易實現的方式更好地解決。於是,隨手的兩塊吐司麵包,就讓這個家庭又重歸了平靜。

典型的三類人群

孩子=客戶

那你也許會問,為什麼小孩子不能夠直接說“我餓了”,而是一定要“吃餅乾”呢?

因為,這就是典型的客戶思維方式

我們先給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方案級的探討,客戶是感性的;而在問題級的探討,客戶是理性的。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客戶說,xxx功能我們想要,你給我們加一下吧。

這樣看似非常明確的需求,但往往很容易發生顛覆性的需求變更,到最後客戶自己明確說明的這個功能,自己又把它給親手砍掉。原因可能很簡單,也許就是三個字:不好用。

這種經歷,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呢?

這句話很關鍵:客戶是問題專家,而非解決方案專家,他提出的方案未必能夠完美解決他遇到的問題。

小孩子提出想吃餅乾,這是一個方案級需求,這極有可能是因為小孩子腦海中突然回憶起了餅乾的味道,並且小孩子才3歲,客戶的感性思維,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小孩子餓了,這是問題級需求,這才是需求的本質。

我們可以看到,以“吃餅乾”這樣的方案來解決“餓了”這樣的問題,顯然是不合適的。

我們再來說客戶的理性一面,當你跟客戶溝通這樣的話題:“在當前工作中,有哪些方面你會覺得有困難呢?”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客戶表達出來的內容,就像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並且還會加上各種事例來佐證他的觀點。如果可以,他可能更希望拿個U盤,把他遇到的這些困難直接傳到你腦子裡。

而這些內容,往往都是理性的,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當然,這也是我們需求分析的突破口,我們後面也會提及。

媽媽=程序員

典型的技術思維,關注的是“方案級需求”,即吃餅乾這個方案能否實現。

我們脫離這個故事,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究竟什麼是技術思維呢?

  • 關注點:實現方式、技術架構、技術價值、開發成本。
  • 定義:從功能和工程實現出發,在滿足產品需求的同時,尋找可複用技術架構和低開發成本。

爸爸=產品經理

典型的產品思維,關注的是“問題級需求”,即小孩子遇到的本質問題是餓了。

同樣,我們看一下在實際工作中,產品思維是怎樣的定義?

  • 關注點:用戶價值、使用場景、商業價值、業務閉環。
  • 定義:從用戶價值出發,在滿足商業戰略和業務目標的同時,尋找產品路徑滿足用戶需求。

需求打開的正確方式

通過開篇生活中的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要做好軟件需求工作,業務驅動需求思想是核心。而作為產品經理或者是需求分析師,我們不是簡單的“需求傳遞者”,我們是“問題解決者”的角色。

那麼,在與客戶進行溝通時,需求打開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呢?

澄清問題→瞭解背景→建議並確定解決方案

1. 澄清問題

  • 想要解決誰的,什麼問題?
  • 用戶現在遇到這個問題會採用什麼樣的解決方案?
  • 這個問題中有需要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的概念嗎?

2. 瞭解背景

  • 該需求誰使用?什麼時候使用?具體怎麼做?
  • 有需要澄清的業務術語嗎?它們的格式是什麼?
  • 不做誰生氣?多久生氣一次?多久用一次?

3. 建議並確定解決方案

  •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哪些可行的解決方案?
  • 這些方案的實現成本分別有多大?
  • 你覺得哪種最合適?
  • 該解決方案對用戶而言有什麼優缺點?
  • 有其他需要挖掘的需求嗎?

需求全景圖

寫到這裡,不由地想起之前面試的經歷。

面試官問我,一個產品研發完整流程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佔比是多少。

我當時做了這樣的回答:一個完整的產品研發流程中各部分的佔比,大概50%做需求,30%做開發,20%做測試。

然後,面試官緊接著問我,既然需求分析佔比這麼高,那說一下需求分析的方法論吧。

我突然發現自己對於這方面方法論的研究幾乎空白,只知道最終的產物,是利用Xmind列一個功能清單,但至於這個功能清單是如何得出來的,我當時的認知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當我看到《有效需求分析》這本書中,提出了“需求全景圖”的概念時,真猶如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般,不禁驚喜萬分。需求全景圖,包含了諸多內容,但自己感觸最深的還是“功能主線”這一項,畢竟我們每天都在與“功能”打交道。

回到我面試的那個問題,最終的功能清單是如何得出來的呢?

最好的思考角度,就是釐清系統中的所有功能是因何而存在的,這也正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需求分析的突破口。

功能主線的梳理,無外乎以下三個角度:

1. 業務支持

  • 固化優化業務流程,因此業務流程是核心;
  • 業務延伸到新的通道(諸如手機端),這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流程的重構,核心還是業務流程;
  • 將個人能力轉化為組織能力,這種能力存在於具體的業務場景中,因此“專家場景”是核心(後續的文章會詳細論述)。

2. 管理支持

  • 事前風險避免,通過增加管理流程;
  • 事中風險控制,通過“規則”和“審批”;
  • 事後總結優化,通過“數據分析”。
  • 前兩種通常會在業務支持分析中統一處理,第三種則應該獨立進行分析。

3. 維護支持

系統投入使用之後,還需要對其進行維護,最典型的包括初始化、配置、排錯等,而這些運營維護場景也都需要有相應的功能來支持。

當然,功能是我們的最終落腳點,但需求分析不單單是功能,這裡先把需求全景圖展現給大家吧:

如何進行有效需求分析?(一)

結語

需求不是一場簡單的頭腦風暴,也並非高深的諸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更不是領導交代的任務、運營提供的方案或是客戶要求添加的功能,需求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更是一門生活的藝術。

我們經常在電視中看到,古代的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幾乎每一個都是需求分析高手,沒事就在那犯嘀咕:“皇上今天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由此可見,需求分析不僅僅是軟件領域的方法論,更是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一起探索需求全景圖的奧秘吧!

注:我們探討的需求分析,是基於B端產品。當然,C端的小夥伴也是可以參考的。

#專欄作家#

曉莊同學;公眾號:曉莊同學產品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智慧校園領域的B端產品經理。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