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名單》: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存在狀態


《辛德勒名單》: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存在狀態

圖片來源獨立魚,侵刪


《辛德勒名單》的成功之處並不在於其歷史的真實性,而在於在二戰反猶屠殺的大背景下,斯皮爾伯格懂得以自己的語言把人性的複雜性深刻殘酷地表達出來,並讓大多數人產生共情。

1943年3月,克拉科夫小鎮積雪未化,灰白色的天空籠罩大地,整個城市一片狼藉。黑白灰的光影色調恰如其分的折射出瀰漫在猶太人心中的無助與絕望。

影片主要塑造了兩個人的形象。一個是在亂世中求財的納粹商人奧斯卡辛特勒;另一個是嗜殺瘋狂、愛財重權的納粹軍官阿蒙。

電影一開始,辛德勒就憑藉儀表堂堂、溫文爾雅的外在形象和出色的外交手段,僅在一場夜宴中就交好了大批德國高官和美麗女郎,並留下大量“珍貴的”影像。

從無名小卒到無人不識,他只用了一場夜宴。

《辛德勒名單》: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存在狀態


《辛德勒名單》: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存在狀態


隨後他找到一名出色的猶太會計依扎克史登,並通過他的引薦和猶太金主們進行了一場“不公平”的交易。

整個談判過程中,他強勢且自信。這種自信不是來自於金錢,也不是高貴的出身或者任何其他的什麼,而是來自於戰爭。

就這樣,猶太金主出錢,依扎克史登出力,辛德勒憑藉個人關係網拿下軍隊合約。在那場空前的浩劫中,辛德勒的工廠大賺了一筆。

剛開始,他並沒有預料到納粹軍隊的瘋狂與殘酷。在看到史登被送上“死亡列車”,獨臂技工被毫無理由的殺害,納粹軍隊血洗克拉科夫等一系列悲劇後,他的良知被一點點的喚醒。紅衣小女孩的死亡徹底點燃了他心中的良善,促使他從隔岸觀火到奮不顧身的解救猶太人。

影片成功的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符合人性的辛德勒。

而對於觀眾來說,辛德勒的動人之處不僅在於他散盡家財解救猶太人的正義與博愛,也在於他強大的個人魅力。這種魅力征服了絕大多數人,無論男人女人,無論敵人朋友,無論尊貴亦或卑微。

他能成功的因為表面功夫廣交“朋友”是因為他同時也做到了“知恩圖報”。因為深諳人性,所以能在戰亂時代如魚得水,混的風生水起,聲名顯赫。

即使身為納粹黨員,他依舊有獨立的個人思想,並按此行事。要知道,在那種小孩都能對猶太人恨之入骨的時代中,一個人能對個人信仰矢志不渝是種多麼難能可貴的精神。

他親近納粹高官,同時也毫不避諱的在大庭廣眾之下親吻“卑劣”的猶太姑娘。他同情弱者,同時也能一針見血的指出壞人行惡的根源。

他所做出的所有判斷都來自於個人的理性思考,也因此,他所做出的一切行為都懷著某種預謀。

他結交高官,僱傭猶太人是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戰難財;而散盡家財又是為了從納粹軍隊的手中挽救更多猶太人的命。

《辛德勒名單》: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存在狀態


與辛德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納粹少尉阿蒙葛斯。斯皮爾伯格鏡頭下的每一個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個體,他總是懂得用一絲溫情去完善一個罪無可恕的惡人的完整人格。追溯根源,阿蒙的一切罪惡並非無跡可尋。

阿蒙是時代的產物,他罪惡的根源來自於納粹的種族策略。在這種思想的洗禮之下,種族優劣論深深的烙印在他心中,並逐漸生根發芽,發展壯大。

同時,戰爭進一步放大了他的嗜殺與瘋狂。他會隨心所欲、毫無理由的去獵殺那些不“聽話”的猶太人。事實上他並非是毫無人性,只是猶太人在他眼裡,是蛇蟲、是鼠輩、是敗類、是貨物,唯獨不是人。對國家賦予的教育,他深信不疑。

戰爭往往能激發出人性的陰暗面。投過影像,阿蒙身上所攜帶的平庸者的罪惡被赤裸裸的披露出來。然而他亦是一個時代的受害者,他在體制的禁錮中自我壓迫。

起初,他的權利建立在殺戮之上,他認為掌控別人的生死就是權利。他的權威不許可任何人的冒犯,比如監工因為向他提意見而被射殺,女傭海倫因為反問了他一句而被毒打。

隨著與辛德勒的接觸,他開始對辛德勒有一種無意識的模仿。這種模仿的根源來自於他渴望真正的權利,而辛德勒所表現出的絕佳控制力所代表的正是他所追求的權利。

他無意識的模仿辛德勒向海倫致謝。當辛德勒告訴他權利的含義後,他模仿帝王的風範去寬恕保養馬鞍不得當的男孩以及偷懶的女人。但是當面對鏡子,重新審視自我時,他原本深植心中的教育被重新喚醒。在糾結與掙扎之中,他槍殺了李謝克。他就是他,一個無法再逆轉命運的人。

《辛德勒名單》: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存在狀態


儘管如此,他對辛德勒依舊有一種情不自禁的崇拜,他羨慕辛德勒收放自如且隨心所欲的行事風格。

當辛德勒提出要買猶太人的命時,阿蒙問:“你認為你是摩西嗎?”隨後又懊惱的接了一句:“我會和你配合,只是矇在鼓裡讓我很火大。”

在他眼中,辛德勒確實是摩西,猶太人的領袖,而這種領袖氣質也恰如其分的俘獲了阿蒙。

對心愛的女人,他愛而不得。即使在陰暗的地下室他也無法說服自己掙脫傳統觀念。內心的偏執與扭曲在面對海倫時被進一步放大。寂寞如他,又如何能觸碰到她的寂寞?

《辛德勒名單》: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存在狀態


他草菅人命卻並非不辨是非,他知道用愛人來做賭注的行為是錯的,也因此他拒絕用海倫做賭注。但是為了讓她活下去,他最終把她賣給了辛德勒。

金錢、名酒、美女,他取之不盡。身體虛弱、精神空虛、愛而不得,人生中重要的東西他一樣沒有。當遊戲結束時,他也走向了死亡的終點,結束了自己荒誕又矛盾的一生。

斯皮爾伯格通過阿蒙葛斯這個個體給我們展示了納粹主義意識形態不僅剝削了猶太人,也對自己體制內的人們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精神壓迫。

影片最後,辛德勒墓前有無數的人祭拜,而阿蒙葛斯卻狼狽的走上了絞刑架。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聯繫被兩人的結局深刻展示。

有些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依然活著。

阿蒙是有限遊戲中的犧牲者,雖然情有可原,但始終是罪無可恕。而辛德勒卻因為至善的救贖,成了無限遊戲中被人永遠銘記的英雄。

《辛德勒名單》: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存在狀態


《辛德勒名單》: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存在狀態


《辛德勒名單》:死亡與肉體命運的兩種存在狀態

#辛德勒的名單# #電影#

#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