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三步:讓你從空有上進心到擁有行動力

學會這三步:讓你從空有上進心到擁有行動力



分享一點關於行動力方面的乾貨。

1

先說一個觀點:

空有上進心≠拖延症,拖延是一種心理習慣,根本無所謂有沒有上進心,誰都可能會有這樣的心理狀態。

而空有上進心,卻沒有相應行動,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該往哪動。

你想不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即使解決了拖延的問題,也解決不了“上進心”和“行動力”之間的問題;

相反的是,我生活裡認識的很多牛人,其實多多少少都有點拖延,他們只是在關鍵的問題上不拖延而已。

後臺有人留言問我:

“學長,你工作那麼忙,還能堅持寫公眾號,是用了什麼時間管理APP?”“學長,我想改變自己總是做不了行動的問題,很多人給我推薦了番茄工作法,你覺得怎麼樣?”


我的回答都是:我沒用任何APP,我也不覺得這些“XX工作法”“XX軟件”多有用。

那些方法和軟件看起來很美,但實際上效用有限,因為我清楚的知道:

不管有多少人推薦認同,有多少人做了嘗試,最後的結果都會變成用“堅持使用XXX法則/APP”來代替“堅持”本身。

就像是許多企業裡的“績效考核”一樣,本來是想用績效考核激勵大家工作,結果很多企業裡“績效考核做的怎麼樣”,反而成了衡量“績效”的標準。

一些大公司就是死在這上面了,績效考核非常完善,一直到公司倒下,每個部門、每個人的績效仍然完成的很好,但已經沒有意義了。

許多人也是這樣,比如我有在朋友圈堅持“扇貝打卡”的同學,堅持了好多天,確實記了很多單詞,但根本不知道自己記來幹嘛,過一陣工作忙起來沒空再去想這事兒,很快就又忘了。

因為我的許多經驗都來自於對自己人生經歷的總結,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亦然,所以,我將從我這些年的經歷和反思中,給大家整理出“三步”走的方法來。

2

第一步,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你得先弄明白“上進心”是什麼。

自小我大概就是一個上進心很強的人,但卻時不時會陷入到頹唐、消沉的低谷中去,大學裡更是徹底選擇逃避和頹廢,渾渾噩噩地過了好幾年。

這些年回頭去反思,才想明白,只要是個正常人,大概都會有“上進心”,因為大家都想解決更多問題、過上更好生活、成為更理想的那個人。

但日常生活裡,你做的絕大多數事都是和這無關的,你根本不知道你做的哪件事,能讓你離你的“上進心”更近,而日復一日毫無變化的生活,會不斷消磨鬥志,直到再也不想行動。

“上進心”只是一個籠統的想法,要想落實到行動上,你得重新定義一個更具體的目標。

而在這方面,我最獨特的經驗是:

不要定長目標,要定大目標。

比如前面說過的背單詞,你給自己定一個“堅持一年背8000單詞”的目標,遠遠不如定一個“考外交部/出國/當新東方老師所以要背單詞”這樣的目標有效。

我們想想,不管是自己還是身邊人,能記起的行動力最強、毅力最強的時候,其實往往就是高考、考研和追男神/女神的時候。

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目標實現後,給自己人生所帶來的改變幾乎是顛覆性的。

要想目標能真正起到激勵效果,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找人生裡可能存在的,能改變自己命運的巨大機會,並將機會達成的結果定義為“上進”的目標。

3

這樣的機會怎樣找?我只簡單提幾個很明顯的:

一是制度優勢機會。

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高考、考研,這都是社會教育制度提供的能改變教育層次、知識結構和人脈資源的巨大機會,稱之為現今制度下的“紅利”不為過。

與此類似的還有國考、司考之類的,所以我經常建議一些很有想法但基礎一般的人去參加國考,考不上也無所謂,但考上了就是命運的轉折。

二是行業優勢機會。

這個社會的各行各業,興衰榮辱就在那麼幾十年間,只要抓住了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從裡面尋到一星半點機會,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最終都不會差,比如前些年的房地產,這些年的影視文化、互聯網。

我一個同學,當年大學裡比我還頹廢,連課都懶得去上,掛了好多科。畢業後卻抓住機會,參與了一個互聯網金融創業項目,

現在根本不需要任何激勵就瘋了一樣地工作,更別說什麼番茄工作法之類的東西了,因為這個項目一旦上市,他將有機會成為同學裡第一個身家過千萬的人。

三是專業優勢機會。

我的好友,缺月梧桐大神曾經給我講過一個“畫家當操盤手”的故事。

他認識的一個小畫家畢業於XX美院,但卻一直對金融有興趣,而且一直堅持自學金融,最後真的通過長期混跡金融圈,找到一個機會成功轉行當了操盤手(具體過程很曲折)。

所謂的專業優勢,就是不管你現在做什麼,過去的基礎是什麼樣的,你只要發現了自己身上的專業所長,就盯著這個專業裡的機會去找,

一個能充分發揮你專業優勢的機會,也一定是一個能讓你主動採取各種行動的機會(看看那些通過各種唱歌選秀改變命運的人……或者周某某、王某某等通過寫作改變命運的人……)。

4

第二步,我們再來說說行動。

在我看來,當你建立了目標之後,所謂的行動就是在你和目標之間建立“清晰路徑”的一連串事件。

除此外你做的其他事,比如日常生活裡的各種吃喝拉撒,都只是滿足你基本需求的東西了,只要“路徑”上的事情不耽擱,其他方面拖不拖延純粹看個人習慣。

而這樣的行動又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直接服務於目標的短期行動。

比如大學畢業時,我們定的目標是去一家知名外企,那麼直接的行動就包括:

廣泛收集各類外企基本信息(什麼行業,在中國的分佈,薪酬待遇等等)、瞭解各類外企招聘基本流程和要求(歷年筆試內容、群面都有什麼特點)、精心製作簡歷、參加筆試面試等等。

又比如一個專長唱歌的人找到了參加“中國新歌聲”的機會,短期的行動就包括錄製小樣、報名參賽,通過後要去選歌、編曲、找一些人多的場合練現場體驗等等。

基本上,只要你找到了足以激發你鬥志的機會,重新定義了目標,就不難去找出類似這樣的行動。

唯一的問題只是,有些行動有效,有些行動沒那麼有效。

並不是採取了相應的行動就一定能達成機會,否則成功的終點處早已人滿為患了。

5

所以,我想強調的另一個獨特經驗就是:只要你真的去行動了,即使最終的大目標沒有實現,這也會成為你未下一次機會做準備的“長期行動”。

這也是我想說的另一類行動,即間接影響目標的長期行動。

仍以我們前面說過的找工作為例,等你做了以上直接準備後可能會發現,你這些行動根本就沒有用。

因為很多知名外企要求績點(而你過去四年根本沒有學習),還有一些外企要求學生幹部(而你壓根沒參加過學生社團),至於面試現場的語言表達、體現出的形象氣質,更不是一朝一夕能達成的。

長期的行動對你現在定義的目標或者未來能找到的機會,看起來沒有任何直接效果,

比如你現在練健身、在知乎上堅持寫答案、每天努力看書,但當你有一天真正面臨重大機會的時候,卻可能提供極大的助力。

比如我曾多次分享過的,當年我畢業去央企面試的時候,不管是學習成績、大學裡獲的榮譽、參加過的學生社團,都沒有明顯優勢,只能幫我勉強過了簡歷關而已。

最終讓我脫穎而出的,只有兩個:

一是看的書和寫的文章,這是我大學頹廢生活裡唯一堅持做的事情;

二是現場面試答題,這是我大一參加辯論留下的後遺症,後來也偶爾會看各類辯論賽或電視臺的主持大賽,到畢業前夕臨時撿起來,因為有這麼多年的積累,所以事半功倍。

然而,這種長期行動又是最消磨人鬥志的,比如我們都知道讀書這件事對自己以後肯定有好處,但又有幾個人能堅持下來呢?

所以,這也是我想說的最後一步的意義所在。

6

第三步,建立補償機制。

人類動物性的一面,會讓我們更傾向於去做一些即時性的事情,比如餓了就去吃飯,困了就去睡覺,想姑娘了就XXX一發……

做這種事情的時候,我們根本不需要激勵,也不需要定目標、定計劃,說幹就幹,幹得還很起勁。

而“上進心”所期待實現的目標以及需要採取的行動,難就難在結果不是即時可見的,甚至有很大幾率是實現不了的。

所以,從理論上講,這是很反“生物性”的事情。

但人和動物之所以不同,就在於我們不僅會去實現眼前的滿足,還會去思考未來的事情,甚至為了未來更大的滿足而犧牲眼前的滿足。

為了實現更大的目標,我們需要不斷地和自己的“生物性”做鬥爭。

生物性告訴我們“別費勁了,去玩遊戲吧”“好累啊,明天睡個懶覺吧”“朋友聚會真happy,不想參加都不行”……

但上進心又不斷提醒我們“不能玩遊戲,你還想出任CEO呢”“想要迎娶白富美,就別TM睡了,趕緊起來學習”“朋友聚會浪費時間,不如用來跑跑步健健身”……

如果我們不採取合理科學的方法來協調,光是這兩者的鬥爭就足以消磨我們為數不多的鬥志和毅力了。

7

在這方面,我獨特的經驗就是:建立補償機制

因為未來更大的目標需要犧牲當前巨大的利益,就需要在這中間進行自我補償,欺騙自己的“生物性”。

通俗來講,大概就是扇一個耳光,給一顆糖吃。

其實就是進三步的同時,允許自己退一步。

比如我一個同學當年考研,每週總會固定一天找我們去打一場酣暢淋漓的球,另一個同學更直接,瘋狂複習幾天後就會帶著女友去外面更瘋狂一次……

藉助補償機制,可以讓你的長期行動變得不那麼痛苦。

8

總結下,從“定義目標”到“採取行動”再到“補償機制”,是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也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全部思考。

再次提醒下:這個邏輯鏈條裡,最難的是“定義目標”,而最容易實現的是“補償機制”。

很多教你提高行動力的軟件和方法,其實都是在教你一些建立補償機制,比如讓大家監督自己學習,每成功一件事情就要獎勵自己如何如何。

有用嗎?當然有用,因為簡單又直接。

但如果以為這樣就能實現目標,無異於本末倒置。

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精力花了不少,發現自己只是原地踏步,而自己期望的更好的人生離自己卻越來越遠,那種失望和麻木才是終結“上進心”最可怕的武器。

所以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牛逼的人物,根本不用假借外物。

他的內心裡,擁有最終極的激勵武器。

這個武器叫做“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