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雪豹,“神出鬼沒”的雪山之王。由於缺乏人力、資金、技術等因素,雪豹數量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在有限的條件下,科學家是怎麼研究雪豹的?

我們找到了一些學術期刊來看,得到的結果是這樣的: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看到這些專業名詞,作為外行人,感覺有點一頭霧水,畢竟雪豹調查涉及到生物學、遺傳學、統計學、空間生態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技術,不是一夕之間可以說清的。

紅外自動拍攝相機調查法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調查方法之一,紅外相機已經成為了野生動物調查保護的利器,我們總能從一些新聞上聽說哪裡哪裡又拍到雪豹啦,這些都是紅外相機的功勞。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圖源©商雪/WWF-China

但紅外相機的佈設也是一門大學問,設備再好,拿在手上不會用也是白瞎。

紅外相機的工作原理,簡單地說是由傳感器探測周圍熱量的變化,產生脈衝信號後觸發相機拍攝,所以不能選在有太陽光直射的位置,以及會吸收熱量的懸崖表面和大的岩石上,這樣可以防止熱量干擾誤觸發相機。

根據雪豹的活動習性,照相機需要放置在經常被雪豹標記領地的石頭附近、山脊邊緣以及山谷底部等地。同時相機距離地面需要有30-50cm的高度,離雪豹的活動路線也要有2-3米遠的距離,這樣才能拍到雪豹的全身。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圖源《以紅外相機拍攝為重點的雪豹種群調查手冊》

像圖中紅圈標註的石頭堆裡就是放置紅外相機極佳的選擇,可以很好地把相機隱藏起來。

但雪豹分佈地非常廣泛,相對來說紅外相機設備就顯得缺乏,所以科學家們會選擇網格化的佈設方式,綜合雪豹經常出沒的範圍,在大小為5km*5km或10km*10km的區域裡放置紅外相機,實際上還是有很多地區沒有相機的覆蓋。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罕見的家庭合影 圖源見水印

為了吸引雪豹到相機附近,科研人員們可以說是“費盡心機”,例如在石頭上噴Calvin Klein Obsession或Lady Stetson香水,雪豹會被這些散發有異常氣味的石頭吸引……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類似這種“作弊”的方式,持續不了幾天雪豹就會失去興趣,並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最終也被放棄了。

佈設完相機之後,還要定期對相機進行檢查,因為需要給相機更換電池和儲存卡、清理積雪,保證相機的正常工作,並且相機還有可能遭到動物破壞或是被盜獵者偷走的風險。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圖源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紅外相機被回收後,研究人員們可以看到雪豹及其他各種野生動物的照片,海量的圖像數據會被用於識別雪豹個體、研究雪豹活動行為信息和繁殖信息、瞭解其他因種群數量少而少見的物種等。

這項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來對照片進行歸檔整理,隨著GI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可以簡化這一過程,並且生成各種圖表供科研人員分析研究。但對於雪豹的個體識別目前還只能人工根據雪豹斑紋來進行判斷。

除了紅外相機調查法外,痕跡分析法也是野外調查比較常用的方法。國際雪豹基金會設計過一套雪豹調查信息系統(SLIMS),《新疆雪豹》的作者馬鳴及其團隊在雪豹調查過程中有用到這樣一套方法。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雪豹足跡和皰痕 圖源荒野新疆

通常需要測量並拍攝雪豹的足跡、刨坑來判斷雪豹的年齡和個體差異,一些標記領地的行為如尿跡、氣味標記、岩石或樹幹上爪子刮擦的痕跡也能反映出雪豹的種群密度和生存狀態。

和科學家一起,追尋雪豹蹤跡

雪豹的糞便

另外比較重要的是雪豹糞便研究,可以瞭解到更多雪豹的“身份信息”,科學家們需要在野外根據顏色、形狀收集疑似雪豹的糞便樣品,帶回實驗室通過DNA檢測來確定雪豹個體性別、研究遺傳多樣性、識別親緣關係等。

科學家們對雪豹的研究方法還有很多,並且也在不斷尋求技術上的支持,我們也期待出現更多的研究結果幫助一線工作者們更好地制定雪豹保護政策,也讓雪豹被更多大眾關注和了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減少可能對雪豹造成的傷害。

參考資料:

Jackson, Rodney M., Jerry D. Roe, Rinchen Wangchukand Don O. Hunter: 2005. Surveying Snow Leopard Populations with Emphasis onCamera Trapping: A Handbook. The Snow Leopard Conservancy, Sonoma, California(73 pages) 中文版

新疆雪豹調查中的痕跡分析;馬鳴,Bariushaa Munkhtsog,徐峰等;動物學雜誌2005

基於糞便DNA的青藏高原雪豹種群調查和遺傳多樣性分析;周芸芸,馮金朝,朵海瑞;獸類學報2014

紅外相機技術在物種監測中的應用及數據挖掘;劉雪華,武鵬峰,何祥博等;生物多樣性2018

“在哪裡”和“有多少”? 中國雪豹調查與空缺;劉沿江,李雪陽,梁旭昶,劉炎林等;生物多樣性2019

https://www.sohu.com/a/323553086_100284254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