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率下行:客戶銀行理財資金投向出現調整

收益率下行:客戶銀行理財資金投向出現調整

“近期,寶寶類貨幣基金收益率下行明顯,不少客戶開始關注和購買基金類產品。實際上,如果風險承受能力允許的話,初次嘗試可以適當配置一些債券類基金。今年以來,我們銀行債券類基金銷售情況很不錯。”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電話採訪時如是表示。

實際上,今年以來,“跌跌不休”的何止寶寶類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一直處於下行通道。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4月13日至19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為1441只,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85%,環比下降2個基點,創今年以來新低。

近日,記者採訪多家銀行機構,並結合各行手機銀行APP上的理財產品推送,瞭解了資金面相對充裕背景下銀行的主打產品有哪些。收益率下行期,銀行客戶對自己的理財資金配置做了哪些調整?哪些產品更加受到客戶青睞?

收益率處於下行通道

最近,大多數貨幣基金類產品收益率已“破2”。數據顯示,截至4月22日,在支付寶的29種貨幣基金產品中,已有22種產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低於2%;與之類似,微信零錢通中的18種貨幣基金產品,也有11種產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低於2%。

記者在電話採訪中瞭解到,不少銀行理財經理的開場白變成了“現在寶寶類貨幣基金收益率很低⋯⋯”,甚至有個別銀行在APP理財首頁打出“寶寶類收益破2%,銀行理財收益全面3%+”的宣傳語,大有“搶客戶”的勢頭。然而,事實上,銀行理財收益率也同樣處於下行通道。

“看了好幾家銀行上架的理財產品,收益大都在3.9%至4.1%之間徘徊,真後悔年前沒有買個長期的產品提前鎖定收益率。”北京市民翟女士對比了多家銀行近期發售的理財產品後,對預期收益率都不是很滿意。

通過對比幾家股份制銀行發售的固收類理財產品,記者發現,目前預期收益率能超過4%的理財產品或是面向高淨值人群,起購金額在40萬元至100萬元不等,理財期限一般都在150天以上;或是代發工資等專屬客群才可購買。面向大眾的理財產品年化預期收益率則大多在3.88%至3.98%的水平。

簡普科技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目前城商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08%,農商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88%,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87%,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83%,國有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63%。

從不同期限來看,目前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65%,3至6個月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95%,6至12個月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98%,12個月以上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48%。

不同偏好不同選擇

那麼,在資金面充裕、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經理會給客戶推薦哪些理財產品呢?“其實還是要根據客戶不同的風險偏好做相應的推薦,對於風險承受能力強的客戶,我會推薦購買基金;對於風險厭惡的客戶特別是老年客戶群體,如果資金量較多,且在一定時期內不做其他使用,我可能就會推薦更加穩健一些的理財產品。”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小任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據記者瞭解,目前,客戶對理財資金的調整主要分為兩個去向,一是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二是基金類產品。目前,大額存單3年期產品利率均值為4.1%至4.2%,高於銀行理財產品;一年期的結構性存款利率達4%左右。

小任表示,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會對市場作出不同的反應:風險承受能力不高的客戶,傾向於鎖定目前收益比較穩定且收益率還“說得過去”的產品,比如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國債等;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客戶,則會購買一些收益率較高同時風險也相應提高的基金類產品。

專家表示,當投資者避險情緒上升時,安全性更高的資產會更加受到青睞,受疫情影響,大額存單正不斷受到關注。不少投資者尤其是穩健型投資者已開始將目光重新聚焦更具安全性的“存款產品”。其中,大額存單以相對較高的利率水平獲得更多關注。在多家商業銀行推出的個人大額存單產品中,利率最高可上浮至中國人民銀行基準利率的50%,明顯高於同期限的定期存款產品。

不過,大額存單購買起點較高。根據監管規定,面向個人的大額存單起點金額為20萬元,面向企業的大額存單起點金額為1000萬元,購買當日起計息,付息方式有兩種,一是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二是定期付息、到期還本。

理財子公司產品“入駐”他行APP

在中信銀行(5.120, 0.00, 0.00%)的手機APP裡,記者發現,由中信銀行代銷的興銀理財產品“悄然”開售。“這是我行近期代銷的唯一一款他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中信銀行客服人員這樣向《金融時報》記者介紹道。此前,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大多由母行渠道銷售,而這一狀況正在發生變化。

據悉,中信銀行首款代銷理財子公司產品“興銀理財半年期穩利恆盈F款”已於日前募集完畢。該產品1元起購,業績比較基準為3.6%至4.1%,首次風險評估可線上自助辦理。中信銀行提示稱,該產品管理人為興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中信銀行為代銷機構,代銷機構不承擔產品的投資、兌付和風險管理責任。

此外,4月22日,百信銀行與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在戰略合作協議簽署的同時,百信銀行也成為了光大理財首家外部銷售渠道,並依託現金管理產品“陽光碧樂活1號”實現了業務落地。

理財子公司把產品放進其他銀行的APP裡意味著什麼?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銷售渠道的進一步拓寬,且中小銀行或成為理財子公司產品代銷的“主戰場”。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此分析認為,對於絕大多數中小銀行而言,相較於設立理財子公司,代銷他行理財產品可能是一個更為務實的選擇。“未來,在資管領域中,更多中小銀行或會定位為代銷理財產品的超市,並在服務上下功夫,比如手續費上體現優勢,這些都可以進一步探討。”董希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