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常風水

今天跨界一下,轉發一個搞園林設計的兄弟近期寫的一篇文章。後面應該還會有風水擺件的相關文章。等他寫好了,我再來幫他發。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沒興趣的直接略過吧。我自己準備跟他學學風水擺件,雖然我真的是純技術出身,但看到很多金融從業的朋友家裡擺了些東西。按照經濟學裡講的“非飽和性”,信不信,擺點在家,應該也沒啥大毛病吧。我猜的。

作者:江工 (朋友要求化名)

藏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葬書》

淺談日常風水

“風水”最早出現在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裡。書中說“藏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從書的名字上來看就非常明瞭,最早是給故去的人所用。書中第一句話也是“葬者乘生氣也。”對故去的人給予掩埋、哀悼本質上是人類的共情發展下來的一種表現方式。追溯到遠古時代,人類與其他兇猛野獸共同生存,當人類有死亡時,其他人類不願意死去的同伴的屍骨被野獸啃食,於是掩埋了同伴的屍體。久而久之,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對於故去的同伴、家人的情感,逐步發展出了文化、形成了認知。風水最初的作用其實就是為已經故去的人選址。


插入一個個人的看法,“藏者乘生氣也。”其中有一個字,“氣”。其實有一個字現在已基本不用,但是我更加傾向於用“炁”這個字的含義來解釋。


“炁”是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於“氣”,“炁”是道教專用哲學概念。


炁,qì讀音同“氣”,指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機能。先秦和西漢時期,有不少論述炁的著作如《老子》、《列子》、《莊子》、《管子》、《鶡冠子》、《荀子》、《淮南子》、《黃帝內經》等 ,大多是道家著作或與道家有關的著作。先秦及西漢時期大發展的這個概念,我認為最初應該很早就出現,並影響到了方方面面,比如圍棋中“氣”的概念,我認為其實“炁”更能說的通一些。


相比最早的隨意掩埋故去的人,發展到為故去的人選址必然有一些要求:比如可以再次到此地祭奠、地形地貌不會有大改變此類的需求。這也很好解釋了一些背山面水的實際選址,有山,就有一定的辨識度,不會認錯;有水,基本上水道的水位在一定範圍內波動,不會過高或者過低,選址不會太容易被水沖刷乃至沖走。其實我覺得都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早期的堪輿,也確確實實是經驗總結而來的,有理可循。


後續的發展到城市之中,古代城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總體來說面積不大,民用建築密集(古代民用建築基本也就一層建築,兩層及以上建築非常少),我們處於北半球,日照在赤道附近最佳,所以傳統都是以南為尊,但是在有限的平面空間內容納下那麼多的人口,其實是沒有辦法講究風水的,開門方向五花八門,還有一部分人住在外城,那就更沒辦法講究風水了。建築風水的出現其實是非常遲的一個事情,也是經濟發展後城市擴張而產生的。而且建築風水出現、發展是基於當時的一兩層的房子。對於建築的總體總結,比如基礎要穩、選址避免大風、大水等等因素,任何文化的出現離不開其中的精神內核。建築風水出現後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多流派的理論。後來隨著上世紀70年代“破四舊”,也基本消失殆盡,或者說在較為隱蔽的地方發展。後來改革開放,國內有一大批人到深圳南邊進修,很多工程人員學會了這些風水皮毛,當他們回到內地,也應用到實際中去,這是風水在國內的新一輪復甦發展。


其實總結下來,建築風水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武則天堪輿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傳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不要迷信風水,人心才是最大的風水


(上部完。下部講講風水物件、風水如何影響人?)


原作者的話:

本文所有內容由本人撰寫,投稿給發佈人發佈。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來源於公開信息,但本人不對這些信息的正確性做任何保證。本文具有強烈的主觀推測及看法,接受各種批判及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