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怎樣“誕生”的


上海是怎樣“誕生”的

早期上海外灘風景


上海坐落在長江口的南岸,是一座美麗的國際大都市,10000年的光陰使這續土地逐漸由汪洋大海變成一片沙灘,最後變成陸地,從而誕生了上海這座城市。那麼,它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呢?

約在1.8億年前,上海就是古老的大陸架——揚子臺地的一部分。到了6000萬年前,上海和我國東部其他地區樣都經受了強烈的地殼運動,地下熾熱的岩漿沿著地殼的破裂處湧出地面從而形成了今天的祭山、天馬山等九峰。以後,上海地區地殼的趨勢是逐漸沉降,於是長江帶來的泥沙就淤積成這塊多層重疊的古三角洲。距今10000年前的大理冰期結束後,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古三角洲的大部分又淪為淺海。其後,海面的.上升速度和地體下降漸漸減緩,而泥沙的淤積速度大大加快,於是開始了新三角洲的發育。

上海是怎樣“誕生”的


1969年冬天,上海農民在馬橋境內開挖俞塘河,發現了大片堆積得很厚的貝殼沙層,平均有40釐米,最厚處達1.5米,由西向東貝殼沙層漸薄。沿著海岸線有幾道平行的沙與貝殼混合構成的堤岸。在有些地段,這些堤岸已被埋入地下。還有高出地面一兩米的,民間俗稱“岡身”。岡身在松江故道的北並列有5條,最西邊的一條為太倉、外崗、方泰一線,樓塘、嘉定、馬陸、南翔一線是最東邊的一條, 東西相距6到8千米:岡身在松江故道的南面分別有沙岡、竹岡和紫岡,馬橋、鄔橋、漕涇一線是最西邊的一條,諸翟、新市、柘林一線在最東邊,東西相距1到2千米。

岡身上的馬橋遺址年代約為距今4 000年左右,岡身以西則分佈著許多距今6000至4000年間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而岡身以東從未發現過東晉以前的文物,這說明岡身在五六千年前已經形成,而且一.直維持到公元3世紀也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這意味著在這一個歷史時期內長江流域的生態非常良好,植被茂盛,水量豐富,江水含沙量小,所以水下三角洲尚未堆積,河口三角洲也沒有發育。

上海是怎樣“誕生”的


從公元4世紀東晉南渡以後,長江流域逐步被開發,森林遭到破壞,水土大量流失,長江口泥沙沉積速度也加快了,長江南岸沙嘴也就不斷地向東推進,東晉時修築的滬瀆壘已在岡身以東約10千米的地方了。

唐代的時候在北起寶山的盛橋、月浦、江灣,中經川沙的北蔡,南至南匯的周浦、下沙、航頭一線,形成了一條與岡身平行的沙帶,在北蔡西南、沙帶內側的嚴橋發現了唐代遺址,這說明到公元10紀的唐代,今天上海市區的大部分都已成為陸地了。

宋代海岸繼續向東推進,北宋時從只淞江口到海鹽一線修築了長達75 幹米的捍海塘。到南宋,這條海塘歷經百年已經損壞,於是又修建了裡護塘,其走向大約北起高橋,南經川沙、祝橋、南匯、大團”奉城直至柘林。近年來在裡護塘內側的高橋和惠南鎮都發現了南宋的墓葬,大團鎮西也發現了大量宋元瓷片,這說明裡護塘實際上是宋代的海岸線。從東晉到南宋才八九百年,海岸線從岡身到裡護塘就向東推進了30多千米,而東晉前的兩三千年間岡身只向東移動了幾千米,可見江南地區的開發對長江的影響之大。

上海是怎樣“誕生”的


宋代以後,長江主流改由崇明島以北的北支人海,南岸沙嘴因泥沙不足而伸展緩慢,所以推進幅度不大。明代萬曆年間,在裡護塘外側修築了外捍海塘,向外伸展最遠的還不到5千米。清雍正年間,南匯知縣欽連重新整修了外捍海塘,所以它又被稱作欽公塘。光緒年間,在欽公塘外增築了外圩塘 ,解放後在其基礎 上興築了人民塘,這就是今天的海岸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