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近日,上海博物館“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特展”掀起了一股“江南文化”熱潮。文化學者熊月之先生在論述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關係時認為,上海本是江南一部分,上海人口中八成來自江南。近代海派繼承了江南文化,並融合中國其他地域文化,吸納了西洋文化的某些元素,經特大城市的集聚昇華,形成了海派文化。

6月12日晚上19點開拍的嘉禾網拍第十三期“拍場拾珍——中國書畫作品專場”中一件重頭拍品吳湖帆《擔書移居圖》手卷,恰好講述了江南文化集聚昇華為海派文化之際的一個時代章回。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擔書移居圖》長卷

一件作品的內涵能有這麼豐富?不信,你就往下看。

吳湖帆:畫完《擔書移居圖》後也移居到了上海

《擔書移居圖》不光是吳湖帆個人的作品,還包括畫前畫後有多位個性十足的前清遺老的題跋。他們的人生,與吳湖帆構成了上下集關係,他們處在時代的前浪後浪跌宕起伏中,一不留神就被甩出很遠,幸運時,又被推向浪尖。

吳湖帆此卷作於1920年底、1921年初,當時他才27歲,這幅畫是為了祝賀一個叫潘睦先的人移居新家而繪。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潘睦先是位知名的藏書家,所以吳湖帆用了常見的“文人擔書移居”故事入畫。畫中平湖山居,一擔書老者與一捧書童子,正遠離屋宇稠密的村落,渡橋入山,向一山擁水護、樹繞雲遮的寬敞院落走去。

當時吳湖帆還住在蘇州老家,因為婚姻,吳家、潘家兩大收藏世家的重要藏品都由他繼承了,因此,他比同時代人幸運太多,可以在家裡盡情觀賞、臨摹無數國寶級經典名作,也因此,他的古典書畫創作和鑑賞底子遠超同時代人。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吳湖帆《擔書移居圖》局部

張大千生平最佩服的兩個半畫家,第一個就是吳湖帆,因為他全面繼承了中國藝術最正統的文脈。在這幅《擔書移居圖》中,吳湖帆就自然而然地運用了趙孟頫和董其昌兩位前代繪畫大師的筆墨特點。

但這個時候的吳湖帆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大時代的洪流正在拍打沉沙,並把他這樣的後浪推向新的境地。3年後的1924年,吳湖帆因避戰亂,從蘇州老家“擔書移居”到上海嵩山路88號,開設了畫廊性質的書畫事務所。江南文化開始演變為海派文化。

1927年,海派藝術領袖吳昌碩先生去世。有意思的是,吳昌碩曾擔任過吳湖帆爺爺吳大澂的軍中幕僚,而吳昌碩也是由浙江移居蘇州,再由蘇州移居上海的。

一切似是緣定,吳湖帆移居上海,接棒吳昌碩,成為新一代海派藝術的領軍人物,他的繪畫,也開始由全面繼承轉向在繼承中創新。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吳湖帆畫像

而在《擔書移居圖》這件意味特殊的作品前後,長達一米的引首和長達四五米的題跋上留下書跡的各色人物,他們的人生歷練,恰如青年吳湖帆所處大時代的生動背景,把這件作品的內涵和歷史感,襯托得極為豐沛,讀來令人百感交集。

潘睦先:擔書移居的背後是無奈

先說這件作品的主人潘睦先。吳湖帆此卷是為祝賀潘睦先移居所作,潘、吳兩人都出生於蘇州名門望族,兩家世代通好。潘睦先的原配夫人是吳湖帆爺爺吳大澂的女兒,而吳湖帆的夫人潘靜淑則為潘氏閨秀,雙方是兩重親戚關係,所以在畫中,吳湖帆恭恭敬敬稱潘睦先為“姑丈叔嶽大人”。

1920年代戰亂頻生,明哲保身之士多有移居避世、尋求桃源之思。1920年,時年49歲的潘睦先作《移居詩》四律以明志,前題後跋的吳鬱生、勞乃宣、鄒嘉來、秦綬章、楊鍾羲等人均為心思複雜、個性十足的前清遺老。

那個時候,這批遺老已經被無奈地甩出歷史的核心地帶,因此只能以詩畫自娛,在長卷上所題內容也多有倦勤隱居之意,可以說,他們都在擔書移居的主題裡找到了情感切入口。

吳鬱生:寓居青島30年,卻每天三跪九叩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吳鬱生

我們來看引首的吳鬱生,他是前申花球星吳承瑛的曾祖父。

吳鬱生(1854—1940),江蘇吳縣人。吳鬱生的爺爺吳延琛也厲害,是清代的狀元。吳鬱生曾擔任內閣學士兼禮部尚書、四川督學,主考廣東,康有為就出自其門下。但也因為康有為,吳鬱生不為慈禧所用。直到慈禧死了以後,吳鬱生才出任郵傳部尚書、軍機大臣。

辛亥革命後,吳鬱生寓居在青島,原因是“一日可返清宮”,但他的真實心思似乎並不如此。

吳鬱生的書法很好,蘇州園林“獅子林”三個字就是他的手筆。但他也不輕易給人寫字,留下的墨寶很少。吳鬱生在青島只談風雅,不問世事,連康有為去看望,他都只是禮節性地會晤,讓雙方都感尷尬。但寓居青島的將近30年裡,吳鬱生每天都要向南行三跪九叩之禮。

1917年張勳復辟,昔日大臣紛紛去北京領職位,吳鬱生雖然也被任命了職位,但他卻埋頭在院子裡澆花、作詩、品茶,直到張勳復辟匆匆收場,眾人做鳥獸散時,才發覺吳鬱生實在是高人。

日寇佔領青島,發動多方攻勢要拉吳鬱生下水,但他一心吃齋唸佛,日本人只好放棄。吳鬱生非常喜歡嶗山,晚年數次遊歷嶗山,他是第一個出版圖冊推廣嶗山的人。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這樣再看吳鬱生寫出的“擔書移居圖”五個字,是否別有一種意味啊。

陳堯甫:出洋考察卻難免遺老命運

為潘睦先抄錄《移居詩》四律的是陳堯甫。1905年底,清廷曾派湖南巡撫端方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隨同的有76位新政人才,潘睦先和陳堯甫都是端方那一組裡的隨員。

通過考察,他們都看到了世界的大趨勢,在思想上經受了洗禮,但晚清的這次自救也無力挽回大時代的奔騰向前。10多年後,被時代洪流甩出的遺老們只能通過《移居詩》來表達歸隱之意。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陳堯甫抄錄的潘睦先《移居詩》

勞乃宣:一個老頑固的北大校長

後面作詩題跋的勞乃宣,是晚清學部副大臣(相當於教育部副部長)。他曾當過幾個月的京師大學堂總督,也就是北大校長。他是前清遺老,矢志不渝地維護帝制,也被視作老頑固。他在給潘睦先的和詩裡自命“韌叟”,就是老頑固的意思。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勞乃宣

張勳復辟時,請勞乃宣出山,他一邊以年老體弱為由請辭,一邊卻悄悄置辦了升遷的服裝。他就是這樣一個處在社會激變、新舊文化夾縫中的複雜人物。他也知道自己很複雜,所以留下了“畢生心跡泯將迎,歷遍崎嶇視若平。自問非夷亦非惠,孤懷留待後人評”的詩句,這跟日後吳湖帆留下的“待五百年後人論定”之言在精神上一脈相承。

在題跋裡,勞乃宣依然表現出他的複雜性。他既表達了對蘇州吳門是自己小時候嬉玩之地的鄉情和懷念,傳遞出歸隱之意;同時,他從1913年起移居青島,一直到去世,說明他內心還是對前朝隱隱存有幻想。1921年勞乃宣去世,葬於蘇州,這也應驗了他在給這件作品題跋時的心態。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勞乃宣題跋

值得重視的是,勞乃宣作為大時代洪流中的複雜人物,其書跡原本就留存不多,而這件題跋是勞乃宣看到了潘睦先四律後的和詩,潘詩寫於1920年,勞乃宣卒於1921年,這首和詩雖未註明創作日期,但作為其絕筆之一看待,似不為過。

鄒嘉來:晚清遺老的內心絕筆

鄒嘉來也是位晚清遺老。他出生於世家,官至清代外務部會辦大臣兼尚書。民國後,袁世凱聘他當外交顧問,他不接受,避居天津、青島。張勳復辟時他出任弼德院(國務顧問機關)的顧問大臣,張勳復辟失敗後,他到了蘇州和上海,1921年卒於蘇州。

與上同理,這首和詩雖未標明時間,也應該視作鄒嘉來的絕筆之一。詩中同樣流露出“結廬人境絕喧譁,滄海橫流豈有涯”的內心獨白。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鄒嘉來題跋

秦綬章:曾出版書法暢銷書

秦綬章,上海嘉定人,清末內閣學士、福建學政等。1920年寫此題跋時,也是清朝遺老身份。

據說秦綬章不但品行高潔,頗得朝廷信賴,而且他的書法也非常了得,當時上海各大書局競相印行秦綬章小楷《前後赤壁賦》,成為習字範本。從這幅題跋上不難看出秦氏書法功力深厚。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秦綬章題跋

楊鍾羲:王國維也欽佩的“淡人”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楊鍾羲

楊鍾羲也是一位有個性的人物。他是祖籍遼陽的旗人,一生致力於“三百年八旗文字”的整理,他的學問,連國學大師王國維都欽佩。

楊鍾羲也是藏書家,有藏書數萬卷,他還曾擔任過江寧知府。

但他是典型的遺老,陷入前代裡出不來了。辛亥革命後,楊鍾羲在上海住了12年,埋頭書齋,過著十分清貧的日子,連父母去世,都要靠朋友資助,才盡了孝道。

楊鍾羲平時沉默寡言,一切都還按照舊禮數生活,朋友們都評價他一個字“淡”。看他的字,也真有一種散淡的氣質。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吳湖帆和一幫個性遺老聚在一張長卷裡,活脫脫一幕深刻的時代劇

■楊鍾羲題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