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江湖浮沉錄:泡沫退去以後

在經歷了沉寂的2019後,自動駕駛行業在新的開年又逐漸暗流湧動。疫情期間,無人車在清掃、配送等領域的活躍身影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2020年第一季度,一批自動駕駛企業又迎來了一波融資小高潮。

春風固然料峭,終究帶來了回暖的訊息。但不可否認,自動駕駛要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運營還有相當長時間的煎熬,但狂熱褪去、理性迴歸之後,這個江湖註定要再起波瀾。

冰火相織:幻滅與復甦並舉

業內常有人說“我們離自動駕駛還有十年”,這也許不算謊言,可實際上自動駕駛的發展進度遠比人們預想中漫長。風口期高調畫大餅固然能獲得追捧,但泡沫漸漸擠出後,資本也慢慢無法接受太長的故事。

技術尚未突破,但錢卻已經燒光了——死於這一矛盾的企業絕非少數,掙扎於這一矛盾的企業在這個行業也是常態。今年3月又有一家企業倒在了路上。Starsky Robotics,全球首次實現無人駕駛卡車試驗的創業公司,宣佈因資金鍊斷裂而倒閉。其創始人Stefan在公開博文中對這一結局進行了歸因。他認為,Starsky Robotics走上末路並非技術方向上的問題,核心在於“時機不對”。另外,“監督式機器學習”的實際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研發速度跟不上落地速度,這也直接透支了投資者的信心。

不過也有一些企業在非常時期獲得了抵禦寒冬的口糧。放眼全球,過去的三個月裡,國內外都有一批企業融資成功。國外獲得新融資的包括Waymo、FiveAI、Helm.ai等。而在國內,自動駕駛初創企業表現搶眼。據不完全統計,在Q1有小馬智行(Pony.ai)、馭勢科技、白犀牛、智駕科技MAXIEYE等公司宣佈獲得新一輪投資。融資總額較2019年同期有了明顯增長。

單就自動駕駛行業而言,雖然市場潛力不可估量,但燒錢速度也是數一數二。除了少數頭部玩家,多數企業入局後將長期在生與死的邊緣“反覆橫跳”。尤其對初創企業而言,求存和發展都需要未雨綢繆,關鍵是如何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目前來看,主要方式有兩種:其一,尋找更容易落地的商業模式。初創公司入場自動駕駛一般是靠硬件或軟件某一項上的技術優勢,或者瞄準某個細分市場創新應用場景,圍繞技術點建立服務模式,拓寬商業化道路;其二,與傳統車企尋求更緊密的合作模式。傳統車企資金雄厚,但技術研發實力相對薄弱。初創企業可以善用自身技術優勢,為傳統車企提供技術諮詢、承包特定部件的生產、幫忙組建車隊等。

黎明之前:“量產”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不管身在其中的企業是喜是憂,對於行業來說,自動駕駛能否商業化才是問題核心。能否“量產”就是檢驗商業化的硬標準之一。2020年伊始,新信號出現了。

3月9日,工信部發布《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公示,規定了汽車駕駛自動化功能的分級。這一公示意味著中國將正式擁有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分級標準,同時也被視作為自動駕駛“量產”鋪路。

自動駕駛江湖浮沉錄:泡沫退去以後

自動駕駛江湖浮沉錄:泡沫退去以後

就在公示次日,長安汽車舉辦了中國首個L3級自動駕駛量產體驗活動。理論上講,長安的L3級自動駕駛系統符合上述分級標準。但實操裡,這套解決方案還做不到讓駕駛員“脫眼”。在長安的宣傳受到廣泛質疑之際,就有業內消息傳出,奧迪已於2019年底徹底取消L3的量產計劃。無獨有偶,作為國際一級供應商領頭羊的博世則將L3量產直接無限延期。

L3級自動駕駛之所以對多數企業來說更像雞肋,就在於L3級無論在哪個標準裡,都需要機器和人類共同駕駛車輛。矛盾顯而易見:首先要界定的是什麼情況下人類需要接管機器,系統的判斷依據是什麼;其次萬一發生事故,責任該如何判定,機器還是安全員,車主還是製造商。特別是在法規出臺遙遙無期的情況下,在L3上押注無疑是九死一生。為了避免踩坑,有一些初創企業開始瞄準L4進行越級挑戰。

今年2月14日,L4級自動駕駛出行公司文遠知行WeRide發佈了中國首份L4級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的試運營報告。目前這項打車服務還不支持揚招打車,而是固定上下車點,且都配有安全員在車上,實際運營範圍僅在“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限定範圍內”。在乘客反饋中,主要存在行駛或剎車不夠穩定、路線規劃不夠合理等問題。由此可以看到,不管是還在L3裡掙扎的“逆行者”,還是面向L4的“試水者”,打怪升級依舊任重而道遠。

從行業整體來說,量產依舊還是個營銷中的概念,而不是實戰裡的標準。目前難題有三:

技術層面。自動駕駛面臨的場景非常複雜,實際操作中會出現很多邊緣情況,這是目前的機器學習還無法應對的。此外,現有的自動駕駛套件尤其是傳感器造價相當昂貴,如何降本增效是技術需要努力的方向;法規層面。技術走在法規之前是行業的一大障礙。如果法律缺位的問題無法解決,無論是技術公司還是消費者都面臨巨大風險;倫理層面。一旦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很可能會面臨救乘客還是救路人的道德困境,或者說讓汽車在事故之前選擇殺一人還是殺幾人的問題。AI設計也可能因此陷入對立的抉擇中。

自我進階:行業大佬的破局之刃

自動駕駛行業進入“乍暖還寒”期,創業企業在“新手村”尋求突圍之時,站在行業頂端的大佬們紛紛開啟了新的版圖。全球自動駕駛領域的公認王者Waymo和中國頭部玩家百度作為典型代表,日前都有了新動作,不過兩者在發展路線圖上表現出了鮮明的差異。

Waymo自誕生之初就帶有鮮明的谷歌基因,成立至今一直是自動駕駛領域的領先者。而百度是國內唯一承擔自動駕駛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企業,在中國自動駕駛業界的地位不可動搖。兩者根本上的差別在於:Waymo著眼的是自動駕駛產品的佈局,側重的是由點到面的落地路線;而百度則是基於全局思維,深耕車路協同,蓄力打造自動駕駛生態。因此在現實世界裡,Waymo商業化落地的速度更快,而百度得到了更多來自國家的扶持。

3月初,Waymo吸收了第一輪來自外部的融資,總計22.5億美元。可以說,隨著Waymo的商業變現能力開始嶄露頭角,資本對Waymo的信心也有了根基。目前,Waymo重點佈局Waymo One和Waymo Via,分別面向自動駕駛出租和自動駕駛貨運兩大場景。不過由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時間和燒錢程度都遠超預期,即使是行業TOP也可能面對獨木難支的境地,Waymo在運營自身項目同時,也開始在更開放的層面尋求合作。

除了自建車隊外, Waymo逐漸嘗試以軟硬件提供商的方式,為更多的車企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Waymo不久前發佈的第五代自動駕駛套件Waymo Driver更多地考慮了在配置、安裝和維護上的便利性,贏得了更多與車企合作的空間。

與之相對,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新動向釋放出了不一樣的能量。4月初,百度Apollo對外發布“ACE交通引擎”及《Apollo智能交通白皮書》。所謂ACE,A是自動駕駛(Autonomous Driving),C代表網聯道路(Connected Road),E是高效城市(Efficient City)。從這一願景可以看出,百度的野心並不侷限於純粹的自動駕駛,它更傾向於成為一個自動駕駛生態圈的締造者。

要實現這一目標,技術沉澱上,百度要發展的是車、路、雲、圖的全棧能力;生態集成上,百度需要吸引更多業內頂尖的合作伙伴,便於覆蓋完整產業鏈從而博採眾長。適逢“新基建”,百度描繪的生態圖景為整個產業提供了更開放的平臺。這塊蛋糕足夠大,覆蓋的場景無限廣闊,足以吸引更多的資金和技術進入這個領域,也更易找到發展的突破口。

自動駕駛的出現為人類出行帶來了更多想象的空間以及現實的挑戰。未來,自動駕駛代替人類駕駛幾乎會是必然。但過度的炒作一度讓自動駕駛淪為華而不實的妄言,泡沫退去以後,我們需要清醒的意識到,自動駕駛是一個非常艱深的技術問題,但它遠遠不會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它涉及政策、法規、倫理,自動駕駛持續完善的過程也是人類理性不斷具現化的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