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被雕刻的青春

電影《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繼《光榮的憤怒》《李米的猜想》之後的另一佳作,影片圍繞一隻名叫愛因斯坦的小狗展開。

愛因斯坦作為父親的補償進入小主人公李玩的生活,然後形影不離,接著走失,被替換,再失去。

故事一波三折,表面上說的是小狗,其實講的是一個叫李玩的13歲女孩一步步長大的故事。

曹保平說,“這是一部關於一個女孩成長的電影,也可以理解為長大成人必經的艱難歲月。”

影片最早吸引我的,是掛在李玩家門口的一幅對聯,乍一看,居然一個字都不認識。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願景很美好,生活很殘酷

細查,才知道這裡面寄託了李玩爺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憧憬:

橫批:福祿壽

上聯:拐李先生法道高,鍾離磐石把扇搖。洞賓背劍清風客,採和花籃獻蟠桃。

下聯:國舅手執陰陽板,湘子云中品玉簫,仙姑敬奉長生酒,果老騎驢樂逍遙。

願望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狗十三》原名《狗13》,整部劇沒有一個壞人,但沒有壞人的生活並不等於快樂的生活。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01.孤獨:念天地之悠悠,我只能和狗狗為伴

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小孩,有瓜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盛夏某個路口。

13歲的李玩,父母離異,父親再婚,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衣食無憂。作為補償,爸爸送給女兒一隻狗,李玩叫它愛因斯坦。晚上,一隻狗、一個女孩、一碗泡麵,日子簡單而快樂。

這讓我憶起,《邊城》裡那個父母雙亡,擁有著黝黑皮膚,明亮眸子的翠翠身邊,也有一隻黃狗。

狗狗對於這個13歲的少女而言,是夥伴、是親人。

後來,爺爺帶著愛因斯坦去買菜,狗丟了。李玩瘋了一般找遍了每一個角落;巷口的每一棵樹、每一面牆、每一根電線杆上,都被他貼了尋狗啟示;她歇斯底里的思念,思念有愛因斯坦陪伴的日子。

誰說青春是美麗的,青春裡孤獨的滋味,只有身在青春的人懂得。

在成人的世界裡,這叫做“為賦新詞強說愁”,但在李玩13歲的那個夏天,這不是“閒愁”。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就像電影開頭,李玩說的那樣:

你知道人總是這樣的,比如,今年過年我買了件綠毛衣,從交了錢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後悔,紅色的也好看啊。但要是買了紅的,我肯定也後悔,對吧。


就像,人在夏天,很難記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熱。

成年的我們,早忘了年少時為什麼會為一片葉子哭的梨花帶雨、為一朵花而歡呼雀躍。

青春裡,孤獨傾聽了我們所有的快樂與悲傷,分享了我們所有的笑容與眼淚,治癒了我們所有的新傷與舊疤。

《大話西遊》的結尾有句話:

“你看那個人,好奇怪喲,像一條狗”。

像條狗的人,是放棄了人間的男女清歡,無慾無念,兢兢業業走在西天取經的路上的至尊寶。

他如很多感到孤獨的人一樣,收起了任性,只顧奔波。人生百年,誰不曾大鬧天宮,誰不曾頭上緊箍,誰不曾愛上層樓,誰不曾孤單上路。

孤獨,是一個人必經的修行,無所謂早,也無所謂晚。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再回首,往事如煙

02.隔膜:獨愴然而涕下,“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

影片中,觀眾口誅筆伐的就是這句“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在這裡,有人看到了暴力,有人看到了血腥,還有人看到了偽善。而我,只看到了隔膜,深深的隔膜。

李玩不懂,為什麼沒有人幫自己找愛因斯坦?為什麼爸爸會如此生氣,甚至對自己大打出手;父親也不懂,為什麼孩子會如此任性,為了一隻狗,攪得家裡雞飛狗跳,難道一隻狗比家人還重要嗎?

親人之間深深的隔膜,是事件的始作俑者。他們在意的是彼此的態度,而非其他。

有人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用錯誤的方式,對愛你的人,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

父親打女兒,是氣她不懂事、推傷爺爺還差點弄丟奶奶,是惱她不愛惜自己,深夜和男孩子喝酒,誰敢說這不是真愛。

但父親揮動老拳,砸向女兒的那一刻,愛就變了味道。“我打你,是因為愛你”是每一個父母最真情的告白,但也是將孩子推向對立最有效的手段。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沈從文《邊城》裡,白石塔下孤獨的翠翠遙遙無期的等待、老大天寶客死他鄉的傷痛、老二儺送心懷愧疚有家難歸的苦楚,不都是因為親人之間彼此的隔膜,造成了難以抹去的隱痛。

魯迅《傷逝》中,子君和涓生彼此相愛,但深深的隔膜,讓愛情走向終結。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影片中有一個細節:李玩有乳糖不耐受的毛病,一喝牛奶就吐。於是,聚會上,爸爸遞過去的一杯牛奶又成了不愛女兒的罪狀。

前天,兒子腸胃感冒,肚子不舒服,食慾極差。他爸爸早早起床去菜場買菜,想要給兒子改善伙食。

在廚房裡忙碌了一早上,等我們坐在餐桌前時發現,桌上有兒子愛吃的虎皮辣子燒茄子、熬了一早上的香菇牛肉醬、山珍野菜大肉包,滿滿一桌子,卻沒有一個是腸胃感冒的兒子可以下嘴的。

這難道不是愛,是害嗎?

成人做事也難免思慮不周,沒有誰的生活經得起慢鏡頭回放。

有一位名人說:愛是用來挖掘的,不是用來考驗的,我深以為然。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李玩爸爸答應帶去女兒天文館,但臨時有推不開的應酬。

電影院裡,觀眾和李玩一樣,希望看到父親漂亮的起身,牽著女兒大跨步的離開,留下目瞪口呆的客人,扮演一個完美父親。可是,現實中,有幾個父親可以這般不計後果。

電影結尾,父親掩面哭泣說,“你爸,不是個好爸”,誰又何嘗不想做一個好爸呢?

“平行線”式的愛,會讓彼此隔膜;“相交線”式的坦誠相待,會讓冰山消融。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很佩服《狗十三》的導演和編劇,他們帶著對成人世界深深的無奈來拍攝。這份無奈貫穿電影始終,成人的生活,誰不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中說:

“中年是個賣笑的年齡,既要討得老人的歡心,也要做好兒女的榜樣,還要時刻關注老婆的臉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中年為了生計、臉面、房子車子票子不停周旋,後來就發現激情對中年人是一種浪費,夢想對於中年是一個牌坊,守得住忠烈,還要做得好婊子。”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03.涅槃:品長大的滋味, “藍色蛹”變“金色蝴蝶”

成長很痛

李玩站在姐姐的前男友的自行車後座上問他: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什麼才是真正的大人?

電影中的爺爺是大人嗎?爸爸飯局上那些“油膩”的中年人是大人嗎?有人說,這部電影裡幾乎都是孩子,只有她變成了大人。

餘秋雨《山居筆記》裡說,成長是:

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聲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


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的很遠卻並不陡峭的高度。

成長很痛,但沒有誰能夠永遠活在童年裡。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妥協需要勇氣

李玩在捱打後,一句“我不鬧了”,不是因為讀懂了父親的愛,而是明白再鬧於事無補。

李玩在得知第二隻狗狗絕世而亡後,沒有哭天搶地;在路上偶遇真正的愛因斯坦後,選擇靜靜的離開,在面對所謂的大人遞來的狗肉時,禮貌的說謝謝,然後將狗肉塞進了嘴裡。

有人看到這裡,哭了,有人看到這裡,拍桌子罵人了。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我想說,然後呢?

街市依舊,日子依舊。長大是一場遲早要來的典禮,妥協是成長路上必修的功課。

既然不能讓孩子永遠活在青春裡,那就讓孩子學會成人世界的生存技能,比如妥協。

西楚霸王項羽屢戰屢勝,一次戰敗,堅決不肯過江東,最後自刎烏江,將江山拱手讓人;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一次勝利,成為名垂青史的漢高祖。

學會妥協,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善意。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接受才是大智慧

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夠坦然面對,接受現實者其實寥寥。

影片結尾,李玩在街上偶遇朝思暮想的小夥伴愛因斯坦,看到它一切安好,選擇轉身離開。

世上無常,無法用簡單的對錯來定義。李玩的兩隻狗,第一隻,時隔多日,早已另覓新主;第二隻,卻在離開主人後絕食而亡。

生活不可能盡善盡美,因為有缺憾,才顯得多姿多彩。

用磨礪助力成長,用挫折引領成功,用微笑領略人生百味,有時遺憾也是另樣的美麗。

接納人生中的不如意,是對生活的一種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不斷成長的大智慧。

笑一笑,不是為了原諒別人,只是為了更好的自己。

“藍色蛹”變“金色蝴蝶”,成長的滋味,就如同鳳凰涅槃,浴火方能重生。

豆瓣8.7被禁5年電影《狗十三》:揭露了中國式教育3個扎心真相

04.結語

這部《狗十三》太真實、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識,正處在青春期的13歲少女李玩,一如曾經走在青春裡的我們,渴望被瞭解、被陪伴和被愛。

在“我打你,是因為愛你”的中國式教育理念裡,李玩完成了屬於自己的“成人禮”,從傷痛到和解。牛奶換成了紅酒,旱冰變成冰刀,“藍色蛹”破繭而出,化成“金色蝴蝶”。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螢火蟲的光點雖然微弱,但亮著便是向黑暗挑戰。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既然不能永遠活在青春裡,那就學著長大,把青春留在記憶裡。

成長很痛,妥協需要勇氣,接受才是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