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女兒窒息身亡,媽媽卻全程圍觀不知所措

幾天前,一個嬰兒去世了。事情的過程令人痛心。

一個媽媽加入了某睡眠訓練付費群,引導3個月大的孩子趴睡。媽媽則通過監控,觀察孩子睡眠狀況。睡著後,寶寶感覺到難受,她試圖翻身,但力氣不夠,小腳還卡在了欄杆裡。媽媽聽到了哭聲,她一邊著急一邊猶豫。著急的是,孩子會不會悶;猶豫的是,一旦幫孩子翻身,這次訓練就「失敗」了。

沒了主意,拍下視頻發在群裡求助:「孩子在哭,要不要幫她翻過來?」

按照趴睡群一貫的理念,課友給出了回覆:「不是大哭不干預」。

在群友安慰下,這位媽媽放下心來。漸漸地,孩子的哭聲消失了。她向群友「報喜」:「孩子解鎖了趴睡技能」。

悲劇,就這麼發生了。


3個月女兒窒息身亡,媽媽卻全程圍觀不知所措

網友對這位媽媽的譴責,絲毫不留情面:「孩子哭不去看,就知道問問問;女兒過世第一反應,還是問能不能生生生,這種人不配當媽。」事情還沒有結論,但這個媽媽無疑是愚蠢的。

看到孩子在掙扎,寧肯相信群友的「沒事」。近在咫尺,哪怕進去看一眼呢?

但凡看一眼,只要看一眼......

事發之後,媽媽的反應更讓人不解:「結紮後還能再生嗎?我們盼女兒盼了好久,老天怎麼這樣對我!」

這位媽媽還有機會痛心,可是3個月的孩子,她還有機會看看這個世界嗎?


3個月女兒窒息身亡,媽媽卻全程圍觀不知所措


新手爸媽幾乎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焦慮,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比如,孩子要不要分床睡,什麼時候分床睡的問題,至今眾說紛紜。

有的機構倡導:

孩子5歲前還不能獨立睡覺的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獨立能力。


有的建議孩子3歲前完成分房睡,還有的建議孩子6個月......這些網上瘋傳的分房年齡,讓多少媽媽著急忙慌地嚴格「遵守執行」。

很多早早分床睡的父母,後來難過地發現:

分床睡就是一條鴻溝,隔開的不僅僅是身體的距離,更是心的距離。

不止是分床。一個老師分享了一個故事:在安利七巧板對小學生的數學啟蒙作用後,一位媽媽慌忙在群裡諮詢購買途徑。可是,她的孩子才1歲4個月。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多數父母一直是焦慮和糾結的。

什麼時候斷奶?什麼時候啟蒙?

孩子哭,哄多了怕慣壞,不哄又心疼。

有些毛病,管吧怕傷孩子,不管又焦慮。

再後來,學習成績不好,一邊著急,一邊又勸自己急不得......

在既懷疑自己又不相信孩子的時候,一個看起來鍍金的「救世主」從天而降,而那層金粉下面是錫紙還是塑料,慌不擇路的媽媽已經毫無辨別能力。當媽媽腦子裡全是冷冰冰的理論,

又如何看到一個真實的孩子?

如何滿足孩子最本能的需要呢?

嬰兒不需要訓練,健康的孩子有自己的時間表,如果育兒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的話,那就是:相信的不應該是「某學說」,而是孩子自己。

父母需要做的,愛和陪伴就夠了。

3個月女兒窒息身亡,媽媽卻全程圍觀不知所措

事件被曝光後,一位媽媽跟孩子的對話觸動了無數人。

媽媽:為了讓寶寶一個人練習睡覺,有的媽媽是不陪著孩子的。

孩子:不可以的,他會很害怕的!(他的語氣變得非常嚴肅,而且很大聲)

媽媽:那你覺得應該怎麼辦?

孩子:寶寶哭了,媽媽要安慰他呀,抱一抱親一親。

媽媽:是的,可是他的媽媽沒有這樣做。

孩子:為什麼?他的媽媽變成妖怪了嗎?

媽媽:不是的,是媽媽想訓練寶寶自主入睡。

孩子:不可以訓練,訓練會變成機器人,變成機器人就會不需要媽媽,就會不再愛爸爸媽媽了。

......

孩子最需要媽媽做什麼呢?心理學裡的「視崖實驗」解釋了這件事:大多數1歲以上的孩子有了縱深感,是不敢爬玻璃桌面的。但是如果媽媽在後面給予回應,他們就可以順利爬過去。

孩子所需要的,無非是父母愛的回應。每個孩子一生中要有很多次「視崖實驗」。

在他們每一次哭泣時,在挫折、不被認可、被質疑、被傷害時,媽媽是最後的避風港。

媽媽愛的回應,是他們能夠好好長大的根基。只是太多父母搞錯了重點。有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有的人可以一生被童年治癒。

父母是孩子大多問題的根源,愛和自由是最好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